天津中医药  2016, Vol. 33 Issue (1): 22-25

文章信息

李晨龙, 葛倩, 孟静岩
LI Chen-long, GE Qian, MENG Jing-yan
《诸病源候论》对当代肿瘤研究的启示
Revelation for modern cancer research of Zhu Bing Yuan Hou Lun
天津中医药, 2016, 33(1): 22-25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1): 22-25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1.0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7-22
《诸病源候论》对当代肿瘤研究的启示
李晨龙, 葛倩,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摘要: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的专著,最早将癥瘕单独作为一类疾病设专候论述,系统全面论述了癥瘕的临床特征,并对癥与瘕进行了辨析。指出外邪侵袭、脏腑虚弱、饮食不节、经期产后调摄不慎为癥瘕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倡导导引调摄之法以增强人体正气。癥瘕相当于现代胸腹部(如胃、肠、子宫)的良恶性肿瘤,巣元方重视脾胃的枢机功能,注意顾护正气,为现代肿瘤的中医诊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癥瘕    肿瘤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隋代巢元方所著,共50卷,67门,1939论,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诸多病候,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的专著[1],周学海认为:“独隋·巢氏所辑《病源候论》见传于世,今日而欲考隋唐以前明医之论,独有此书而已耳。”[2]《病源》专门叙述疾病分类、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其对癥瘕的认识不仅较为全面,且富有创新。该书最早将癥瘕单独作为一类疾病,设专候论述,系统全面论述了癥瘕形成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诊治预后等,内容丰富,颇具特色。癥瘕相当于现代胸腹部(如胃、肠、子宫)的良恶性肿瘤。笔者通过探讨《病源》对癥瘕的论述,总结其学术思想,以期对现代肿瘤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1 释名

“癥”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宿有癥病,……为癥痼害。”“瘕”最早出现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癥瘕”作为并列称呼的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云:“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中医大辞典》指出:“癥:病证名,指腹内结块,坚硬不能移动者。瘕:病证名。癥瘕:病证名,指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4]巢元方对癥瘕不同的病因、证候作出了详细论述,《病源·积聚病诸候》中载有“七癥”“六瘕”,“七癥”包括食癥、暴癥、米癥、虱癥、鳖癥、发癥及蛟龙癥,六瘕有鳖瘕、鱼瘕、蛇瘕、肉瘕、酒瘕、谷瘕。此外,在虚劳病诸候、疝病诸候、妇人杂病诸候、妇人产后病诸候中还提出有虚劳癥瘕、疝瘕、水癥、水瘕、癥瘕癖结、癥痞、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产后血瘕、产后癥等病名。

2 癥瘕的临床特征

巢氏认为所有腹部积聚的结块,均属于癥瘕的范畴,并较系统地记载了癥瘕的相关症状,后世有关癥瘕临床症状的论述多宗于此。癥病和瘕病亦有一定的区别,如《病源·癥瘕病诸候》指出:“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癥病包块固定,不能移动;瘕者假也,指包块虚假可移动。《病源·虚劳病诸候上·虚劳癥瘕候》论之:“按之不转动为癥;推之浮移为瘕。”进一步对癥、瘕之活动度做了形象的论述。

《病源·癥瘕病诸候》中对癥瘕临床症状有详尽的描述。癥病患者脉弦而伏,肿块质地坚硬,盘结牢固,不能移动。暴癥由素食结聚成块,发病突然,预后较差。瘕病结块疼痛、随气移动,其块虚假而不牢固。《病源·妇人杂病诸候》中,亦详细记载了诸多“癥瘕”的症状:黄瘕为左胁下气血结为硬块,伴身体沉重、困乏、食欲不振;青瘕多发于右胁,伴两足浮肿、面目发黄、大小便困难; 燥瘕之结块在两胁之下,胸腹满闷、妨碍饮食、双足酸痛;血瘕之包块位于少腹,坚硬如石,致腰痛不能俯仰,甚则引起腰部挛痛,可影响生育。狐瘕因邪气深入子宫,致月经闭止、少腹瘀滞,伴小便困难、少气懒动,可影响生育,预后较差。

《病源》概括了癥瘕可以引起腰腹及四肢痛、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不孕、下阴肿痛、二便不利、下肢肿、面目发黄、心烦、饮食失调、呕吐、盗汗、失眠、气短、头弦、恶风等诸多症状。当癥瘕阻碍气机,以致气机上逆,亦会引发咯血及昏迷。可见癥瘕病位虽处下焦,症状却可累及上、中、下三焦,多以下腹部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还可引致全身性不适如水肿、四肢及腰背痛、身发寒热、盗汗、略血、消瘦及昏迷等,癥瘕常累及妇人经、带、胎、产方面的改变,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巢氏在癥瘕的诊查中重视对脉诊的分析和归纳,提出癥瘕的脉象多弦紧、迟牢。《病源·瘕病诸候》云:“诊其脉,沉而中散者,寒食癥也。脉弦紧而细,癥也……在脐则尺中弦紧。脉癥法,左手脉横,癥在左;右手脉横,癥在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脉来迟而牢者,为病癥也。”为后世脉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病因病机

《病源》主要论述病因病候,不载方药,对癥瘕病因病机阐述在当时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概括癥瘕之发病为“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概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外邪侵袭

癥瘕的致病外邪,以寒邪的论述最为多见。《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石瘕”生于胞中,由于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子门闭塞而致状如怀子之症状。《病源·虚劳癥瘕候》云:“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强调外感寒邪对发病的影响。《病源·妇人杂病诸候》中亦指出:“疝瘕之病,由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受于风冷,冷入腹内,与气血相结所生。”外受风冷,冷入腹内,取冷过度可致寒邪滞留脏腑,引发癥瘕。 除寒邪外,风邪、水湿、暑热之邪亦可致癥瘕。《病源·妇人杂病诸候》云“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血瘀在内……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因外感风邪致气血凝滞,日久形成癥瘕积聚。又“膀胱宿有停水……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腹俱满,而气动与水血相击,则痛也,故令两胁腹满痛,亦令月水不利,亦令成血瘕也。”停积于体内的水湿之邪,影响气血运行。青瘕的发病与感受湿邪有关:“青瘕者,妇人新产,未满十日起行,以浣洗太早……若居湿席……便化生青瘕。”因浣洗太早、居住潮湿之地,以致风寒水湿之气乘虚侵入,发为癥瘕。再如,“燥瘕者,妇人月水下……而已夏月热行疾走……衍入他脏不去,有热,因生燥瘕之聚。”指出燥瘕之形成与夏月行路过疾有关,气机郁结不畅、气郁于内、而致癥瘕。 各种外邪病因中,寒主收引凝涩,风为百病之长,水湿之邪重浊黏滞,热耗气灼液成痰,诸邪均阻塞人体气血运行,冲任受损,胞脉阻滞,致令癥瘕。

3.2 脏腑虚弱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作用,人体患病必有体虚的先决条件。徐之才《药对》中有论述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强调了虚生百病与癥瘕积聚之间的关系。《病源·虚劳癥瘕候》云:“癥瘕病者……虚劳之人,脾胃气弱,不能克消水谷,复为寒冷所乘,故结成此病也。”《病源·妇人杂病·疝瘕候》亦指出:“癥瘕之病,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均认为脏腑虚弱是构成癥瘕的原因之一,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作用。

3.3 饮食不节

饥饱失宜,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内伤生冷饮食,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聚湿成痰,痰湿下注,阻滞气血,遂成癥瘕。西汉出土之帛书《养生方》谓:“饮食大走,肠胃伤,久成癥瘕,时时结痛。”《病源·虚劳癥瘕候》云:“癥瘕病者,皆由……饮食不消所致也”强调了饮食不节对癥瘕发病的作用。《病源·妇人杂病诸候》云:“血瘕病,妇人……饮食过度,五谷气盛,溢入他脏……与月水合会,为血瘕之聚。”指出饥饱失宜是导致癥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亦论述了因饮食不洁而发癥瘕,如《病源·瘕病诸侯》云:“(鱼瘕)有人胃气虚弱者,食生鱼,因为冷气所搏,不能消之,结成鱼瘕。”阐述了饮食因素、脾胃后天之本对癥瘕发病的影响。

3.4 经期产后调摄不慎

月经与胎产是妇女特有的生理表现,两者都是耗气伤血的过程,经行产后易令妇女胞脉空虚,如遇外邪来犯或调摄不周,癥瘕每易生于此余血未尽之时。徐灵胎认为“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唯经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病源·妇人杂病诸候·八瘕候》论述云:“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水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女子的生理特征易形成癥瘕,同时,癥瘕之发病也与经期产后的失于调摄有关。产后劳动太早、喜怒不调、经行取冷过度,产后忌医或误治等可令瘀血停溜,结成癥瘕[4]。癥瘕不必尽属瘀血也。大抵瘀血结为癥瘕者,其人必碍生育,月信恒闭[5]

4 重视导引调摄

《病源》未载一药一方,却按病症分类列举了导引处方,内容涵盖内、外、妇、五官、口腔、传染、皮肤科等各科,共记载导引法280余条,分列于38卷157候中[10]。其论述清晰,方法全备,所记载的功法数量之多、方法之全、实用性之强,在气功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对隋以前有代表性的气功导引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对导引气功疗法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11]。因此,《病源》还是现存的一部“医学气功的专著”,一部中医“导引治疗学”[12]。《病源·瘕病诸侯》中,创造性提出导引之法配合消解癥瘕的治疗,简要归纳为伸腰仰头法、侧卧吐纳法、左按右举法、正坐调息法、展臂仰掌法、张腹吸腹法六法。其中详细记录了足上头下,引气到腹等动作。旨在通过加强腹部锻炼,使脏腑得到适当的运动和按摩,有利于调动和激发人体之正气,使经络通调、气血宣通、阴阳平衡,令癥瘕散之。

5 小结

综上所述,巢元方继承了《内经》、《金匮》等经典医籍的理论之精华,同时又有所发扬,认为癥瘕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外邪乘虚而入、脏腑之气虚弱、饮食起居失于调摄而致气血凝滞。巢元方重视脾胃的枢机功能,注意顾护正气,强调正气在癥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强调饮食起居之规律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等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易令人蕴痰生湿[13]。痰湿下注少腹冲任,阻滞胞络,渐积成癥。脾胃健运,则气机调畅,痰湿难生,;人体正气充足,卫气抗邪强盛,易免除癥瘕之源,故脾胃与癥瘕关系密切。同时,妇人以血为本,产后多气血虚弱,正气不足,又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失调,或调摄失当,或情志异常,可引起气机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气行不畅又会导引血行受阻,血行受阻亦会加重气行不畅,气滞血瘀阻滞冲任胞宫,形成癥瘕[14]

现代研究中,癥瘕通常指胸腹部(如胃、肠、子宫)的良恶性肿瘤,以腹部肿块、肝脾肿大等为临床特征。何新慧等[15]对历代1 206例癥瘕症状进行了分析统计后指出,肿块一症的出现率达91%,居症状之首。其中主要指腹内肿块,或肿块坚硬,或肿块固定或肿块坚硬、固定兼有,经统计此种情况占36%,因此可认为癥瘕与现代医学的肿瘤相关,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恶性肿瘤。

外科治疗目前仍然是诸多肿瘤的治愈性和主要的姑息手段[16],但在去除病邪的同时,会伤及患者脾胃后天之本。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常伴发腹胀、便秘、肠梗阻、肠黏连等,往往会延缓术后愈合恢复以及后续治疗。临床上,在肿瘤围手术期注意顾护脾胃之气不仅可有效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促进术后身体状况的恢复,更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17]。同时,随着近年来化疗药物的研发、方案的改进、方式的调整,在疗效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放、化疗所致常见毒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奥沙利铂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迟发性腹泻等均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属毒热之邪、耗气伤津之品[18],肿瘤患者平素脾胃虚弱,加之手术、化疗使其虚上加虚,故对肿瘤患者注意顾护脾胃之功能可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放化疗的完成率,能提高晚期患者生存质量,在延长生存期等各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

巢元方重视正气在发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注意日常饮食起居的调摄、顾护脾胃的功能,并倡导导引养生,通行经络之气,增强人体正气。这些学术思想都为现代肿瘤的中医诊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9.
[2] 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
[3] 姚洁敏,严世芸.《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述评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480-483.
[4] 谢 观.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48.
[5] 陈静恒.癥瘕历代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2-13.
[6] 李淑萍,白淑芳,李 玲.《内经》大肠病证候规律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37.
[7] 陈 叶,刘金涛,朱 源,等.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J].中国肿瘤,2015,24(4):319-324.
[8] 张登山.刘瑞芬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1,28(2):95-96.
[9] 贾建义.张锡纯治疗女子癥瘕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1,28(5):401-402.
[10] 代金刚,曹洪欣,张明亮.《诸病源候论》五脏病的六字诀导引法解析.[J].环球中医药,2014,7(5):353-355.
[11] 张海波,刘 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肠易激综合征导引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6):7-9.
[12] 方春阳.中国气功大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6.
[13] 沈丽果,马佐英,孟静岩,等.浅析《症因脉治》中脾主运化理论[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2):73-75.
[14] 程 堃,韩凤娟,吴效科,等.填肾精消癥法对卵巢癌术后化疗后患者的减毒减复作用[J].天津中医药,2010,27(3):215-216.
[15] 何新慧,朱娇玉,吴中平.历代文献癥瘕积聚证治计算机分析[J].上海中医杂志,2014,38(11):62-64.
[16] 魏亚东,鱼 涛,陈 涛,等.曹利平治疗肺癌术后、放疗、化疗后学术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5,32(3):157-159.
[17] 司富春,岳静宇.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29-1931.
[18] 郭 勇.中医肿瘤的"四阶段"概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247-248.
[19] 周雪明,姜德友.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华廷芳辨治肿瘤学术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5,32(4):193-196.
Revelation for modern cancer research of Zhu Bing Yuan Hou Lun
LI Chen-long, GE Qian, MENG Jing-y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Zhu Bing Yuan Hou Lun is the first existing monographs discussed of pathogenesis syndrome science, which expounded Zhengjia as the special exposition, discours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systematically and roundly, put forward that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Zhengjia including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attacks, viscera deficiency, eating disorders, maintain undeserved during menstrual period and postpartum,advocating Daoyin as enhanced resistance methods. Zhengjia equivalently as the modern benign and malignant(such as stomach, intestines, uterus) tumors, Chao Yuan-fang paied attention to spleen and stomach as the main centre of Qi, took notice of human resistance.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cancer research,deserved to be intensively study and deeply exploration.
Key words: Zhu Bing Yuan Hou Lun    Zhengjia    t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