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6, Vol. 33 Issue (1): 53-54

文章信息

杨玉嫔, 徐立
YANG Yu-pin, XU Li
浮刺结合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筋结之体会
Superficial acupuntur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Qinglong Baiwei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endon knot
天津中医药, 2016, 33(1): 53-54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1): 53-54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1.1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10-04
浮刺结合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筋结之体会
杨玉嫔1, 徐立2     
1. 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中医系;
2.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 天津 300193
摘要: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特点,临床上多以疼痛为主,并可诊察出筋结。应用《内经》十二刺中的浮刺结合青龙摆尾手法,并在十二经筋的理论指导下,针在筋结上,达到散结、舒筋和通络的功效,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十二经筋    筋结    浮刺    青龙摆尾针法    

现今临床多见的肌肉疼痛,痉挛或者活动不利,在中医范畴里论为经筋病。经筋病可伴有筋结的症状。《内经》对经筋病的治疗为:“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所以临床上多以放血、推拿或多针刺法达到散结通络的目的,笔者旨在探讨应用《内经》十二刺法中的浮刺结合青龙摆尾针法,并在十二经筋的理论指导下,针在筋结上。此手法操作简单而收效快速。

十二经筋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筋》篇。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在《灵枢·经筋》篇里也提到了十二经筋的发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总的可以分为3 大类:第一类是感觉上的;第二类是功能上的;第三类是少数的经筋重症[1]。经筋病的症状在感觉上的表现,是所病部位的“痛”、“急”,甚至“转筋”;而第二类在功能上的症状表现为所病部位关节的异常活动或活动不利,如“脊反折”、“腰反折不能俯仰”、“膝不可屈伸”、“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症;最后一类是少数比较严重的症状,如手心主、少阴经筋病引发的“息贲胁急吐血”和“伏梁唾血脓”等重症。在经筋病候中,主证多是疼痛,而临床上可诊察出筋结病灶。

1 筋结的形成

筋结的形成多为经筋病经久不愈而产生的结节状物,经筋病的主要发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瘀沫期,第二阶段是痰瘀阻络期,最后是痰瘀沫绞结期也就是筋结形成的阶段[2]

1.1 瘀沫期

经筋病变早期主要病理变化为“沫”与“瘀”。各种原因(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七情内伤气血、筋肉外伤与积累劳损)导致津液凝聚而为“沫”,“聚沫而为痛”(《灵枢·五癃津液别》),“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灵枢·周痹篇》);或经筋外伤,伤及经脉,血液瘀积于筋肉之间,为肿为痛。同时,经脉中之津液进一步涩渗外溢,聚而为沫而排分肉而痛,反之,不排分肉则聚而为肿。这是经筋病早期的主要病理变化与发生机理。此期经筋主要表现为“痛”。

1.2 痰瘀阻络期

经筋病变中期或中早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痰瘀阻络”。经筋病早期不解或失治或后遗,导致“沫”积而为痰,或瘀滞久而痰生,形成“痰瘀互阻经络”之候。此期经筋病主要表现为“筋急”等各种症状。

1.3 痰瘀沫绞结期

经筋病变中后期或后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痰核与痰沫绞结”。此期经筋病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痰核与瘀沫绞结致“筋结病灶点”形成,表现为“条综”与“结节”状物,进一步卡压经筋自身与经脉、阻滞络脉,产生局限性或系统性(经筋系统)的筋肉挛缩;二是因条索与结节状物阻滞气血,血不荣筋而致经筋本身纵缓无力,发展成“筋纵”阶段。

2 浮刺结合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手法

1)此手法操作使用5.0 cm或6.7 cm长、直径为25 mm毫针,长度还可根据筋结的大小选择。

2)在筋结上消毒后沿皮进针,针与皮肤成15~20 度角浅刺,针尖向病处。若在进针的过程有阻力,并不宜持续,需再把针提至表皮再调整角度进针。

3)进针后,一手持针以青龙摆尾手法摆动针柄,一手可拿捏筋结处并随行针摆动,操作显示如图1

图1 操作手法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of operation

4)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有连贯性,此手法柔和而无需达到强烈针感,否则效果不佳。

5)手法持续大约30 s后,可留针5 min。最佳效果为进行手法时,可感觉原本隆起的筋结突然松软。若不明显,可重复行针后再留针。

6)十二经筋在人体的走行呈向心性,循行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膈,所以按照循经取结的方法。要是患者在同一个经筋的系统有一个以上的筋结,需从远端开始进行手法一直到近端。

3 讨论

浮刺是《内经》中《灵枢·官针第七》篇里的十二刺法之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说明了浮刺从患处的侧旁进行浅刺能治疗肌肉痉挛。浮刺再加合青龙摆尾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出自于《金针赋》,又名苍龙摆尾。其法进针后,斜刺针灸向病所,持针勿转,不进不退,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有行气至病所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症,在临床上也能治疗瘰疬结节等。在操作过程中,并用了另一手拿捏筋结,以加强散结效果并减轻行针的刺激。捏拿法是推拿手法里的放松手法,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有节律性的提捏,在临床上可用于舒筋通络,对于肌肉紧张有很大的放松效果。三个手法结合便能加强散结,舒筋,甚至能引气至病所,达到快速并有明显的止痛解痉疗效。而这个手法并不止用于治疗疼痛,临床上亦能治疗伴有筋结症状的痉挛,比如支气管痉挛性哮喘。

从现代疾病来看,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属经筋病。《素问·调经论》说:“病在筋,调之筋。”说明筋病宜调筋为主,《灵枢·卫气失常》中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腑。刺的特点均是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从古到今有各种治疗方法,火针治疗、推拿、放血疗法或多针刺激等。浮刺结合青龙摆尾和捏拿法能像其他治疗解决经筋病的筋结病兆点,无需像推拿那样耗力,患者也无需经历火针或放血治疗的疼痛,亦能快速止痛而达到明显的效果。以浮刺解肌肉痉挛,青龙摆尾行气通络,引气至病所,加上捏拿舒筋,三合为一提升散结解痉止痛疗效。

参考文献
[1] 刁吉亭. 《灵枢·经筋》篇经义初探[J]. 北京中医药, 2010, 29(9):9.
[2] 程永.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5):5.
[3] 骆书彦, 王帅. 十二经筋理论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04, 25(1):42.
[4] 李万瑶. 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 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12):2.
[5] 薛立功. 经筋理论的探讨与发挥[J]. 中国针灸, 1997, 17(11):698.
[6] 闫世德. 浮刺法及其临床应用[J]. 针灸临床杂志,1998, 14(8):17-18.
Superficial acupuntur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Qinglong Baiwei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endon knot
YANG Yu-pin1, XU Li2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alaysia;
2.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pathogenesis of tendon of twelve meridians which are mainly pain syndromes, accompanied with strip like hardness or nodules (tendon knot). Then, analyze and experience the superficial needling method in Nei Jing combine with Qinglog Baiwei manipulation, to treat tendon knot based on theory of tendon of twelve meridian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soften nodules, relax sinew and dredge collaterals.
Key words: tendon of twelve meridian    tendon knot    superficial acupunture    Qinglong Baiwei mani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