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闫海峰, 杨凯伦, 樊克涛, 代向东, 王怡
- YAN Hai-feng, YANG Kai-lun, FAN Ke-tao, DAI Xiang-dong, WANG Yi
-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rity for gout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10): 629-63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10): 629-63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1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4-28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结石等[2]。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痛风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3],好发于男性, 绝经期女性、40~50岁为发病高峰。痛风与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4], 目前较为常用的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类固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 用于间歇期预防反复发作的药物有别嘌呤醇、促尿酸盐排泄类药物和利尿药,但都有较多的药物不良反应[6]。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逐渐探索出防治痛风的方法[7]。现收集近10年中药治疗痛风研究方面的专利,建立简单的数据表,客观地总结出符合中医理论的证治方药规律,希望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收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为主库,检索1987年10月—2014年8月收录的有关痛风的专利,检索词为痛风,收集到3 000多条数据。
1.2 纳入标准纳入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方药记载的专利,专利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
1.3 排除标准排除西药、试剂、包装盒、食物、饮料、保健品等非中药治疗专利以及自拟方仅有方名没有明确药物组成,同一处方从不同研究角度发表的专利只取1篇。
1.4 资料处理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专利,以专利名称、申请时间、申请人、发明人、申请人地址、国籍、发明形式、摘要、方药、所选中药材、功效、中医证型、作用机制13项录入Excel表中。方剂组成中及其加减的药物均予统计,对专利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名称者,中药的功能分类均按照《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所载标准整理,教材上未涉及的中药均剔除。将所有收集的专利及处方药物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的筛选功能分别筛选出常用药物处理。
1.5 建立统计数据表以规范化的药物作为基础的数据,建立数据表,包括药名、类别、性味、归经、证型、治法等内容。
1.6 数据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占药频率=出现频数/总频数,占方频率=出现频数/中药复方总数[8]。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专利文献检索结果从上述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专利文献后通过全文阅读及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合格专利文献484篇。
2.2 专利中所选用中药功效及频率分析在入选的484篇专利中所用以治疗痛风的中药共计313味,依据国家“十五”版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中各论的分类原则,共分为19大类:活血化瘀药32种,出现比例为17.10%;补虚药47种,出现比例为15.89%;清热药46种,出现比例为15.61%;利水渗湿药27种,出现比例为13.72%;祛风湿药28种,出现比例为13.51%;解表药19种,出现比例为8.56%;平肝熄风药13种,出现比例为2.66%;化湿药5种,出现比例为2.45%;温里药11种,出现比例为1.94%;理气药18种,出现比例为1.59%;泻下药6种,出现比例为1.35%;化痰止咳平喘药16种,出现比例为1.28%。其余剩下的是安神药、开窍药、止血药、收涩药、消食药、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等分类。由表可知具有利湿作用的达29.68%(利水渗湿+祛风湿+化湿)。具体见表 1。
药物分类 | 种类 | 频次 | 比例(%) |
活血化瘀 | 32 | 733 | 17.1 |
补虚 | 47 | 681 | 15.89 |
清热 | 46 | 669 | 15.61 |
利水渗湿 | 27 | 588 | 13.72 |
祛风湿 | 28 | 579 | 13.51 |
解表 | 19 | 367 | 8.56 |
平肝熄风 | 13 | 114 | 2.66 |
化湿 | 5 | 105 | 2.45 |
温里 | 11 | 83 | 1.94 |
理气 | 18 | 68 | 1.59 |
泻下 | 6 | 58 | 1.35 |
化痰止咳平喘 | 16 | 55 | 1.28 |
安神 | 6 | 38 | 0.89 |
开窍 | 3 | 37 | 0.86 |
止血 | 11 | 35 | 0.82 |
收涩 | 11 | 30 | 0.7 |
消食 | 5 | 21 | 0.49 |
攻毒杀虫止痒 | 8 | 16 | 0.37 |
驱虫 | 1 | 10 | 0.23 |
总计 | 313 | 4 287 | 100 |
在入选的484篇专利中所用以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共484方,共计使用313味中药,总用药频次4 287次,占总频次≥1%的有31味中药,共占总频次51.57%,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茯苓149次占总频次3.48%,其次是牛膝139次占总频次3.24%、当归128次占总频次2.99%、黄柏110次占总频次2.57%。详见表 2。由表 3见,前31味较高频次的药物功效显示:具有利湿作用的药物出现频次比例最多达35.48%(利水渗湿+祛风湿+化湿),其次是活血化瘀19.35%、清热16.13%、补虚16.13%等。用药通过利湿、补肝肾、健脾、活血、清热等多种渠道以解决疼痛这个主要矛盾,其次辅以助阳、舒筋络、补气血等缓图之。
排序 | 药名 | 频次 | 占总频次比例(%) | 占方比例(%) |
1 | 茯苓 | 149 | 3.48 | 30.79 |
2 | 牛膝 | 139 | 3.24 | 28.72 |
3 | 当归 | 128 | 2.99 | 26.45 |
4 | 黄柏 | 110 | 2.57 | 22.73 |
5 | 甘草 | 106 | 2.47 | 21.9 |
6 | 土茯苓 | 106 | 2.47 | 21.9 |
7 | 苍术 | 96 | 2.24 | 19.83 |
8 | 威灵仙 | 90 | 2.1 | 18.6 |
9 | 川芎 | 72 | 1.68 | 14.88 |
10 | 防风 | 68 | 1.59 | 14.05 |
11 | 萆薢 | 68 | 1.59 | 14.05 |
12 | 泽泻 | 67 | 1.56 | 13.84 |
13 | 丹参 | 62 | 1.45 | 12.81 |
14 | 三七 | 60 | 1.4 | 12.4 |
15 | 秦艽 | 59 | 1.38 | 12.19 |
16 | 黄芪 | 59 | 1.38 | 12.19 |
17 | 羌活 | 59 | 1.38 | 12.19 |
18 | 白术 | 58 | 1.35 | 11.98 |
19 | 独活 | 58 | 1.35 | 11.98 |
20 | 桂枝 | 57 | 1.33 | 11.78 |
21 | 红花 | 55 | 1.28 | 11.36 |
22 | 薏苡仁 | 53 | 1.24 | 10.95 |
23 | 乳香 | 52 | 1.21 | 10.74 |
24 | 大黄 | 52 | 1.21 | 10.74 |
25 | 白芍 | 48 | 1.12 | 9.92 |
26 | 虎杖 | 48 | 1.12 | 9.92 |
27 | 赤芍 | 48 | 1.12 | 9.92 |
28 | 忍冬藤 | 48 | 1.12 | 9.92 |
29 | 防己 | 47 | 1.1 | 9.71 |
30 | 车前子 | 46 | 1.07 | 9.5 |
31 | 生地 | 43 | 1 | 8.88 |
排序 | 功效 | 频次 | 比例(%) |
1 | 利水渗湿 | 6 | 19.35 |
2 | 活血化瘀 | 6 | 19.35 |
3 | 清热 | 5 | 16.13 |
4 | 补虚 | 5 | 16.13 |
5 | 祛风湿 | 4 | 12.9 |
6 | 解表 | 3 | 9.68 |
7 | 化湿 | 1 | 3.23 |
8 | 泻下 | 1 | 3.23 |
313味中药中所涉及的药性共有9种,总频次为313次,频次比较靠前的分别是温、寒、平、微寒、凉,共占总频次89.78%,其余的相对较少。药味共涉及11味,总频次为195次,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甘、辛、苦、涩,共占总频次74.35%,其余的相对较少。具体详见表 4、5。
排序 | 药性 | 频次 | 比例(%) |
1 | 温 | 83 | 26.52 |
2 | 寒 | 73 | 23.32 |
3 | 平 | 62 | 19.81 |
4 | 微寒 | 44 | 14.06 |
5 | 凉 | 19 | 6.07 |
6 | 微温 | 18 | 5.75 |
7 | 热 | 11 | 3.51 |
8 | 大热 | 2 | 0.64 |
9 | 大寒 | 1 | 0.32 |
排序 | 药味 | 频次 | 比例(%) |
1 | 甘 | 47 | 24.1 |
2 | 辛 | 39 | 20 |
3 | 苦 | 36 | 18.46 |
4 | 涩 | 23 | 11.79 |
5 | 微苦 | 17 | 8.72 |
6 | 咸 | 13 | 6.67 |
7 | 淡 | 10 | 5.13 |
8 | 微辛 | 4 | 2.05 |
9 | 微甘 | 3 | 1.54 |
10 | 酸 | 2 | 1.03 |
11 | 微酸 | 1 | 0.51 |
313种中药所属十二经中出现十一经,总频次为769次,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肝、肺、胃、脾、肾经,共占总频次74.76%。具体详见表 6。
排序 | 归经 | 频次 | 比例(%) |
1 | 肝 | 165 | 21.46 |
2 | 肺 | 109 | 14.17 |
3 | 胃 | 104 | 13.52 |
4 | 脾 | 102 | 13.26 |
5 | 肾 | 95 | 12.35 |
6 | 心 | 76 | 9.88 |
7 | 大肠 | 43 | 5.59 |
8 | 膀胱 | 34 | 4.42 |
9 | 小肠 | 19 | 2.47 |
10 | 胆 | 18 | 2.34 |
11 | 心包 | 4 | 0.52 |
从筛选出的484篇中医专利治疗分痛风的中医证型, 建立数据库, 进行百分比统计, 探寻医家分析本病的证型规律, 以便进一步探求痛风基本病因病机, 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其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瘀血阻滞证、肝肾亏虚证、脾虚湿盛证四大主证。详见表 7。
通过对中医治则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主要治法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健脾化浊。详见表 8。
本文共选出合格专利484篇,其药物功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中药物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2/5的药与利湿相关并和前31味用药频率较高的中药药效一致,以利湿为主,从用药类型和药效频率可以初步推断痛风主要与感受湿邪有关,若早期不及时治疗使病程迁延,湿浊内蕴久而成瘀,湿毒瘀滞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瘀滞日久则浊瘀阻络、肝肾亏虚[9]。从使用频次分析,临床用药时,对于药物的选择是针对痛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果,采用利湿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等方法治疗痛风,从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如茯苓、牛膝、当归、黄柏、甘草、土茯苓、苍术、威灵仙等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中药乃是清利湿热名方二妙丸(散)类加减。中医认为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牛膝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等。说明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则。当然在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的同时,多数专利都选取了像黄芪、白术、生地、薏苡仁、山药、熟地黄、枸杞等药物健脾补肾疏肝以治其本,祛邪与扶正并举[10]。
3.2 从药物药性药味分析根据药物性味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痛风所选中药药性主要是温、寒、平、微寒、凉5种,共占总频次89.78%。其中温性药最多,而温性药大多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寒性其次,然后是平、微寒、凉,可以得出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的治法相一致。药味频次较多的分别是甘、辛、苦,共占总频次比例62.56%,甘可补益脾肾,扶助正气,治病求本。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脾失健运助湿生痰,痰湿内阻,影响气血的运行,久病多瘀血内生,辛味药可使血脉通畅,气血运行。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燥湿,坚阴的作用,感受湿热之邪是痛风的重要病因,需要苦味药泄之[11]。
3.3 从药物归经分析根据药物归经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治疗痛风所选药物中以归肝经的药物居多,其次是肺、胃、脾、肾经,共占总频次74.76%。从药物归经可以得出本病所累脏腑以肝脏为最,其次是肺、脾、胃、肾四脏,肺金乃是肾水之母,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失和, 脾失运化, 肾失气化,水湿内蕴停留, 湿热相合, 湿热聚而生痰, 痰凝则影响气血流通, 痰瘀互结流注关节,此外脾虚湿热不化亦伤肝肾致肝肾亏虚,气血津液不足以致筋骨失养[12],另一个方面说明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是治疗痛风的重要法则。
3.4 从辨证规律分析通过对484篇专利的多变量统计处理,基本上能反映出获得专利的医家对痛风的辨证用药规律,并揭示了近10年医家论治痛风的特点。1)痛风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瘀血阻滞证、肝肾亏虚证、脾虚湿盛证四大主证[13]。2)痛风主要中医治法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等。3)各主要证型的常用治疗药物:湿热蕴结证常用药为黄柏、苍术、牛膝、赤芍、金银花、土茯苓、薏苡仁、连翘、萆薢、车前子、玄参、甘草、青篙、夏枯草、防己、黄连、牡丹皮、旱莲草、泽泻、忍冬藤、山慈菇、豨莶草、虎杖、威灵仙等。瘀血阻滞证常用药为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川芎、五灵脂、秦艽、羌活、牛膝、乳香、没药、赤芍、延胡索、香附、地龙、三棱、莪术、鸡血藤、三七、独活等。肝肾亏虚证常用药为熟地黄、桑寄生、枸杞、杜仲、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怀牛膝、知母、黄柏、石决明、牡砺、菊花、连翘等。脾虚湿盛证多用茯苓、白术、土茯苓、黄柏、苍术、萆薢、牛膝、薏苡仁、半夏、山药、甘草、泽泻、黄芪、车前子、木瓜、陈皮等[14]。
本文对近10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相关专利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总结其功效、性味、归经、用药频次、中医证型、中医治则等规律,得出大多医家认为湿、热、痰、瘀、虚是痛风发病的5个重要环节。“方从法出,法随证立”[15],经过对众医家的专利统计分析得出治疗痛风的主要指导思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为基本原则。由于对筛选的痛风中医治疗专利摘要中的中医证型并未完全标明,收集可能有遗漏,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辨证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中医治疗痛风有其独特的理论, 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优势[16],也期待着能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探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痛风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及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剂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广大医学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欣于接受的新型方剂、新型剂型、新型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 Zhou L.Medical recapitulate[M].2007: 21. |
[2] |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2602 |
[3] | Weaver AL. Epidemiology of gout[J]. Cleve Clin J Med, 2008, 75 (5) : s9–12. |
[4] | Richette P, Bardin T. Gout[J]. Lancet, 2010 (375) : 318–328. |
[5] | 杨雪芳, 王永昌, 王苗慧, 等.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14 (6) : 89–92. |
[6] | 江瀛, 徐领城. 痛风的药物治疗进展[J]. 海峡药学, 2010, 23 (1) : 100–102. |
[7] | 王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中医内治疗之规律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3-1011155100.htm |
[8] | 霍晶晶, 王丽, 于世家. 中药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用药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58 (4) : 685–687. |
[9] | 钱富艳, 彭江云, 李玲玉, 等. 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用药规律分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58 (2) : 9–11. |
[10] | 张琳琪. 吕承全治疗痛风经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 (3) : 88–92. |
[11] | 徐熠, 徐玲玲, 刘静, 等. 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规律及其Logistic回归分析[J]. 世界临床药物, 2013, 24 (8) : 469–472. |
[12] | 伶强.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 中医药学刊, 2006, 24 (2) : 335–336. |
[13] | 张荣坤.痛风病的证治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5-2009251879.htm |
[14] | 吴永科.痛风性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ksh201003018.htm |
[15] | 田卢峰.痛风中医古方用药规律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1-2006141055.htm |
[16] | 麦联任.412例原发性痛风患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特点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2-101113634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