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金鑫, 杨红云, 郭虹, 柴丽娟, 张玥, 王少峡, 胡利民
- WANG Jin-xin, YANG Hong-yun, GUO Hong, CHAI Li-juan, ZHANG Yue, WANG Shao-xia, HU Li-min
- 血栓通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改善作用研究
- Study of the behavioral improvement effects of Xueshuantong for injection on vascular dementia rats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11): 682-685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11): 682-68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11.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4-26
血管性痴呆(VD)是由多次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所致的大脑皮质获得性高级功能进行性衰退性疾病[1-3]。其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表情淡漠或呆滞,人格的改变等[4-5]。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近年VD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所以寻找有效预防和治疗VD 的药物迫在眉睫。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在临床上及制剂方面应用都非常广泛。注射用血栓通(冻干),采用三七主根为原料制成,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增加脑灌注、减轻缺血所致病理损害,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等多种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注射用血栓通对VD 是否具有治疗和改善作用还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建立VD 大鼠模型。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性作用,为注射用血栓通在VD 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PF 级SD 大鼠80 只,体质量250~280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科学研究用SPF 级SD 大鼠,合格证号:11400700091178)。
1.1.2 药品及试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102015),他克林:Sigma 公司生产,其他为市售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分组及给药SD 大鼠进鼠后使其适应饲养环境1 周,然后将大鼠按体质量由大到小排列,然后随机分为4 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他克林组、注射用血栓通组,每组20 只。二次手术后第2 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至取材。注射用血栓通用生理盐水溶解,进行腹腔注射,剂量5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他克林用生理盐水配成混悬液,进行腹腔注射,剂量10 mL/kg。
1.2.2 模型复制方法参照文献[6],将SD 大鼠用10%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3 mL/kg,),仰卧于固定台上,固定四肢,颈部备皮并用碘伏进行消毒,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用4 号线结扎,缝合皮肤,1 周后重新麻醉,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并用4 号线进行结扎,缝合皮肤,两次手术缝合伤口后都要在切口处局部注射硫酸庆大霉素0.2 万U。假手术组只分离颈总动脉,穿线但不结扎,其他处理一样。
1.2.3 检测方法 1.2.3.1 水迷宫检测水迷宫实验是研究大鼠的海马等脑区受到损害后的学习、记忆和空间定向以及认知能力的实验。分为环境熟悉、定位巡航和空间探索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使大鼠熟悉实验环境及实验人员;定位航行阶段,主要记录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的变化;空间探索阶段,主要记录大鼠穿过平台的次数。
1.2.3.2 Y 迷宫检测Y 迷宫实验是评价动物空间记忆能力的实验,主要用于测试实验动物的短期记忆能力。Y 迷宫是将大鼠放在Y 形迷宫一个特定的臂末端,自动记录5 min 内大鼠进入各个臂的顺序和次数。记录实际交替数,并计算自发交替百分数,记录总进臂数作为自发活动的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统计采用百分比表示,其他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和逃避潜伏期变化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各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Y 迷宫自发交替百分数先检测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如果符合正太分布且方差齐则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用Newman-Keuls 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死亡率及体质量变化成模后,统计各组大鼠在给药期间的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各组在实验各个时期的死亡率没有差异。从给药期间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中可以看出,血栓通组在各个时期的体质量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没有差异。见表 1、表 2。
% | |||||||||
组别 | 动物数 | 第1周 | 第2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第6周 | 第7周 | 第8周 |
假手术组 | 16 | 4.17 | 22.73 | 22.73 | 22.73 | 22.73 | 22.73 | 22.73 | 22.73 |
模型组 | 19 | 4.35 | 8.70 | 8.70 | 13.04 | 13.04 | 17.39 | 17.39 | 17.39 |
他克林组(10 mL/kg) | 17 | 8.70 | 13.04 | 13.04 | 17.39 | 21.74 | 21.74 | 21.74 | 26.09 |
血栓通组(50 mg/kg) | 16 | 0.00 | 10.00 | 15.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g | |||||||||
组别 | 动物数 | 第1周 | 第2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第6周 | 第7周 | 第8周 |
假手术组 | 16 | 274±18.4 | 266±16.7 | 327±18.9 | 345±26.4 | 357±26.3 | 390±19.8 | 408±28.2 | 424±34.4 |
模型组 | 19 | 272±15.5 | 267±23.0 | 305±23.8 | 332±36.5 | 351±25.9 | 373±29.0 | 382±25.4 | 391±25.1 |
他克林组(10 mL/kg) | 17 | 271±15.5 | 257±10.6 | 276±38.9 | 300±41.7 | 311±49.4 | 335±58.8 | 339±60.3 | 347±68.4 |
血栓通组(50 mg/kg) | 16 | 271±15.0 | 271±15.0 | 257±16.6 | 292±22.7 | 307±23.2 | 324±29.0 | 355±41.4 | 362±48.6 |
从水迷宫中得到两组数据,分别是定位航行阶段各组逃避潜伏期的变化(见表 3)和空间探索阶段各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见表 4)。从各组逃避潜伏期的变化来看,第1 次定位航行时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逃避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模型组巡航能力的下降;各组进入平台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空间探索阶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穿过平台的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栓通组可以使大鼠穿过平台次数增加(P<0.01),和阳性对照药物他克林药效相当。
组别 | 动物数 | 逃避潜伏期(s) | ||||
第1 次 | 第2 次 | 第3 次 | 第4 次 | 第5 次 | ||
假手术组 | 16 | 55.8±28.94 | 19.8±18.63 | 16.3±16.48 | 17.4±14.93 | 10.3±10.37 |
模型组 | 19 | 68.9±29.16* | 34.9±29.85 | 22.2±21.15 | 23.7±21.93 | 11.9±13.04 |
他克林组(10 mL/kg) | 17 | 56.3±31.11 | 31.2±26.52 | 27.7±26.08 | 16.4±15.47 | 17.0±19.17 |
血栓通组(50 mg/kg) | 17 | 69.1±25.86* | 40.2±34.00 | 28.6±30.73 | 28.5±27.39 | 20.7±20.22 |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 |
组别 | 动物数 | 穿过平台次数(次) | |
假手术组 | 16 | 2.6±1.58 | |
模型组 | 19 | 1.3±0.50## | |
他克林组(10 mL/kg) | 17 | 3.7±1.65** | |
血栓通组(50 mg/kg) | 15 | 3.4±0.88** | |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 |
从Y 迷宫中得到自发交替百分比(见表 5)。与模型组比较,血栓通组自发交替百分比明显增多(P<0.05),说明血栓通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
组别 | 动物数 | 穿过平台次数(次) |
假手术组 | 16 | 53.8±24.5* |
模型组 | 19 | 54.5±34.9* |
他克林组(10 mL/kg) | 17 | 42.4±31.1* |
血栓通组(50 mg/kg) | 15 | 67.2±19.6* |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VD 在欧洲和美国是仅次于阿茨海默氏病的第2 位的最常见痴呆[7]。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体质差异等原因,在亚洲及许多发展中国家,VD 的发病率超过了阿茨海默氏病[8-9]。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VD 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VD 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笔者对VD 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社会现实意义。
以往大量临床及科学实验研究[10-16]证明VD 的致病过程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的致病机制包括:炎性、凋亡、氧化应激、突触结构和功能异常、中枢胆碱能及单胺能系统神经递质功能紊乱、能量代谢障碍等。目前临床常用的痴呆治疗药物[17-21]有:抗氧化剂、神经营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中医中药等,但这些药物的长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论证。
本实验通过对SD 大鼠两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得到VD 模型。通过记录给药期间的死亡率和体质量变化,考察血栓通对VD 大鼠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水迷宫和Y 迷宫的行为学方法,考察其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血栓通组的水迷宫的穿越平台次数及Y 迷宫的自发交替百分比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提高,说明血栓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及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笔者的研究为注射用血栓通在VD 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验依据。
[1] | 王立存, 张玉莲, 冯新义, 等.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05, 12 (4) : 373–378. |
[2] | 石苗茜, 刘卫平.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 (9) : 860–863. |
[3] | 田金洲, 朝明向, 涂晋文, 等.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3 (5) : 16–23. |
[4] | 贾建军, 王鲁宁, 汤洪川.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0, 2 (2) : 139–142. |
[5] | 靳林静, 范云龙, 于文涛.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研究概况[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2) : 152–154. |
[6] | 杨牧祥, 武常生, 于文涛, 等.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 (3) : 177–180. |
[7] | Ott A, Bretder MM, Harskamp F, et al. Prevalence Of Alzheimer's di2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association with education[J]. The Rotterdam study.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5, 3 (10) : 970–973. |
[8] | 田金洲, 王永炎, JudyHaworth, 等. 血管性痴呆研究述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7 (20) : 4:2–7. |
[9] | 高风超, 陈翔, 田新英.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 20 (6) : 1068–1071. |
[10] | Otori T, Katsumata T, Muramatsu H, et al. Long-term measurement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in a rat chronic hypoperfusion model[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03, 30 : 266–272. DOI:10.1046/j.1440-1681.2003.03825.x |
[11] | 张蓓, 吴海琴, 张海雄. 血管性痴果的神经生化机制[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9) : 672–675. |
[12] | Liu HX, Zhang JJ, Zheng P, et al. Altered expression of MAP-2, GAP-43, and synaptophysin in the hippocampus of rats with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orrelate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J].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2005, 139 : 169–77. DOI:10.1016/j.molbrainres.2005.05.014 |
[13] | 谢玉丰.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研究新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 2007, 38 (2) : 111–114. |
[14] | Koistinaho M, Koistinaho J. Interactions betwee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erebral is chemia focus on inflammation[J]. Brain Res Rev, 2005, 48 : 240–250. DOI:10.1016/j.brainresrev.2004.12.014 |
[15] | Guo M, Cox B, Mahale S, et al. Pre-ischemic exercise reduc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expression and ameliorates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 in stroke[J]. Neuroscience, 2008, 151 : 340–351.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07.10.006 |
[16] | Kumaran D, Udayabanu M, Kumar M, et al. Involvement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duced an-terograde memory impairment and cholinergic dysfunction in rats[J]. Neuroscience, 2008, 155 : 626–39.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08.06.023 |
[17] | Gunstad J, Brickman AM, Paul RH. Progressive morphometrie and cognitive changes in vascular dementia[J]. Arch Clin Neuro psychol, 2005 (20) : 229–241. |
[18] | Humpel C, Marksteiner J. Cerebrovascular damage as a cause forAlzheimer's disease[J]. Curr Neurovasc Res, 2005, 2 : 341–347. DOI:10.2174/156720205774322610 |
[19] | 何婷婷, 张允岭, 金香兰, 等.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近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 19 (3) : 9–14. |
[20] | 韩飞, 荆表伟, 于亚南, 等.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7) : 273–275. |
[21] | 孙贤桢, 郭志男.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1) : 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