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周正华, 岳妍, 王威, 王红霞, 康洪昌, 魏景景, 胡蓆宝, 冀建斌
- ZHOU Zheng-hua, YUE Yan, WANG Wei, WANG Hong-xia, KANG Hong-chang, WEI Jing-jing, HU Xi-bao, JI Jian-bin
- 青赤散保留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Green and red powder combined with Mesalazin Enteric-coated tablets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12): 719-72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12): 719-72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12.0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7-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病程长,致残率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首发[1]。我国UC的患病率是11.6/10万[2],并且国内外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UC的发病率和和患病率均呈现明显增高趋势[3-5],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青赤散是本科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浅溃疡、易出血等特点,以痈疡论治,创制的局部灌肠方,具有清热祛湿,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本科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以青赤散保留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其中随机方案的隐藏采用编码信封法,要求产生随机分配序列和确定受试对象合格的研究人员不是同一个人。其中治疗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1.43±11.86)岁;病程(3.82±2.21)a;发病部位直肠18例,左半结肠型3例;病情程度:轻度4例,中度17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0.80±10.48)岁;病程(3.67±2.15)a;发病部位:直肠型18例,左半结肠型2例;病情程度:轻度3例,中度17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6]。
2.2 中医诊断标准大肠湿热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0·苏州)》[7],主症: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痛,舌苔黄厚或腻。次症:身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脉滑数或濡数。
2.3 纳入标准1)符合UC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在20~60岁之间。3)处于UC活动期,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严重程度为轻、中度。
2.4 排除标准1)重度或爆发型UC患者。2)患者具有严重并发症者,如中毒性巨结肠。3)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患者。
3 治疗方案 3.1 药品青赤散组成:赤石脂60 g,炉甘石30 g,苦参30 g,黄柏30 g,青黛10 g,三七粉6 g,白及10 g,儿茶6 g。青赤散煎煮方法:将赤石脂、炉甘石先煎30 min,然后加入黄柏、苦参再浓煎30 min,去渣后将青黛、三七粉、儿茶、白及4味药兑入调匀至稀糊状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生产厂家:Losan Pharma GmbH德国(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
3.2 方法将41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1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加用青赤散保留灌肠治疗,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 g,3次/日,服用时间为8周;青赤散保留灌肠,1次/日,时间为每晚睡觉前1 h,药物温度为38 ℃,剂量为100~250 mL,患者取右侧卧位,用灌肠管插入深度10~18 cm,保留药液2~3 h以上,连续灌肠8周,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用法用量与治疗组一致。
3.3 观察指标 3.3.1 UC主要临床症状、肠镜改变及疾病活动性治疗前后积分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的改良Mayo评分系统[6]。见表 1。
项目 | 0分 | 1分 | 2分 | 3分 |
排便次数 | 正常 | 比正常排便次数增加1~2次/日 | 比正常排便次数增加3~4次/日 | 比正常排便次数增加5次/日或以上 |
便血 | 未见出血 | 不到一半时间内出现便中混血 | 大部分时间内为便中混血 | 一直存在出血 |
肠镜改变 | 正常 | 轻度病变(红斑、血管纹理减少、 轻度易脆) |
中度病变(明显红斑、血管纹理缺乏、 易脆、糜烂) |
重度病变(自发性出血,溃疡形成) |
医生总体评价 | 正常 | 轻度病情 | 中度病情 | 重度病情 |
注:评分≤2分且无单个分项评分>1分为临床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0·苏州)》[7]中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定标准。
3.3.3 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治疗前后静脉空腹采血各查1次。
3.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4.1 UC主要临床症状、肠镜改变及活动总积分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在大便次数、便血、肠镜改变及活动总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有较大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2。
分 | ||||||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排便次数 | 便血 | 肠镜改变 | 活动总积分 |
治疗组 | 治疗前 | 21 | 1.82±0.73 | 2.00±0.62 | 1.77±0.43 | 7.18±1.22 |
治疗后 | 0.55±0.67* | 0.59±0.59* | 0.77±0.43* | 2.68±1.09*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20 | 1.70±0.66 | 1.85±0.59 | 1.75±0.44 | 7.05±1.23 |
治疗后 | 1.00±0.73*# | 1.10±0.64*# | 1.20±0.62*# | 3.65±0.75*# | ||
注:治疗前后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3。
两组治疗后 CRP、ESR 均较治疗前降低 (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的 CRP、ESR 均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 4。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CRP (mg/L) | ESR (mm/h) |
治疗组 | 治疗前 | 21 | 24.18±4.43 | 26.00±2.99 |
治疗后 | 10.86±2.46*# | 14.18±3.49*#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20 | 23.70±4.11 | 25.00±3.48 |
治疗后 | 13.40±3.07* | 17.90±3.80* |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认为可能与遗传、肠道细菌感染、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及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虚失运为本,湿热内蕴,瘀血阻络,肠络受损,血败肉腐为标。湿热内蕴肠腑,气血壅滞,气血与湿热、毒邪搏结于肠之脂膜,腐败化为脓血,则成痈疡。《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肠中脂膜腐败,由腐败而至于溃烂,是以纯下血水杂以脂膜,即所谓肠溃疡也。”现代肠镜显示,UC患者的结肠黏膜呈充血、水肿、糜烂及浅溃疡改变,表面并有脓性物质附着,《外科发挥》认为“溃疡为疮疡已出脓者”,其肠道黏膜改变符合中医“痈疡”局部皮肤溃烂的特征性表现,应属“内疡”范畴,故UC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从痈疡论治”,局部灌肠疗法就是古代医家利用外治法治疗疮疡具体体现。青赤散是本科在多年临床基础上总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灌肠方,由赤石脂、炉甘石、黄柏、苦参、青黛、儿茶、三七粉、白及组成,因其含有“青黛”、“赤石脂”二药,故名“青赤散”。方中重用赤石脂、炉甘石,二者相须为君,收湿敛疮以生肌,赤石脂甘温酸涩,质重专入大肠,止血敛疮而固肠,炉甘石甘温,解毒收湿而生肌。黄柏、苦参为臣,黄柏清热燥湿以厚肠胃,苦参清热燥湿止痢,善治热痢、便血,二者合用以解湿热之患。青黛,一则合儿茶助君药化腐敛疮而生肌,二则助臣药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三七活血化瘀止血,张锡纯谓三七能治“痢疾下血鲜红久不愈,肠中腐烂,成溃疡”。白及收敛止血,配合三七可以保护创面,敛疮而不留邪,四药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清热化湿,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功效,使湿祛热清,气血调和,毒去疮敛,而诸症得除。现代药理表明本方药物可能具有三大功效,首先具有“保护肠道屏障”功效,其中赤石脂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改善黏膜损伤[8],炉甘石能够缩小创面面积,改善创面血液循环,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生成[9],儿茶可加强氧自由基清除而显著改善结肠黏膜损害[10];再者起到“调节肠道微环境,抗炎修复溃疡”作用,其中黄柏具有杀菌、抗炎、抗溃疡作用[11],氧化苦参碱杀菌抗病毒,并可通过对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调节因子的影响发挥抗炎作用[12],青黛具有明显抗菌抗炎镇痛作用[13];最后三七和白芨合用,既能解除肠道的高凝状态,又能起到快速止血保护肠黏膜的作用[14-15]。
青赤散的组方特点抓住“痈疡”主要病因病机,成为局部治疗UC的专方,UC病变部位又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青赤散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药物浓度高,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小,其机制可能通过局部抗炎,抑制肠道有害细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保护肠道黏膜屏障,达到促进溃疡愈合目的。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在大便次数、便血、腹痛、肠镜改变及疾病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降低ESR和CR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临床观察,青赤散止血迅速,改善炎症,修复溃疡面疗效显著,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势,体现中医特色,值得推广。
[1] | CAWTHORPE D, DAVIDSON M. Temporal comorbidity of mental disorder and ulcerative colitis[J]. Perm J, 2015, 19 (1) : 52–57. |
[2] | Wang YF, Ouyang Q, Hu RW. Progression of inflammal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J]. Dig Dis, 2010, 11 (2) : 76–82. DOI:10.1111/cdd.2010.11.issue-2 |
[3] | Khan N, Abbas AM, Koleva YN, et al. Long-term mesalamine main-tenance in ulcerative colitis:which is more important adherence ordaily dose[J]. Inflamm Bowel Dis, 2013, 19 (6) : 1123–1129. DOI:10.1097/MIB.0b013e318280b1b8 |
[4] | Yang SK, Hong M, Zhao W,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Koreans suggests extensive overlapping ofgenetic susceptibility with Caucasians[J]. Inflamm Bowel Dis, 2013, 19 (5) : 954–966. DOI:10.1097/MIB.0b013e3182802ab6 |
[5] | Pant C, Anderson MP, Deshpande A, et al. Health care burden of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Inflamm Bowel Dis, 2013, 19 (5) : 1080–1085. DOI:10.1097/MIB.0b013e3182807563 |
[6]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 胃肠病学, 2012, 17 (12) : 763–781. |
[7] | 陈治水, 王新月.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0·苏州)[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 (1) : 66–70. |
[8] | 杜斌, 沈洪, 单兆伟, 等.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56 (4) : 627–629. |
[9] | 周灵君, 张丽, 丁安伟. 炉甘石敛口生肌的药效学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3, 24 (4) : 333–337. |
[10] | 陈蕾. 儿茶水煎剂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治疗作用及机理的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8) : 37–39. |
[11] | 侯小涛, 戴航, 周江煜. 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2) : 498–500. |
[12] | 陈凌, 骆凯, 吴赟, 等. 氧化苦参碱抗炎作用研究新进展[J]. 医学综述, 2007, 13 (15) : 1167–1169. |
[13] | 谢静. 青黛药理研究近况[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5) : 100. |
[14] | 王爱华, 郭婕. 中药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31) : 39–41. |
[15] | 翁维良, 房书亭, 李春生. 临床中药学[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624 -1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