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杰
- LI Jie
- 韩禅虚教授应用温肾之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 Professor HAN Chan-xu'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the method of warming kidney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2): 68-7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2): 68-70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2.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0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致病因素主要为一系列病因所致炎症反应引发炎性细胞和介质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血管内皮下沉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相互影响,粥样硬化病变不断发生和进行性加重[1]。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危害程度高,已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2]。冠心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病死率最高的疾病[3]。冠心病归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及厥心痛之证的范畴。
韩禅虚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在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方面亦有独到之处,创“温肾通瘀救心”之法治疗冠心病疗效卓著,现阐述如下。
1 冠心病发病责之于肾阳虚冠心病病位在心其易患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血压、长期吸烟和糖尿病。病因有气滞、痰浊、寒凝、气虚、阴虚等。冠心病的病机在于心脉不通,心脉不通的产生是由于痰浊、瘀血、气滞,而痰、瘀、气滞的产生又是长期以来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故痰浊、瘀血、气滞为标,而脏腑虚损为本,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虚者以阳虚为先,渐则气虚、阴虚,实者以血瘀为先,渐则痰浊,痰瘀互结。由此可见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邪实正虚,邪实首推血瘀,正虚以肾阳虚为主,说明阳虚血瘀贯穿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始终。韩禅虚教授认为心肾以经络相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冠心病之本在于肾阳亏虚,肾阳亏虚乃是心阳不足之根本,亦是导致气血瘀滞、心脉拘急之主因。正如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所言:“肾阳亏虚,无法温煦心脏,阳不胜阴,导致寒凝心脉,则心痛;肾阳衰弱导致阳不化气,水气凌心,心脉失运,从而引发心痛;肾阳亏虚致气化不利,无法上济心阴,心脉濡养不足,虚风妄动引起心脉痉挛,产生胸痹心痛。”[4]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可见胸痹心痛是由阳气虚衰引起的,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到达全身,温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所以,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肾阳衰,则全身之阳皆衰。如《景岳全书》中指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肾。”《内经》中述:“女子……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即随着年龄增长肾精渐亏、肾阳渐衰,这与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上升相符。由此可见冠心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本源于肾阳虚。
2 治疗注重温肾阳韩禅虚教授依据“阳气不足,百病由生的观念,立温肾通瘀救心”之法,用以治疗冠心病。于《伤寒论》众多方剂中选出附子汤加丹参、川芎治疗冠心病,效如桴鼓。韩禅虚教授认为附子汤虽仅制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5味药物,但药少力专,附子汤中附子辛热,重用为主药,温经祛寒镇痛,善补命门真火,启动下焦气化,附子为一猛药,属温里药,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5]。李巧莹等[6]认为附子补火温阳,凡阳虚之证,但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泄泻等症状,据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均可以辨证应用,收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效果。栗锦迁[7]教授认为,附子一药,走而不守,可升可降,能通达上下,可表可里,为百药之长,上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散寒,下温肾阳助命火,配伍人参补益心气,配伍茯苓、白术除寒湿,配伍白芍宣通血痹。加入活血药川芎、丹参。丹参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犹可入心经疏通瘀阻之心脉。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补血生血,功过当归、熟地黄;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血生新,性倍川芎[8]。现代研究丹参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冠、抗血栓,改善微循环并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9],其有效成分总丹参酮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0],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过度表达[11],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狭窄的作用。川芎入心包经,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本草纲目》记载:“芎,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周苏宁[12]报道,川芎嗪能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且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此外可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及总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嗪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川芎中含有的阿魏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等作用[13] 。故韩禅虚教授选此两味药合入附子汤中共达温肾通瘀救心之效,临证中只要把握住阴寒证这一关键,病机须是阳虚,在遣方用药中随证出入,对方药进行恰当的化裁,符合病机的变化,使用本方才能得心应手,疗效卓著。若见热象者,则应慎重。
3 现代临床研究附子汤以附子为君药,附子为温补肾阳第一要药。张梅等[14]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附子含有的去甲乌头碱等成分具有强心与抗心律失常之效用,附子还具有抑制心肌缺血与缺氧、抗休克、抗炎平喘、镇痛、局麻、免疫增强,及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等效用。丁涛[15]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附子具备强心作用,其强心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去甲乌药碱(DMC)、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等,它们可以作用于心脏,促使心肌收缩,提高心率,扩大心搏出量,同时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李柳骥[16]通过实验,观察经方“附子汤”对心血管系统的6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证明,附子汤原方具有明显对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能力,并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红细胞膜的脂区微黏度,提高心肌细胞内环核苷酸的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在附子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B型脑钠肽(BN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17]一文中,结果表明附子汤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由此可见附子汤具有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的临床功效。正如中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吴佩衡所言,附子可以强心而暖肾水,回阳生津而固肾气[18]。
4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5岁,2013年11月来本院就诊。主述间发胸闷憋气2 a,近半月加重。患者2 a前因劳累后首次出现胸闷憋气,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之后此症状间断发生。半月前因气候骤冷感寒,出现了胸闷憋气加重随来就诊。刻诊:患者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辨为胸痹、寒客经脉。治法:温肾散寒、通瘀救心。方用:川附子10 g,茯苓20 g,白术20 g,党参15 g,白芍20 g,川芎10 g,丹参10 g,7剂。服药后患者自觉胸闷憋气减,原方随着加减服药2个月。随访半年,患者未出现胸闷憋气。
按:此患者为冠心病,感寒后胸闷憋气发作,看似是外寒为其主因,但患者就诊之时以距发病有半个月,且患者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实为患者素体肾阳不足,外寒引动内寒而发病,韩禅虚教授用附子汤温肾散寒以治其本,川芎、丹参通瘀以救其心,则效若桴鼓。
[1] | 王永利,徐丁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及治疗简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3-34. |
[2] | 李同达,王乐, 赵凯维, 等. 曹洪欣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482-485. |
[3] | 李小丽.从肾论治冠心病浅析[J].河南中医,2015,35(8):1790-1791. |
[4] | 王振涛,杨凤鸣.路志正辨治胸痹心痛经验[J].河南中医,2011,31(6):589-591. |
[5] | 黄月芳. 附子的临床应用心得[J].吉林中医药,2011,31(8):799-800. |
[6] | 李巧莹,于兰.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2, 32(12):1268-1269. |
[7] | 井晓煦,王婵,李树茂.栗锦迁教授应用附子经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55-57. |
[8]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先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53-1669. |
[9] | 杨志霞,林谦,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93-114. |
[10] | 王红,高秀梅,张伯礼,等.丹参不同组分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4,21(3):231-233. |
[11] | 周桂桐,孙连胜,赵桂峰,等. 丹参酮ⅡA对TNF-α损伤平滑肌细胞MCP-1、IL-1β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6,23(3):189-191. |
[12] | 周苏宁.川芎嗪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 17(3):48. |
[13] | 王永忠,童树洪.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7):95-96. |
[14] | 张梅,张艺,陈海红,等. 附子抗心律失常有效组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193-194. |
[15] | 丁涛.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 中医学报,2012, 27(12):1630-1631. |
[16] | 李柳骥.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17] | 黄惠刚.附子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BNP、IL-6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6):745-746. |
[18] | 张朝和,孙淑英,谢文英,等.任应秋重阳学说探析[J].河南中医,1994,14(6):341-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