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东, 孙昕, 刘恩顺, 郑莉, 杜钟珍, 谢祎
- Zhang Dong, Sun Xin, Liu En-shun, Zheng Li, Du Zhong-zhen, Xie Yi
- 复治菌阳肺结核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in patients of retreatme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smear-positive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2): 83-86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2): 83-86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2.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11
2. 天津市海河医院, 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天津 300350;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中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有所回升,复治肺结核患者也随之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复治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10万[1]。随着复治肺结核患者的增多,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这无疑为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增加了难度。中医药治疗肺结核尤其独特的优势,辨证论治是其特色之一。目前有关复治菌阳肺结核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使中医药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调查、收集符合复治菌阳肺结核诊断标准病例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脉象等四诊信息,结合现代统计学分析,揭示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为复治肺结核的证候诊断和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来源2011 年9月—2013年9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确诊的362例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男241例(66.57%),女121例(33.43%),年龄分布:31~40岁年龄段最多,为93例(25.69%)。
1.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医政司制定的《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3]执行。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标准为在诊断肺结核的基础上,不规则治疗3个月以上或规则治疗6个月痰菌仍阳性者[4]。
1.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5周岁。3)对调查依从性较好,签署知情同意书。4)天津市或久居天津市复治肺结核患者。
1.1.4 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影响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的患者。3)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的患者。4)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肺系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从临床实际出发,参考各症状出现的频次并结合专家建议,纳入合适的症状。并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1997)[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等,将中医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定义为0、1、2、3分),舌象、脉象分为有、无2级(无、有分别为0、1分)。制定《复治菌阳肺结核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1.2.2 调查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天津地区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按结核病医院等级分层,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各层随机抽样,调查抽样选中的门诊和住院的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由经培训的研究人员搜集记录四诊相关资料并填写自拟的《复治菌阳肺结核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1.2.3 数据录入和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02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18.0,计数资料以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证候要素采用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复治菌阳肺结核症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所有纳入统计的症状(不含舌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为咳嗽、痰少、乏力、低热或自觉发热、盗汗、气短、痰白、胸痛、食欲不佳、软便。在舌象、脉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位依次为:舌暗、脉滑、苔薄、脉沉、苔白、舌干、齿痕舌、脉细、舌淡红、苔薄。
2.2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362例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位是阴虚305例(84.25%),气虚212例(58.56%)、火热166例(45.86%)、瘀血133例(36.74%),其余证候依次为痰浊102例(28.18%),阳虚76例(20.99%),血虚26例(7.18%)。证候靶点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肺、脾、肾,分别为345例(95.30%)、167例(46.13%)、101例(27.90%)。见表1-2。
两证组合84例占23.20%,3证组合135例占37.29%,4证组合119例占32.87%,5证组合18例占4.97%,6证组合6例占1.66%。结果表明,2、3、4证组合情况最常见,占93.36%,5、6证组合情况少见。
2.4 证候要素聚类分析将X1(火热)、X2(气虚)、X3(瘀血)、X4(阳虚)、X5(痰浊)5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X2(气虚)与X4(阳虚)聚为一类;X1(火热)、X3(瘀血)与X5(痰浊)聚为另一类。见图1。
3 讨论实现结核病“高发现率和高治愈率”是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最主要目标。高治愈率的实现对于控制复治肺结核患者尤其重要。因此,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的关键与难题之一。当前应用中医药或单用或配合西药治疗肺结核疗效较好[7, 8, 9, 10, 11],而证候规律的研究又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之一。证候是一个由多种因素(高维)通过多种多样的联结形式和联结强度(高阶)构成的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12, 13],多呈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而疾病的病态和病势是由疾病各个阶段的证候体现的,所以研究疾病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从而有利于提高辨证水平[14, 15]。目前对于初治肺结核辨证要素的研究开展的较普及[16, 17, 18, 19, 20],而对于复发肺结核的证候规律研究见诸文献较少,亟需深入研究,以求完善肺结核防治的整体框架。
肺结核的属于中医“肺痨”的范畴,其中医证候要素的主症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大症状,兼症则多体现在乏力、气短、胸痛、食欲不佳、大便的变化、痰的量色等方面。本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出现痰少、乏力的频率较多,但咳嗽、潮热、盗汗三大主症仍是频发症状,说明其疾病的本质仍与肺结核相同,只是部分兼症表现的较为突出。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阴虚出现率为84.25%,明显高于其他证候,说明复发肺结核患者仍未摆脱阴虚这一致病因素。气虚和火热出现率分别为58.56%和45.86%,仅次于阴虚,因此可认为上述三者是复治菌阳肺结核的基本证候。值得一提的是瘀血证候出现率在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明显增加,这可能与病程迁延较长以及其他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瘀有关,往往预示病情缠绵或有进一步发展的倾向,提示临床治疗时要重视瘀血证的出现,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法,阻止病情的深入发展。
从证候要素组合情况分析,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以证候要素的2组、3组、4组证候组合情况最常见,占93.36%,5组或者6组证候组合情况少见,说明复发阶段病机日趋复杂,往往出现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阴虚、气虚多见,标实以火热、痰浊、瘀血常见。且累及的脏腑从肺逐渐扩展至其他四脏,尤以脾和肾居多。部分患者复发时肺脏本身的症状不甚,但脾或者肾的受损症状反而较为明显,提示在复发阶段的治疗必须要兼顾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通过金水相生和培土生金以调补肺脏。
由于阴虚是复治菌阳肺结核的基本证候,故将其余的阳虚、气虚、痰浊、瘀血、火热5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提示气虚、阳虚之间相互关联,而火热、痰浊、瘀血之间常相关联。经临床观察发现,复治肺结核患者经历反复的抗结核药治疗后,往往会出现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以及气阴两伤的病理转归,阴虚未愈复加阳虚或气虚,导致病情更加缠绵难愈。此外,肺结核患者多呈阴虚火热之象,火热炼液成痰或火热煎熬血液,易致火热、痰浊、瘀血互凝,水液和血液代谢均受影响,进而阻碍气血生化,复致阴液亏损,肺失濡润,肃降失职,渐成沉疴。
综上所述,通过362例复治菌阳肺结核证候要素分析,与初治肺结核相比,复治菌阳肺结核不仅具有传统的“阴虚火旺”证候特征,而且兼有脾、肾证候的比例明显上升,部分患者血瘀证表现明显。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既往治疗肺结核的经验,需建立复治肺结核的诊疗规范,这样才能彰显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由于本研究仅限于天津地区以及病例相对较少,故所得结论尚需大样本验证。
[1] |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
[2] | 朱浩,胡君,张华芳,等. 肺结核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50-52. |
[3] |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医政司.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S].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7. |
[4] | 中国呼吸病专业协会. 肺结核化学疗法(1982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修订)[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2,6(6):381-385. |
[5] |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17. |
[6]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
[7] | 江秀成,马萍. 托毒固金汤加减治疗顽固性肺结核51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15-17. |
[8] | 刘树梅. 中医药治疗肺结核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0,8(25):1391-1392. |
[9] | 林文锋.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24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7):376-377. |
[10] | 韩龙蜂,喻新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30. |
[11] | 陈福连. 中西医结合治疗浸润型肺结核病88例[J]. 江苏中医药,2002,23(2):28. |
[12] | 赵晖, 陈家旭. 试论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 天津中医药,2008,25(6):465-467. |
[13] | 王永炎.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 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
[14] | 朱文锋.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39. |
[15] | 张志斌,王永炎. 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 |
[16] | 张尊敬,刘忠达,李权,等. 初治肺结核中医辨证分型相关因素研究[J].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4):242-243. |
[17] | 王胜圣,李玉春,刘嵋松,等. 肺结核中医证候的研究概况[J]. 光明中医,2011,25(5):903-904. |
[18] | 赵琳,尤辉,任郭侠,等. 肺结核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11,32(2):173-174. |
[19] | 郭晓燕,张惠勇,耿佩华,等. 基于现代文献的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68-70. |
[20] | 周兴华,钟森,钟振东,等. 中医药辨证治疗肺结核证候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49-51. |
2. Tianjin Haihe Hospital, Tianjin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fo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50, China;
3.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