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春兰, 陈泽林, 李桂兰
- WANG Chun-lan, CHEN Ze-lin, LI Gui-lan
- 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定位方法研究
- Study on standardization of methods commonly used experimental animal acupoint location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2): 100-10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2): 100-103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2.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1-22
2.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天津 30019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 天津 300193;
4.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 天津 300193
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是针灸科学研究的基础及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尚无国家标准,笔者以“experimental acupuncture”为检索词,统计2009—2011年来SCI发表的关于针灸的文章有162篇,其中涉及到动物实验的50篇,在这些文章中,穴位定位方法不一,且穴位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标准的缺乏,导致其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和说服力,进而直接影响到针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目前,韩国已经完成了大鼠足三里穴的定位研究,并将发布实验动物穴位标准。所以,无论从针灸学科的发展,还是争取中国在针灸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权等方面考虑,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迫在眉睫,寻求科学的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方法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使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成为可能。
1 中国兽医针灸学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参考中国兽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医针灸学一脉相承,是古人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经络也包括纵横交叉的经脉和络脉,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中国古代兽医针灸学中,对马的研究内容尤为丰富。秦穆公时期,孙阳的《伯乐针经》[1]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兽医针灸专著,其中记录了马的穴位74个,见表1。明代的《便民图纂》[2]卷十四“牧养类”叙述了马、猪等家畜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其中对于猪、羊的疾病只提到“割去尾尖,出血即愈”、“先以瓦片刮疥处令赤”的针灸治疗,却没有点明穴位,而对马的针灸治疗提到了穴位。明清时期的《元亨疗马集》[3]是一本比较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兽医针灸学古籍,但仅仅介绍了马、牛、驼的针灸穴位。其中“明堂歌”记载马的穴名77个,耳内一穴未命名;“针牛穴法名图”标注了33个穴名及其位置;“驼经”介绍了驼病的针药治疗。
分布部位 | 穴位名称 |
头部 | 眼脉穴、大风门穴、通关穴、玉堂穴、开关穴、喉门穴、骨眼穴、血堂穴、三江穴、垂睛穴、锁口穴、耳中穴 |
躯干及尾部 | 鹘脉穴、带脉穴、尾本穴、上上委穴、上中委穴、上下委穴、中上委穴、中中委穴、中下委穴、下上委穴、下中委穴、下下委穴、八髎穴、肾棚穴、肾腧穴、肾角穴、百会穴、肝腧穴、脾腧穴、肺腧穴、风门穴、喉腧穴、云门穴、伏免穴、心腧穴、尾尖穴、肚口穴、肷癖穴、髻甲穴、阴腧穴 |
前肢部 | 胸膛穴、同筋穴、夜眼穴、膝脉穴、膊尖穴、膊栏穴、冲天穴、抢风穴、肺门穴、肺攀穴、掩肘穴、乘镫穴、弓子穴、板筋穴、外乘重穴 |
后肢部 | 督穴、曲池穴、巴山穴、路股穴、大胯穴、小胯穴、汗沟穴、仰瓦穴、邪气穴、牵肾穴、鹿节骨穴、掠草穴 |
前后肢 | 共有缠腕穴、蹄头穴、蹄门穴、天臼穴、垂泉穴 |
由此可见,古人对马、牛等大型家畜疾病的针灸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猪、羊等相对较小家畜就比较缺乏,于犬、猫、兔等动物的针灸穴位,没有记载[4]。但是目前针灸科研主要使用猪、犬、猫、兔、鼠等小型动物。因此,对于实验动物的部分穴位定位往往只能是参考牛、马的穴位而来[5]。然而古代的许多动物穴位定位模糊,难以准确定位,如《元亨疗马集》曰:“鼻孔之中,血堂穴二道。”再如《元亨疗马集》[6]许序本中对夜眼穴位置描述不一,一说“夜眼穴在夜眼下四指”,另一说“夜眼之内,夜眼穴二道”。可见,以中国古代兽医针灸学为基础,仅参考马、牛等大型家畜的穴位进行模拟定位,还难以对实验动物进行准确的穴位定位。
2 比较解剖学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基础比较解剖学是用解剖的方法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及其类群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许多动物特别是高等哺乳动物,与人在形态结构、组织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其经络与腧穴也可能以某种相似形式存在。通过从大体解剖、巨微解剖和显微解剖方面对经络和腧穴形态学的大量比较研究,人们发现动物经络和腧穴处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缝隙连接等结构。如许小琴等[7]对照人体五腧穴的位置、并依据各穴的定位理论分别采取自然标志取穴法和同身寸度量法在猕猴身上取穴,观察穴位处的局部解剖结构,结果发现穴位处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因此,比较解剖学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基础,可将人的腧穴模拟到实验动物身上。胡元亮等[8]以解剖结构确定体表定位,根据人体穴位解剖资料对照家兔解剖标本,结合活体触摸来进行定位,其确定的穴位被收录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统编教材《实验针灸学》里,成为了实验动物家兔定位取穴的重要参考依据。周浩良[9]依据这种方法系统而全面地对犬、猫、兔等实验动物的腧穴进行了定位,为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比较解剖学为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积累了丰富的解剖数据,确立了大量中国古代兽医针灸学书籍所未记载的新穴。现代解剖术语描述定位并附有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不仅定位比较精确,便于取穴,而且为针刺安全提供了参考数据,弥补了中国古代兽医针灸学穴位定位模糊的不足之处。但是动物和人毕竟在形态结构、体积大小、生理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穴位和经络也有别于人。以小白鼠为例,其表面积才60 cm2,而人体的表面积约为15 000 cm2,假如把人的经穴定位全部模拟到小鼠身上,所造成的误差无疑是相当大的[5, 10]。在解剖上,动物有尾巴,有尾尖穴,而人没有,并且动物的前肢臂部和后肢的大腿内侧与胸廓相贴,施针困难,动物该处的穴位数目应少于人相应部位的穴位数目[8]。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人体穴位按比例在实验动物身上模拟投影,而要根据动物自身的形态特点,有选择性地把重要的穴位模拟到实验动物上。运用比较解剖学所获得的穴位定位,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3 经络穴位特性的现代研究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科学依据现代研究表明[11, 12],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具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其穴位和经络可以通过皮肤阻抗、低频振动波、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红外辐射成像等方法探测出。动物的穴位和经络也有这样的特性并能借助于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定位。有学者[13, 14]利用钙离子和钾离子选择性针型电极,对家兔部分经穴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进行了在体探测,并与非经穴处对照,发现家兔部分腧穴、在经非穴点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非经穴处。郑利岩等[15, 16]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从而标定出家兔和大鼠的经穴。这是目前运用先进手段所获得的最新成果。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定位,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动物的经络和腧穴,增加了定位的准确性。但是运用这种方法对实验动物穴位进行检测定位时,需要以前两种方法为基础,即在与人体经穴的相应处及其周围进行检测定位,否则其定位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再者,由于穴位的理化特性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如穴位的电位会受施加于探测电极的压力、动物皮肤的湿度、室温等因素影响。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单独应用。
4 穴位的效应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关键因素穴位的效应是指针灸作用在特定经络和穴位之上,从而产生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古人当时已认识到某些特定的穴位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特殊的联系,并挖掘和总结出穴位效应的一定规律。这些穴位就被记载并沿用下来,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现代研究[17, 18]也表明穴位的效应具有特异性:穴位与非穴点相比,具有特异性效应;不同经脉的腧穴,效应不同;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不同。其规律表现为所有腧穴对所在经脉的病变具有普遍的治疗作用,但某些腧穴由于经气会聚的差异,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见穴位与非穴点相比较,只有穴位能发挥特异性效应,而非穴点不能产生,能不能成为穴位,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特异性效应。因此,可以把发挥特异性效应的检测点作为穴位。有研究[19, 20]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观察电针“足三里”与非经非穴点对家兔胃蠕动影响和电针“内关”与非经非穴点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动物经穴能够产生效应,则表明该点是穴位。韩国对其以前提出的大鼠足三里的位置以膝关节为基准点重新定位,并通过电针大鼠足三里穴治疗由醋酸诱导的腹部疼痛的实验,观察大鼠的翻动反应,结果认为大鼠足三里穴位于胫骨前膝关节下6.5 mm[21]。穴位的效应,不仅与穴位位置有关,还受到心理、针刺手法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定位时,要注意控制影响因素,避免不良干扰。
可以看出,中国兽医针灸学为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但是其所记载的动物穴位数目较少,且定位模糊。比较解剖学丰富了实验动物的穴位,并且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但是对于实验动物体表标志不明显处的穴位,还难以准确定位。经络穴位特性的现代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穴位定位的准确性,但是具有特异性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的位点不一定是穴位,只有同时具备特定效应的位点方可确定为穴位。由此可见,单一地采用某种方法都会降低穴位定位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在对实验动物穴位定位时,应结合利用这4种方法,即在传统兽医针灸穴位的基础上,根据动物自身形态、生理特点,从比较解剖学角度,对穴位进行比较研究,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常用实验动物穴位进行特异性检测,最后以穴位的效应验证,四者相辅相成,才能对实验动物的穴位进行准确地定位,从而使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成为可能。
5 讨论张伯礼[22]院士说:“标准制定是一系列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要遵照科研的一般规律进行。”在本研究中,主要的技术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解剖所确定的部位与皮肤低电阻点及高频发声点不一致时穴位位置的判定;二是穴位定位时的误差允许值;三是描述穴位定位术语的规范。对于第1个问题,拟采用信度概念来解决,即确定实验动物常用穴位的定位,凡是比较解剖位置和低电阻点以及穴位高频发声点完全重合者,则定义该穴位为高信度穴位;凡对比解剖位置与其中任一测定点相吻合者,则定义为中信度穴位;低电阻点以及穴位高频发声点完全重合,但与比较解剖位置不符者则为低信度穴位;无一重合者,则不是穴位。根据以往的研究,高信度穴位应占绝大多数。第2个问题尽量减小样本误差、条件误差等客观误差和主观误差来解决。第3个问题拟成立由针灸学、解剖学、中兽医学和汉语言专家构成的专家委员会来研讨解决。
张伯礼[22]院士说:“标准是科研成果的结晶,是许许多多研究和实践成果的集成,它能规范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套技术。”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是针灸基础研究的起点,因此制定常用动物穴位定位标准不仅是针灸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为规范针灸基础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也将为广大针灸科研工作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必将促进针灸事业的健康发展。
[1] | 郭世宁,陆钢,郭克峻,等.《伯乐针经》考[J]. 农业考古,1996,6(2):279-281. |
[2] | 明·邝番. 便民图纂16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
[3] | 明·俞本亨,俞本元·元亨疗马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7. |
[4] | 张克家.中兽医学面临的新课题[J].河北畜牧兽,1997,13(2):93-94. |
[5] | 华兴邦.论动物的穴位[J].中医杂志, 1987,33(4):65. |
[6] | 刘建遂.关于马夜眼穴的定位[J].中国兽医杂志,1981,25(3):14. |
[7] | 许小琴,张金龙,许菊荣,等.猕猴五腧穴的解剖研究报告(I)——前肢太阴经五腧穴的解剖[J].中兽医学杂志,1996,44(4):1-3. |
[8] | 胡元亮,华兴邦. 兔针灸穴位的研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1993, 3(1):20-21. |
[9] | 周浩良.比较针灸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
[10] | 张海霞,于建春,韩景献. 实验动物腧穴定位探讨[J]. 吉林中医药, 2010, 30(8):712-713. |
[11] | 刘芳,黄光英.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7,32(4):281-284. |
[12] | 罗汀,郭义,王秀云. 经络循行生化研究近况[J].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6):45-47. |
[13] | 王秀云,郭义,苗文方,等. 经穴钾离子特异性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7(1):37. |
[14] | 郭义,张艳军,苗文方.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 4(7):49-51. |
[15] | 郑利岩,张小卿,王熙,等.实验大鼠常用经穴检测与定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37(10):2058-2060. |
[16] | 郑利岩,徐朝霞,甄希成,等. 实验家兔常用经穴的客观检测与标定[J].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5):26-30. |
[17] | 郑晖,梁繁荣,李瑛.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古代及现代认识.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中国针灸学会,2010:4-6. |
[18] | 梁繁荣,唐勇,李瑛,等.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基本规律的初步研究[J]. 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09,19(1):1-5. |
[19] | 郑利岩,甄希成,徐朝霞,等. 家兔"脾经胃经"的常用经穴测定及脏腑效应验证[J]. 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1):60-61. |
[20] | 张小卿,郑利岩,王熙,等. 实验大鼠常用经穴脏腑效应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2):2573-2575. |
[21] | Kim J, Choi IH, Hong YH, et al. The study to standardize the ST36 acupoint location on rats[J]. Kore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2010, 27(3):97-108. |
[22] | 张伯礼. 以标准化引领和主导中医药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 2015-4-30(3). |
2.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3.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 Pilot Research Center Construction Unit, Tianjin 300193, China;
4. Bao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