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叶崇亚, 吴霄杨, 李建文, 郭建峰, 王为民
- YE Chong-ya, WU Xiao-yang, LI Jian-wen, GUO Jian-feng, WANG Wei-min
- 李墨林按摩正骨临床经验总结
-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massage and bone setting of LI Mo-lin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3): 129-13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3): 129-131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3.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28
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李墨林中医按摩"名中医研究工作室, 天津 300192;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李墨林先生早年从事伤科正骨临床工作,在中医正骨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后对中医伤筋的治疗有所研究,集毕生经验创立了“李氏按摩”学术流派。中医骨伤科有两大治疗领域:骨折和筋伤[1]。20世纪50、60年代,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趋于成熟,李墨林先生认为有必要对中医伤科的另一个领域“筋伤”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整理。而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推拿按摩技术临床疗效相对显著。李墨林先生通过研究少林内功按摩流派和一指禅推拿流派[2, 3, 4]等各大中医推拿按摩流派特点,集各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按摩经验,创立了以治疗筋伤为目的的“李氏按摩”手法。
2 学术思想李墨林先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中心,从经典穴位中总结按摩治病之本,创立了“李氏按摩”取穴大法。他认为按摩应以取穴为先导,以“指针、弹拨、牵引”为主要,以“轻柔自然、柔和舒展、稳健有序、取穴准确、透力适度”为手法要领。李墨林先生按摩手法别出心裁,效果显著,逐渐形成有别于南北按摩流派的“李氏按摩”流派。
2.1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把握整体,辨证施治 2.1.1 把握患者主症变化和自身体质的整体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可见,切实掌握患者症状的来源及变化规律,是手法运用的大前提[5]。“李氏按摩”以整体辨证为出发点,结合患者的高矮胖瘦,病程长短,虚实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确立施术手法轻重缓急。
2.1.2 辨证施术推拿手法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其标”[6]作为施术依据。首先,“李氏按摩”创有一套以“指针、弹拨、牵引”为主手法的按摩手法。按摩手法以点穴为中心出发点,步骤明确,层次清楚,补泻兼施,辨证施治,效果显著。其次,这套完整的手法分为准备手法和治疗手法[7]。准备手法用于按摩开始时的准备和按摩结束时的收功。准备手法是一种轻手法,能活血散瘀、舒筋活络、麻醉止痛,为施行治疗手法做准备,同时又增强治疗手法的疗效[8]。准备手法分为上肢准备手法和下肢准备手法,分别用于上肢(包括头面)按摩[9, 10]和下肢按摩[11]。准备手法结束后开始相对力度较重的治疗手法。治疗手法是准备手法的深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手法运用灵活多变,轻重缓急,辨证施治,个体针对性强。
2.2 以点穴手法为主手法,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攻补兼施,以指代针“李氏按摩”认为手法点穴是按摩手法的中心,是整套手法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按摩治疗成败。手法点穴结合针灸经络学说,循经取穴,巧妙运用经穴特异性[12]补泻兼施,相对于针刺的优势在于其灵活多变,刺激强度可以自由操控,可轻可重,患者较为容易接受。“李氏按摩”手法所取穴位,虽然与《针灸学》上的穴位同名,实际运用却与《针灸学》描述有所偏差。指针取穴运用得当时效果显著,实际运用广泛。
2.2.1 取穴与点穴点穴在整套手法中地位突出,是手法成败的关键,正确取穴是其重中之重。取穴精准效果显著,要求施术者平时注意加强指力的练习,做到取穴精准,点穴舒适有力,透力适宜。
在正确点穴情况下,施术者指下会有明显动脉搏动感且无阻力,每个穴位操作时间大约在0.5~1 min。点穴完成后,有些患者自述有热流感向患肢流窜,患肢立刻变得轻松舒适,局部症状有所缓解。运用经络学说分析,通过点穴的补泻手法,扶正祛邪,起到宣通气血,通经止痛的效果。这种效果与针刺得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优点是相对于针刺无皮肤损伤,实施补泻手法时更为灵活,不会造成血管破损出血,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点穴可分为点穴补法和点穴泻法。补法轻柔和缓,透力适中,能补气行血,激发精气,主要用于长期劳损经络不通病症。泻法力重深透,祛邪解痉效果理想,主要用于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但不合理运用可耗气伤血,加重损伤。临床运用应该辨证施治,灵活得当。
验案1:患者女性,39岁,已婚,身高162 cm,体质量76 kg,天津市宝坻区农民。2013年7月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10次按摩治疗,自觉疼痛加重。随后就诊于本院中医按摩科,查看当地医院所拍的腰椎核磁示L2-3间盘膨出,L3-4、L4-5间盘突出。查体左侧直腿抬高60度(+),L2-3处骶脊肌有直径约2 cm硬结,左侧骶脊肌压痛明显。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痹病;证型:虚实夹杂;治疗:“李氏按摩”治疗。经过10次治疗,患者诉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左下肢放射痛消失,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
分析:李建文先生诉此患者本为腰痹病急性发作。之前按摩治疗手法过重,耗气伤血,致气血不通,形成虚实夹杂症,治疗应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操作:1)点穴承山、委中、承扶各1 min,然后拇指揉法从上到下揉按3次。肘点环跳穴[13] 1 min。此4个穴位均为准备手法要穴,在此病例中行点穴补法,发力柔和,渗透适中,达到补气行血的目的。2)沿骶脊肌外缘大肠俞穴处向下点按后向里、向上、向外放松,操作过程0.5~1 min,行取穴补法。关元俞和小肠俞处点穴同大肠俞穴。3)揉法、㨰法、拨法等放松后背和骶脊肌。4)肾俞穴处向下点按后向里向上向外弹拨放松,操作时间约0.5 min,行取穴泻法,缓解局部痉挛。5)肘点穴关元俞1 min,补法。6)掌推腰部骶脊肌,揉环跳穴,推按下肢后点穴涌泉结束。
患者为中年体力劳动者,本为腰痛实证,因为误治转为虚实夹杂,取穴手法应该补泻兼施,重要穴位以补法为主,行补法通经络,经络通则疼痛自除。取穴承山、委中、承扶、环跳为常用取穴,运用以补气血通经络为主。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为腰部通气血要穴,为“李氏按摩”经验取穴,临床补泻辨证施治。
2.2.2 点穴手法与常规手法的结合取穴精准决定了“李氏按摩”手法成功与否,点穴手法配合常规手法疏通经络疗效显著。“李氏按摩”在《内经》导引思想的指导下对传统按摩手法有所创新,在传统揉、㨰、推、拨、弹等手法基础上创立了结合点穴手法的“李氏按摩”手法。“李氏按摩”认为按摩治疗应该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按摩的目的在于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机体经络不通则发为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以有虚实区分,“李氏按摩”可以根据病情的虚实变化实施补泻手法,其补泻手法的实施主要通过点穴手法完成[14]。以轻柔和缓、透力适中的点穴手法为补法,以力重势沉,兼有弹拨的点穴手法为泻法。补泻完成后运用常规手法揉、㨰、推、按等进行放松,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经络通畅则气血通畅。点穴手法在其它手法中起主导作用,点穴的成功与否对于手法质量意义重大,在通经络方面效果显著,为按摩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法。
验案2:患者男性,34岁,已婚,本院药房职工。晨起后颈椎疼痛明显,活动不利,无头晕手麻等症状,查颈椎平片示寰枢关节半脱位,无其他异常,左侧斜方肌压痛明显。西医诊断:落枕。中医诊断:落枕。证型:实证。治疗:“李氏按摩”治疗。当天下午患者自觉症状开始缓解,转天愈,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分析:李建文先生诉此患者为落枕实证,治疗以泻法祛邪解痉,通经止痛。操作:1)点穴天鼎、缺盆各0.5 min,后从风池穴处用拇指揉法顺斜方肌向下滑行至大椎穴,向下点按后向里、向前、向外、向后弹拨放松,操作时间0.5 min。2)双手托住下颌牵引颈椎。3)常规手法放松斜方肌。4)同上法点穴大椎和大椎附近的压痛点。5)放松手法放松颈椎肌肉结束。
患者为典型的实证,治疗以泻法为主,点穴合谷、阳溪、曲池、中府虽为上肢准备手法的常规取穴,但此患者辨证为实证,无虚证表现,常规用穴不利于祛邪解痉,通经止痛。点穴直接从天鼎、缺盆开始。大椎穴、肩井穴及局部阿是穴点穴均力大势沉,充分祛邪解痉后结合常规指揉、牵引、㨰法等放松局部肌肉,目的在于行气血以疏通经络。常规手法目的在于缓解斜方肌痉挛,不能体现手法补泻运用;而点穴手法从经络入手,把握经络学说,以通经络为目的,辨证施治,补泻兼施,效果理想。
2.3 从经典穴位中认识到手法治疗可疏通经络,激发人体经气,促进机体自身机能修复“李氏按摩”认为不管是“不荣则痛”还是“不通则痛”,都可通过手法点穴激发经气,或是补法补气行血,或是泻法祛邪扶正,疏通经络,促进机体自身机能修复。点穴手法并非在所有人体穴位点穴时都会产生酸、麻、胀、痛、热等得气感,但在“李氏按摩”总结的经典穴位中,正确点穴时均会产生得气感,以热感多见,并且流串明显,中医数千年的“气”即是现代的生物电,气的传导即是生物电的传导。
3 结语李墨林先生一生倾心于按摩技艺,当今的“李氏按摩”流派倾注了他毕生精力,对后世按摩的发展影响深刻,其长孙李建文传承“李氏按摩”流派精髓并有所发挥。“李氏按摩”手法运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标本兼顾,辨证施治。紧密结合经络学说,以经络为纲,气血为本,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补气血通经络、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整套手法以取穴贯穿始终,取穴手法运用灵活多变,与常规手法结合效果显著,对中医传统按摩手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 刘友成.植根于传统 取信于临床——浅谈正骨推拿流派学术特点[J]. 按摩与导引,2008,24(11):13-14. |
[2] | 刘友成.浅谈我对中医推拿现状的一点优思[J]. 按摩与导引,2008, 24(3):42. |
[3] | 韩国伟,李建仲,贺振中,等.通督正脊术推拿流派学术特点[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0):7-8. |
[4] | 刘万鹏,杨仁轩,郭程湘.峨眉推拿流派及其学术传承[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5):843-844. |
[5] | 陶 甫、李墨林. 李墨林按摩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32. |
[6] | 王洪图.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
[7] | 李向飞,马小顺,李进龙,等. 河北推拿名家李墨林手法临症应用探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33-34. |
[8] | 柴宏侠.运用李墨林先师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42例体会[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1):117. |
[9] | 姚炳珍. 运用李墨林按摩手法防治头痛症100例效果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6,14(4):280-281. |
[10] | 封丽华,贾进辉.李墨林按摩治疗肩周炎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2008,29(5):583-584. |
[11] | 柴宏侠,柴茜楠,褚 睿.运用先师李墨林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2(10):65. |
[12] | 梁繁荣,赵 凌.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1. |
[13] | 高学全,赵克蕊. 环跳穴浅析[J].天津中医药,2010,27(2):123-124. |
[14] | 董 桦,王金贵. "津沽推拿"学术流派的源流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33):120-122. |
2. Tianjin First Center Hospit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Studio of "LI Mo-lin" Chinese Massage, Tianjin 300192, China;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