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鹿佳, 朱燕波, 王琦, 史会梅, 戴昭宇, 石劢, 虞晓含, 张笑梅, 索艳风
- LU Jia, ZHU Yan-bo, WANG Qi, SHI Hui-mei, DAI Zhao-Yu, SHI Mai, YU Xiao-han, ZHANG Xiao-mei, SUO Yan-feng
- 1114例健康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对应分析
-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ypes in 1114 cases of healthy adults see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4): 200-20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4): 200-20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4.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1-20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3.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香港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食物种类、产量的多样化,人们饮食习惯亦发生着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慢性非传染病不断增加[1, 2, 3, 4],影响人群健康及生命质量。中医体质理论认为,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5]。基于此理论,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可改善偏颇体质,预防或缓解慢性非传染病。本研究旨在探讨1 114例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改善偏颇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数据源于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人群1 114例数据库[6]。该调查为方便抽样设计,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取得书面知情同意。
本研究使用数据库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饮食习惯、慢性疾病情况及其中医体质数据进行分析。
1.2 中医体质调查与类型判定中医体质调查采用心理测量学评价性能良好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该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的60个条目的自我评价量表,各亚量表转化分数为0~100分[7, 8, 9]。
根据中医体质量表的计分方法计算各亚量表的得分,利用判别分析法对每个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诊断[10]。
1.3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探索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1 114例研究对象中,男426例,占38.24%,女688例,占61.76%;平均年龄为(45.48±14.05)岁,其中41~65岁人群较多,占50.45%。从中医体质类型上看,平和质人群257例,所占比例为23.07%,其余8种偏颇体质857例(76.93%)。详见表1。
变量 | 分层 | 例数 | 构成比(%) | 变量 | 分层 | 例数 | 构成比(%) |
性别 | 男 | 426 | 38.24 | 体质类型 | 平和质 | 257 | 23.07 |
女 | 688 | 61.76 | 气虚质 | 100 | 08.98 | ||
年龄 | 18~40岁 | 452 | 40.57 | 阳虚质 | 145 | 13.02 | |
41~65岁 | 562 | 50.45 | 阴虚质 | 069 | 06.19 | ||
65 岁以上 | 100 08.98 | 痰湿质 | 124 | 11.13 | |||
文化水平 | 初中及以下 | 146 | 13.11 | 湿热质 | 130 | 11.67 | |
高中或中专 | 254 | 22.80 | 血瘀质 | 159 | 14.27 | ||
大专及以上 | 714 | 64.09 | 气郁质 | 070 | 06.28 | ||
婚姻状况 | 未婚120 | 10.77 | 特禀质 | 060 | 05.39 | ||
已婚 | 925 | 83.03 | 慢性病史 | 有 | 264 | 23.70 | |
其他 | 69 | 06.20 | 无 | 850 | 76.30 |
见表2,不同饮食习惯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不同(χ2=142.997 7,P<0.001)。对于8种偏颇体质,喜甘甜者、喜辛辣者、喜酸者、喜清淡者血瘀质比例最高;喜咸者湿热质比例最高;喜油腻者、喜炙烤者痰湿质比例最高;喜热者阳虚质比例最高。对于平和体质,喜油腻者平和质所占比例最高,喜热者平和质所占比例最低。
饮食习惯 | 例数 | 中医体质类型 | ||||||||
平和质 | 气虚质 | 阳虚质 | 阴虚质 | 痰湿质 | 湿热质 | 血瘀质 | 气郁质 | 特禀质 | ||
喜甘甜 | 374 | 073(19.52) | 28(07.49) | 43(11.50) | 24(6.42) | 46(12.30) | 48(12.83) | 65(17.38) | 23(6.15) | 24(6.42) |
喜辛辣 | 364 | 093(25.55) | 31(08.52) | 37(10.16) | 21(5.77) | 44(12.09) | 46(12.64) | 47(12.91) | 28(7.69) | 17(4.67) |
喜酸 | 172 | 025(14.53) | 13(07.56) | 24(13.95) | 07(4.07) | 24(13.95) | 27(15.70) | 31(18.02) | 11(6.40) | 10(5.81) |
喜咸 | 163 | 033(20.25) | 14(08.59) | 12(07.36) | 08(4.91) | 28(17.18) | 31(19.02) | 23(14.11) | 08(4.91) | 06(3.68) |
喜清淡 | 531 | 100(18.83) | 46(08.66) | 85(16.01) | 34(6.40) | 50(09.42) | 57(10.73) | 89(16.76) | 39(7.34) | 31(5.84) |
喜油腻 | 128 | 038(29.69) | 06(04.69) | 08(06.25) | 05(3.91) | 24(18.75) | 15(11.72) | 16(12.50) | 12(9.38) | 04(3.13) |
喜炙烤 | 080 | 018(22.50) | 08(10.00) | 05(06.25) | 07(8.75) | 15(18.75) | 12(15.00) | 10(12.50) | 04(5.00) | 01(1.25) |
喜热 | 209 | 021(10.05) | 20(09.57) | 55(26.32) | 15(7.18) | 20(09.57) | 23(11.00) | 33(15.79) | 10(4.78) | 12(5.74) |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索饮食习惯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最多可提供8个维度,其中第1个特征根最大,意味着它解释各类别差异的能力最强,其他特征根的重要性依次下降,第1个特征根的贡献率为69.6%,第2个特征根的贡献率为15.7%,2个特征根累积贡献率解释了各类别差异的85.3%(一般以大于70%为宜),能揭示出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最终提取2个因子是可行的,信息丢失较少。同时,生成因子载荷矩阵,以判断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阳虚质与喜热关联性较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与喜甘甜关联性较强;阴虚质、特禀质与喜清淡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喜咸、喜酸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喜咸、喜炙烤关联性较强;平和质、气郁质与喜辛辣关联性较强,平和质还与喜油腻关联性较强。见图1。
3 讨论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禀赋于先天因素,而且依赖于后天的获得和修正的综合的特质[11]。饮食的口味、习惯对中医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12, 13, 14, 15]。《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指人体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若饮食五味摄取不当,则可使储藏阴精的五脏乃至人体受损[16]。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调理体质,促进健康。
本研究以安徽、广东2个体检中心的1 114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对应分析方法直观描述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弥补构成比分析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质与喜热关联性较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与喜甘甜关联性较强;阴虚质、特禀质与喜清淡关联性较强;湿热质与喜咸、喜酸关联性较强;痰湿质与喜咸、喜炙烤关联性较强;平和质、气郁质与喜辛辣关联性较强,平和质还与喜油腻关联性较强。
中医理论认为,阳虚质由于阳气不足,易畏冷,手足不温,故喜热饮食,以助阳升温,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15, 17, 18]。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失养则使气、血、阴液不足,运行不畅,形成气虚、阴虚、血瘀质[11]。“脾气方虚,急求甘以益之”,故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者均有喜甘甜饮食以补脾气的特点。《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甘入脾。嗜甘甜饮食易损伤脾胃、心肾气机,阻碍气血生化,加重气虚、阴虚及血瘀质。阴虚质不仅与喜甘甜关联性强,还与喜清淡相关。崔立霞等[19]对阴虚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阴虚质因为阴虚易生内热,宜多食滋阴、养脾胃的清淡食物。清淡饮食指在主食以谷类为主的基础上,提倡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饮食[20, 21]。“低刺激”饮食与中医所讲的发物相似。发物具有致病的特点,常为腥膻辛燥之物,这些食物多含异体蛋白成为过敏源,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22, 23]。特禀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11]。清淡饮食减少接触易引发变态反应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记载:淡味渗泄。过食清淡之物,易损耗正气,正虚则邪易乘虚而入,引起多种疾病,加重特禀质。因此,特禀质与喜清淡关联性较强。
湿热质是由于人体内运化水湿受阻,郁久化热所致。酸先入肝,若偏嗜酸味日久会致肝火偏亢。《本草纲目》记载,酸咸无升,即酸味不具备发散作用,使热邪无处形散,火热内蕴,形成湿热体质。肝肾同源,肝脏不利会延及肾脏。《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湿热质者体内由于水液内停、湿热内蕴,常有肾中精气不足的特点[24]。《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厚味入肾。”故湿热体质者多喜食咸味滋养肾气。痰湿质与喜炙烤、喜咸相关。痰湿质人群喜食味道厚重、肥美之品,炙烤类饮食常多盐、多脂。膏粱厚味阻碍脾的运化,使痰湿凝聚于体内,助湿生痰,加重痰湿体质。这与王琦等人[25]研究的痰湿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结果相同。
气郁体质与喜辛辣相关。气郁质多因气机不畅而肝气郁结。《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七》[26]指出,肝恶抑郁,食辛以散之。但肝郁不畅,过食辛辣之物会气郁化火,使心火亢盛,克伐肝脏,反致精神乃央,气郁加重。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平和质与喜辛辣和喜油腻关系也较为密切。而平和质是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11],该体质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27],本研究也出现相同结果。随着烹饪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人群的饮食习惯倾向于多油多辣的“重口味”,从而造成平和质者与喜辛辣、喜油腻关系比较密切。也可能是由于平和质者自认为身体条件好,于是便纵容自己的不良行为方式,导致一定比例平和质者与喜辛辣和喜油腻相关。
综上所述,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偏颇体质的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饮食调护方案。同时,加强对平和质者饮食习惯的管理,避免其向偏颇体质转变。
[1] | Paola Letona,Manuel Ramirez-Zea, Benjamin Caballero etal. Forma-tive research to develop a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in Guatemalan school-age children[J]. 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101. |
[2] | 王诗镔.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5. |
[3] | Zuo H,Shi Z,Hussain A.Prevalence.trends and risk factors for the di-abetes epidemic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4,104(1):63-72. |
[4] | Danaei G, Finucane MM, Lu Y, et 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trends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diabetes prevalence since 1980:systematic analysis of health examination surveys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with 370 country-years and 2.7 million partic-ipants[J].Lancet,2011,378(9785):31-40. |
[5] |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 |
[6] | 史会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
[7] |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3):12-14. |
[8] |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
[9] | 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树. 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654. |
[10] |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
[11] |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
[12] | 丁宇炜.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川[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71. |
[13] | 陈爱玲,赵兰才,阮金玉,等.生活方式对中医体质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3):42-43. |
[14] | 刘昊雯.《内经》饮食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
[15] | 宋妮.《本草纲目》中药用性食物与体质类型对应关系的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
[16] | 钱会南.论饮食五味对体质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5,18(2):2. |
[17] | 俞若熙.基于阴虚、阳虚体质基因表达的健康状态微观辨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18] | 王伟凯.《论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思想[J].医学与哲学,2011,23(6):68-69. |
[19] | 崔立霞, 朱丽萍.136例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中医辨证饮食护理体会[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51-252. |
[20] | 俞卫华.清淡饮食原则应用于疗养员健康促进体验活动的路径及其效果[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 |
[21] | 风眠.清淡饮食不等于忌肉[J].劳动保障世界, 2009,11(5):62. |
[22] | 张玉苹.中医传统饮食的辨证论忌[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13-14. |
[23] | 何以蓓.中医"发物"的概念、分类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674-676. |
[24] | 吕聪.从五味学说辨治肾病的临床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
[25] | 王琦,朱燕波,折笠秀树,等.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l):10-13. |
[26] | 明·吴昆.内经素问吴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7. |
[27] |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24(1):7-12. |
2.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29, China;
3.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k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