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领娥, 胡素叶, 邢倩, 柴旭亚, 王月美, 杨盼盼, 白艳秋, 吴娅, 黄亚丽, 张月, 李璐伟, 王文莉
- LI Ling-e, HU Su-ye, XING Qian, CHAI Xu-ya, WANG Yue-mei, YANG Pan-pan, BAI Yan-qiu, WU Ya, HUANG Ya-li, ZHANG Yue, LI Hu-wei, WANG Wen-li
- 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riple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acne vulgaris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4): 220-22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4): 220-22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4.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2-12
寻常性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的增加、工作压力的加大及生活规律的改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范围逐渐扩大,同时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寻常性痤疮不良反应较大,手术治疗面部囊肿,术后易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本科利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1 400例寻常性痤疮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对照组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他扎罗汀乳膏,疗效差异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痤疮门诊寻常性痤疮患者,共1 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700例,对照组(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他扎罗汀乳膏治疗)700例,治疗4周后观察皮肤损害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和临床有效率。其中9例患者脱落,治疗组脱落2例,1例患者因不能耐受疼痛退出,1例患者失访;对照组脱落7例,其中5例为未达到患者的预期疗效,患者本人提出中止,2例患者失访,因此最终共1 391例痤疮患者纳入分析。男620例,女771例;年龄16~40岁,平均(23.35±4.05)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参照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遵照Pillsbury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制定本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1]。1)所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有关寻常性痤疮的诊断及分级。2)16~40岁的青壮年男女。3)观察前30 d内未使用与本疾病治疗有关的内服外用药及其他治疗方法。4)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畏针者。2)瘢痕体质者。3)精神病患者。4)妊娠、哺乳期妇女。5)梅毒、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患者。
1.2.3 剔脱标准1)治疗过程中不配合治疗的患者。2)资料收集不完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不能坚持治疗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或虽符合纳入标准,后未曾按要求治疗的病例。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方法治疗组:先用洗面奶彻底清洗面部,患者取仰卧位,用离子喷雾器熏蒸面部约10~15 min,使面色潮红、毛孔张开。而后开始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第一步:用粉刺祛除法将黑白头粉刺、脓疱去除;第二步,对丘疹、结节、囊肿进行火针针刺,将内容物挤出;第三步,清理完毕后将调好的中药痤疮净粉(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科研方,成分:金银花、黄芩、薏苡仁,三种药按1∶1∶1比例配制),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继用温热水将石膏面膜粉调制成糊状,均匀涂于患者面部,待面膜干后(约40 min),用温热水洗净,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温水清洗皮损并干燥后,每日晨起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江苏中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68),1次/日,晚睡前外用他扎罗汀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24)1次/晚,均匀涂擦于皮损部位,连续外用4周。
1.3.2 皮损评分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痤疮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标准确定,根据皮损的类型、数目、部位、大小、质地、颜色及皮肤油腻等进行判断。皮损类型:粉刺、丘疹分别计分如下:1分(稀疏可数),2分(介于两者之间),3分(密集不可数);脓疱、结节、囊肿分别计分如下:2分(1~3个),4分(4~6个),6分(6个以上或融合成片)。皮损大小:2分(最大皮损小于0.5 cm×0.5 cm),4分(最大皮损介于两者之间),6分(最大皮损超过1 cm×1 cm)。皮损部位2分(面、颌、颈、背1个部位);4分(面、颌、颈、背2个部位);6 分(面、颌、颈、背3个部位以上)。皮损质地:1分(柔软),2分(中硬),3分(硬)。皮损颜色:1分(浅淡),2分(暗红),3分(鲜红)。皮损油腻按有无分别计以1、0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每例积分之和为该病例评分总积分值。
1.3.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2],制定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定由未参与本课题设计的临床专业人员进行,具体为:综合疗效评价以皮损情况计算出疗效率,分四级判定。
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皮肤变平,仅留有色素沉着,皮损总记分为0分。2)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皮损总积分减少≥70%,<100%。3)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皮损总积分减少≥30%,<70%。4)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皮损总积分减少<30%或有大量新发皮疹。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试验所得资料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应用 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双侧P值<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698例,其中男300例,女398例,年龄(23.28±3.75)岁,病程(10.04±3.56)个月,对照组患者693例,其中男398例,女373例,年龄(23.42±4.37)岁,病程(9.78±3.2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皮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中医三联外治法能明显有效改善痤疮患者皮损情况。见表1。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698 | 30.32±8.37 | 12.78±8.65* |
对照组 | 693 | 30.60±7.81 | 20.28±10.55*#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4%,对照组为4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 ||||||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698 | 94(13.47) | 188(26.93) | 366(52.44) | 50(7.16) | 92.84* |
对照组 | 693 | 31(4.47) | 99(14.29) | 164(23.67) | 399(57.57) | 42.43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治疗组24例患者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后局部皮损出现红肿灼热,20例未予以处理,症状自行缓解,余4例予生理盐水冷湿敷后症状缓解。对照组18例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和他扎罗汀后出现皮肤干燥,予润肤剂(雅莎尔皮肤屏障修复乳)后症状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而多发,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多种表现形态,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痤疮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痤疮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剂炎症等因素相关[1]。
现今西医对寻常性痤疮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局部治疗有外用维 A 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二硫化硒等,以及近年新兴的果酸、光动力疗法、各种激光疗法等。虽然这些方法临床疗效肯定,但许多患者因为治疗并发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目前,痤疮中医外治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离子喷雾与中药面膜,中药熏蒸,同时还有针灸和穴位注射、放血、火针、刺络拔罐以及耳穴疗法、刮痧疗法等等[3, 4]。笔者报告采用自拟痤疮净粉,配合紫外线负离子喷雾治疗仪蒸面10 min,再用痤疮净粉倒膜治疗167例痤疮患者,总有效率为96.4%[5]。针灸治疗痤疮效果也非常显著,国内众多医者在临床广泛应用,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而火针疗法是目前治疗寻常性痤疮尤其是囊肿、脓疱型皮损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6, 7, 8, 9, 10]。
中医三联外治法采用粉刺祛除术、火针疗法、中药面膜法治疗寻常性痤疮,采用的特色针具(李氏针具),是在粉刺针的基础上作出改良,集粉刺针及火针于一体的新式针具,该针具具有临床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使用该针具既能祛除黑白头粉刺,又可清除结节、囊肿。不加热时为粉刺针,加热时可形成温度为500度的恒温火针,具有温阳、散寒、软坚、散结、化瘀等功效,可以疏畅浅表之经络气血,使积热外泄,软坚散结,促进局部皮肤新陈代谢,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中药面膜粉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薏苡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抗雄激素活性;黄芩对痤疮短棒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薏苡仁和黄芩能够抑制皮脂腺分泌。三者合用可以加速面部皮损炎症的消散。石膏倒膜在凝固中产生的热效应,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外用药物的渗透吸收,从而在短期内达到消炎和修复皮损的目的,对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10]。该方法通过采用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寻常性痤疮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见效快、疗效肯定、费用低廉的优势。
[1] |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65-116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
[3] | 李领娥,白艳秋.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述要[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394-1395. |
[4] | 鲍睿. 近5年痤疮外治疗法的进展[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4):51-55. |
[5] | 李领娥,李玲,胡素叶,等.痤疮净粉外治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249-250. |
[6] | 宋川,郑肖.黄蜀火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61-62. |
[7] | 刘娟,沈宝贤,张琳玲,等.火针联合LED红蓝光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2015.8,22(4):45-47. |
[8] | 杨健,佘延芬.火针治疗痤疮的相关问题探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2):34-35. |
[9] | 轩俊丽,任雷生.火针治疗痤疮57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3):44-45. |
[10] | 米雄飞,王玉梅.钟以泽三皮消痤汤配合中药倒膜治疗寻常痤疮[J].四川中医,2006,24(3):8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