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郭玉红
- GUO Yu-hong
- 中药浸洗结合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对160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washing combined with AM1000A nerv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system on limb function in 160 case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 天津中医药, 2016, 33(8): 467-469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3(8): 467-46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8.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3-26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状,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本科应用中药浸洗结合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方面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13年4月—2015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病房的住院患者,共1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36~78岁,平均(52.37±7.05)岁;其中脑出血43例,脑梗死37例,病程(2.76±1.12)个月;对照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38~74岁,平均(51.79±6.91)岁;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32例;病程(2.71±1.0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意识清楚,无严重认知障碍,能够配合检查及治疗者。3)病程在3个月内的新发脑卒中患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病程在1 a以内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1)患有影响运动、感觉及认知的疾病或患肢严重挛曲畸形者。2)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精神病、癫痫及携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4)患者患侧肢体皮肤肿胀、感染、烧伤、出疹及静脉炎、静脉曲张等。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针对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脂及对症治疗等。同时均给予常规肢体综合康复训练及治疗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4-6]。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浸洗结合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干预方案。中药浸洗:将活血通络外洗液(药物组成:红花、桃仁、鸡血藤、丝瓜络、木瓜、全蝎、五灵脂、生蒲黄、络石藤、白僵蚕等)按适当温度,对治疗部位进行浸泡、淋洗, 每日1次,每次15 min;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选择患肢肌肉的起止点进行电极片的贴放,治疗中利用电子反馈双通道治疗技术根据仪器屏幕所提供的刺激、休息、努力的信息来指导患者肢体运动、休息的时间、频率及强度,使患者逐渐能自主控制肌肉动作,让患者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患肢运动或者协助被动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
1.6 观察指标[7-9]1)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2)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4)临床疗效:根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生活可自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加2级。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肌力增加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用Excel软件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80 | 43.67±9.84# | 72.15±11.16*△ |
对照组 | 80 | 44.06±10.21 | 65.29±9.98*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如表 1所示,两组患者入组时,肢体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均有改善,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见表 2。
组别 | 时间 | CSS | NIHSS |
观察组 | 治疗前 | 19.33±7.32# | 10.16±3.91# |
治疗后 | 9.27±3.14*△ | 4.30±1.92*△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18.11±6.92 | 9.20±3.82 |
治疗后 | 12.91±4.85* | 6.02±2.11*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如表 2所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在神经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改善,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见表 3。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80 | 47.28±19.34# | 68.06±14.27*△ |
对照组 | 80 | 45.97±18.03 | 53.66±11.56*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如表 3所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均有改善,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
2.4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 4。
例(%) | |||||
组别 | 基本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25(31.25) | 39(48.75)* | 12(15.00) | 4(5.00) | 95.00* |
对照组 | 16(20.00) | 29(36.25) | 20(15.00) | 15(18.75) | 81.25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如表 4所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
3 讨论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阻塞或破裂使大脑局部缺血而导致部分脑神经细胞因缺氧而引起的损伤。脑细胞受损后,经神经发出的控制肌肉动作的意识信号十分微弱,只能产生肉眼无法察觉的肌肉收缩,并诱发十分微弱的肌电信号,因而形成肢体动作的失调、半身或全身偏瘫等症状[10-12]。近年来的研究显示[13-17],较之单独的治疗或康复手段,多种疗法和康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收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应用中药浸洗技术,通过相关药物的渗入,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瘀散结之功效,会改善肢体肌肉组织结构,并且这种特殊的外周感觉输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可能获得神经损伤后肢体肌肉萎缩的改善和功能恢复[18-20]。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利用生物反馈、电子反馈等技术将肌电值以图形反馈的形式展现给患者,让患者重新感知自身的生理信号和现存功能,通过运用认知再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和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唤醒患者的意志过程,使患者重新建立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使大脑运动支配区从受损区向未受损区转移,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实现功能重组,使大脑对肢体的控制功能得到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ugl-Meyer、Barthel、NIHSS及CSS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中药浸洗结合AM1000A神经功能重建系统较之单纯康复护理,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 | 黄永禧, 王宁华. 康复护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 37 -39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 (1) : 55–56 |
[3] |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 379–380 |
[4] | 王乃荣.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 家庭护士,2006,4 (5B) : 15 |
[5] | 吴婉霞, 徐武华, 钟思琳, 等. 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 (8) : 770–772 |
[6] | 李韵. 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 (4) : 241–242 |
[7] | 陶子荣. 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 (3) : 283–285 |
[8] | 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21 (8) : 55–57 |
[9]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3 (4) : 50–59 |
[10] | 徐俊峰, 孙岚, 汤涛, 等. 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2016,33 (2) : 71–74 |
[11] | 吴立红, 周潇, 沈良册, 等. 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结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 (10) : 948–949 |
[12] | 褚瑰翔, 易小琴. 电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 (8) : 13–14 |
[13] | 于波, 张勇.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与问题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 (1) : 73–75 |
[14] | 秦思, 朱天民.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 (3) : 310–312 |
[15] | 东梅, 李燕, 陈迎, 等. 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 天津护理,2014,22 (3) : 194–196 |
[16] | 左宁宁.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 (16) : 122–124 |
[17] | 李岫炜. 早期护理干预促进颅脑外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恢复的效果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 (21) : 5780–5781 |
[18] | 卢条香, 陶雪艳, 王俊华, 等.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 (2) : 74–75 |
[19] | 宫军, 张智龙.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 (7) : 1825–1826 |
[20] | 高宝勤, 王拥军, 孙异临, 等. 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性瘫痪大鼠排肠肌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3 (8) : 653–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