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索艳风, 朱燕波, 鹿佳, 李桐, 严辉, 李彦妮, 史会梅
- SUO Yan-feng, ZHU Yan-bo, LU Jia, LI Tong, YAN Hui, LI Yan-ni, SHI Hui-mei
- 中医气虚体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基于22332例一般人群数据
-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based on 22 332 case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1): 22-25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1): 22-2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1.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9-11
气虚体质是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1],与亚健康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5]。既往研究显示性别影响气虚体质的分布,认为女性气虚体质发生率高于男性,并表明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相关[7-8],但是否也与其后天影响因素的不同有关尚不清楚。目前,有关气虚体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采用性能评价良好的中医体质量表作为中医体质评价工具[9],应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探析中医气虚体质的相关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为不同性别的气虚体质调护提供更具针对性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源于两个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22 332例:1)2005年12月—2007年1月在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市15岁以上的社区人群、体检中心人群和学校的学生(包括健康者和患病者)21 218例;2)2012年9月—2013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及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健康体检人群1 114例。
纳入标准:15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对调查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5周岁以下的人群;患有精神疾病者;病情严重及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1.2 调查方法横断面现场调查法。调查在经过培训的、具有中医本科以上背景的调查员协助下,采用调查对象自填法,或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让调查对象对自己的体质状况做出评价。回收问卷后,调查员逐条检查,并剔除无效问卷(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从调查设计、实施及数据录入核查,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1.3 调查内容 1.3.1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等内容。
1.3.2 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调查[8]。中医体质量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之外的8种体质类型为偏颇体质)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各亚量表转化分为0~100分。本研究使用其中的气虚体质亚量表对气虚质进行评分。
1.4 统计分析将有关因素进行量化:有序的项目按照顺序赋值0、1、2……;两分类无序项目赋值0和1;多项目无序和多选项目,根据例数多少合并成两项或引进哑变量。年龄、体重指数、睡眠时间作为连续变量直接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变量21个。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性别气虚体质的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对于连续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于二值变量采用t或t’检验,对于3个以上的顺序变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多元逐步回归以中医体质量表的气虚质亚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完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22 332例调查对象中,男10 356例(46.37%),平均年龄(36.68±15.15)岁;婚姻状况,未婚3 953例(38.17%),已婚6159例(29.47%),其他244例(2.36%);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47%,高中及中专24.23%,大专及以上57.30%。女11 976(53.63%),平均年龄(35.30±14.47)岁;婚姻状况,未婚4 440例(37.07%),已婚7 118例(59.44%),其他418例(3.49%);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占19.57%,高中及中专占25.84%,大专及以上54.52%。
2.2 气虚质得分情况气虚体质评分范围为0~100,样本总体平均为(29.36±16.14)分。其中,男性平均为(27.46±15.94)分,女性平均为(31.01±16.14)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单因素分析以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喜甘甜、喜辛辣、喜酸、喜咸、喜清淡、喜油腻、喜炙烤、喜凉、喜热)、烟酒嗜好(好吸烟、好饮酒)、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等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进行筛选。影响男性气虚体质得分且有意义的单因素为婚姻状况、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喜酸、喜甜、喜咸、喜清淡、喜冷凉、喜热、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女性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喜甜、喜咸、喜清淡、喜炙烤、喜热、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见表 1。
因素 | x±s | t/t'/F/r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年龄▲ | 0.047 | |||
婚姻状况*▲ | 10.97 | 13.85 | ||
未婚 | 27.61±14.99 | 30.43±15.03 | ||
已婚 | 27.17±16.46 | 31.22±16.67 | ||
其他 | 31.98±17.67 | 34.43±17.85 | ||
文化水平▲ | 6.65 | |||
初中及以下 | 32.10±17.77 | |||
高中及中专 | 30.80±16.05 | |||
大专及以上 | 30.72±15.55 | |||
出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 | -7.98 | -4.26 | ||
母乳喂养 | 26.73±15.73 | 30.51±16.22 | ||
混合(人工)喂养 | 30.24±15.82 | 32.15±15.46 | ||
其他 | 29.26±17.65 | 33.76±16.58 | ||
喜甜*▲ | -4.52 | -3.67 | ||
否 | 26.94±16.21 | 30.59±16.14 | ||
是 | 28.43±15.41 | 31.71±16.11 | ||
喜酸* | -3.2 | |||
否 | 27.24±15.95 | |||
是 | 28.65±15.94 | |||
喜咸*▲ | -5.69 | -2.03 | ||
否 | 27.07±15.92 | 30.88±16.17 | ||
是 | 29.53±15.99 | 31.71±15.96 | ||
喜清淡*▲ | -2.92 | -3.31 | ||
否 | 27.12±16.04 | 30.55±16.18 | ||
是 | 28.08±15.79 | 31.52±16.08 | ||
喜冷(凉)* | -5.08 | |||
否 | 27.12±15.98 | |||
是 | 29.38±15.69 | |||
喜炙烤▲ | -2.65 | |||
否 | 30.85±16.24 | |||
是 | 31.96±15.52 | |||
喜热*▲ | -5.44 | -7.09 | ||
否 | 27.10±15.84 | 30.48±16.00 | ||
是 | 29.54±15.47 | 33.11±16.52 | ||
运动习惯*▲ | 143.66 | 85.09 | ||
经常运动 | 23.58±15.16 | 28.22±16.66 | ||
有时运动 | 27.88±15.31 | 30.06±15.29 | ||
不太运动 | 30.51±16.90 | 33.20±16.51 | ||
有无慢性疾病*▲ | -17.57 | 21.13 | ||
否 | 25.95±15.57 | 29.41±15.75 | ||
是 | 30.49±16.33 | 34.70±16.46 | ||
注:*表示男性气虚体质得分P <0.05;▲表示女性气虚体质PP <0.05。 |
为了排除气虚体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气虚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别以中医体质量表中女性、男性的气虚质得分为因变量,以不同性别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 2。
因素 | 赋值方法 |
年龄 | 连续变量 |
婚姻状况 | 未婚(0,0),已婚(1,0),其他(0,1) |
文化水平 | 0:初中及以下,1:高中及中专,2:大专及以上 |
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 | 0:母乳喂养,1: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
喜酸 | 0:否,1:是 |
喜甜 | 0:否,1:是 |
喜咸 | 0:否,1:是 |
喜清淡 | 0:否,1:是 |
喜炙烤 | 0:否,1:是 |
喜冷凉 | 0:否,1:是 |
喜热 | 0:否,1:是 |
好吸烟 | 0:否,1:是 |
好饮酒 | 0:否,1:是 |
有无慢性疾病 | 0:否,1:是 |
运动习惯 | 0:经常运动,1:有时运动,2:不太运动 |
对男性气虚体质得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P<0.05的水平,进入回归方程的有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已婚、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喜热、喜咸、喜清淡、喜甜、喜冷(凉)9个因素。详见表 3。
变量 | 偏回归系数 | 标准化回归系数 | P值 |
慢性疾病 | 5.84 | 0.17 | 0 |
运动习惯 | 3.38 | 0.16 | 0 |
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 3.04 | 0.07 | 0 |
已婚 | -2.05 | -0.06 | 0 |
喜热 | 1.81 | 0.04 | 0 |
喜咸 | 1.64 | 0.04 | 0 |
喜冷(凉) | 1.48 | 0.03 | 0.001 |
喜清淡 | 0.94 | 0.03 | 0.005 |
喜甜 | 0.91 | 0.03 | 0.006 |
对女性气虚体质得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P<0.05的水平,进入回归方程的有运动习惯、有无慢性疾病、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喜热、喜清淡、喜甜6个因素。见表 4。
变量 | 偏回归系数 | 标准化回归系数 | P值 |
慢性疾病 | 6.92 | 0.19 | 0 |
运动习惯 | 2.98 | 0.13 | 0 |
喜热 | 1.6 | 0.04 | 0 |
出生后4个月内喂养方式(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 1.41 | 0.03 | 0 |
喜清淡 | 0.86 | 0.03 | 0.004 |
喜甜 | 0.7 | 0.02 | 0.022 |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析男性及女性气虚体质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不同。
根据研究结果提示,对男女气虚体质得分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均为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0],它可以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影响气的生成,使人体之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从而形成气虚体质[11]。影响男女气虚体质得分的第2位影响因素均为不运动锻炼。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四肢,四肢的运动有助于脾气的运化,与“脾病而四肢不用”相反,四肢不用则致脾气运化等脏腑活动功能减弱[11],进而影响人体之气的生成,日久则会导致气虚体质的形成。如清·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云:“体动则强健,久卧则痿弱”。 再者,出生后非母乳喂养也是影响气虚体质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作用大小来看,它是影响男性气虚体质得分的第3位重要因素,女性的第4位重要影响因素。母乳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坚持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不仅可以满足6个月内生长发育的需求,还可降低肠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2],加之人工喂养方式不当容易导致气虚体质的形成。因此,对于气虚体质患者(不论男女)而言,提倡母乳喂养是预防气虚体质形成的重要措施。
另外,饮食偏嗜对气虚体质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影响男女气虚体质得分的共同饮食因素为喜热、喜清淡、喜甜饮食,且影响作用大小基本相同。过热饮食易损伤胃的阴气,使胃阴虚耗[13],影响脾胃功能,可能进而影响气的生成;甘味滋腻,长期饮食甘味可能滋胃碍脾[14],加之“脾为生气之源”进而可能会影响气虚体质得分。清淡饮食对气虚体质有一定影响可能与气虚体质人群脏腑功能较弱,偏爱清淡饮食有关。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偏嗜咸味,会使骨气劳伤、腰部疼痛,水邪太盛还可凌辱脾土[15],进而影响气的生成。也可能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有关。咸味在五味中属于阴性,为寒水之性,咸味入肾,一般情况可以补肾益精,但太过就会损伤肾气[16]。加之男性以肾精为本,故长期偏嗜咸味可能会对男性气虚体质得分产生一定影响。(凉)饮食只与男性气虚体质得分相关,可能与男性饮食凉热的重视度不及女性有关。女性较为重视饮食的温度,一般较少饮食冷(凉)食物,而男性则不然。研究表明[17]饮食过冷,易造成胃肠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久之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体质下降等。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肺、脾胃等脏腑功能低下,是气虚体质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10]。因此,对于男性气虚体质患者而言,注意减少对冷(凉)食物的饮食,有益于其气虚体质的改善。
此外,婚况因素对男女气虚体质得分也有不同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示婚况因素(未婚)对男性气虚体质得分有一定影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面临更大的社会生活压力(如买房压力、事业压力等),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有关。
综上述,不同性别人群的气虚体质得分影响因素虽大致相同,但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气虚体质,应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特点开展体质调护。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只能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尚需纵向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1] |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1–8. |
[2] | 高飞. 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及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8ab9e422834e5fd78d7cd99187a4a4ee&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
[3] | 李创鹏, 刘培中, 潘红翼, 等. 冠心病中医体质特点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3, 45 (11): 23–25. |
[4] | 陈立典, 韩平, 杜建, 等. 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13): 1297–1299. |
[5] | 闫镛, 付永祥, 李真. 开封地区气虚体质糖尿病分布特征[J]. 河南中医, 2013, 33 (6): 903–905. |
[6] | 李永福, 尹艳, 靳佩. 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2, 40 (1): 90–92. |
[7] | 张惠敏, 胡立胜, 钱会南, 等. 不同人群气虚体质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 (3): 200–202. |
[8] | 张筠, 陈志军, 刘磊, 等. 2296例大学新生气虚体质状况调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1 (3): 310–311. |
[9] | 朱燕波, 王琦, 折笠秀树. 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7): 651–654. |
[10] | 朱燕波, 王琦, 吴承玉, 等. 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 (11): 1023–1028. |
[11] | 王琦. 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233-234 |
[12] | 张宗茜. 婴儿纯母乳喂养与疾病的关系[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21): 235–236. |
[13] | 谢静. 基于脾胃学说的饮食养生理论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00ae8daffccb2d34b8e204148ca2dc13&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
[14] | 李海, 林阓钊, 欧爱华, 等. 饮食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 (2): 331–334. |
[15] | 闫明霞. 饮食性味与老年人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16] | 贺娟.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1 |
[17] | 邓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 (5): 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