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殷佳, 潘晔, 王朔, 梁如, 蔡雪朦, 李琳, 于春泉
- YIN Jia, PAN Ye, WANG Shuo, LIANG Ru, CAI Xue-meng, LI Lin, YU Chun-quan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
- Analysis on medication rules of diabetes in both qi and yin deficiency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10): 659-66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10): 659-66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1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6-03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大多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影响机体,造成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和胰岛素绝对或是相对不足等,导致蛋白质、脂肪、糖和水电解质等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1]。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多食、多饮、多尿和体质量降低,其中2型糖尿病最常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糖水平偏高,需要进行终身治疗。研究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后危害人类健康的顽固性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年轻化的倾向[2]。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大多由于情绪失调或禀赋不足等,致阴津损耗,使内热生,两者相互作用,致使阴亏无法载气,形成气阴两虚[3]。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有气阴两虚、阴虚燥热、肝郁火旺、脾虚气弱等学说,研究显示气阴两虚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证型,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75%,朱燕等发现气阴两虚证在糖尿病证型的构成比中最高,占总数的81.45%[4]。随着糖尿病病况的不断加重,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肝肾功能衰竭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等严重的并发症,因而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治疗[5]。现今许多医者认为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但临床上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逐渐增多,降低了胰岛素的疗效,这使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6]。本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初步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的用药规律,以期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检索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1986—2016年近30年内所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相关文献。
1.2 文献的筛选 1.2.1 纳入标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临床相关的文献,包括临床试验、专家经验、病例分析等。记录了明确的中药处方的文献。
1.2.2 排除标准排除治疗处方中药物不明确的文献。排除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和综述类文献。排除重复处方的文献,相同处方仅纳入1篇。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文献。
1.3 检索方法将关键词设为“糖尿病、消渴症并含气阴两虚或益气养阴”,检索年限为1986—2016年,检索式为“[关键词]糖尿病or消渴症and气阴两虚or益气养阴”,检索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共得到1 398篇相关文献。
1.4 数据处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献为172篇,整理共得178个处方,涉及131味中药。将整理好的178个处方逐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方剂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和组方的关联规则等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为避免疏漏和重复录入,在录入时由双人对每个处方进行逐一核对以确保准确性。
2 结果 2.1 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治疗药物的频次分析本文初步筛选出1 398篇文献,最终纳入172篇文献,录入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178个处方,通过对所建数据库中录入的178个处方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131味中药,按照药物出现的频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其中使用频次不低于10的中药有34味(表 1),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太子参、山药、生地、麦门冬、葛根、丹参、天花粉、五味子,可以看出常用药以益气养阴、清热和活血药为主。
No. | 中药名称 | 频数 (次) |
比率 (%) |
1 | 黄芪 | 155 | 8.30 |
2 | 太子参 | 109 | 5.84 |
3 | 山药 | 105 | 5.62 |
4 | 生地 | 99 | 5.30 |
5 | 麦门冬 | 93 | 4.98 |
6 | 葛根 | 86 | 4.60 |
7 | 丹参 | 85 | 4.55 |
8 | 天花粉 | 84 | 4.50 |
9 | 五味子 | 68 | 3.64 |
10 | 玄参 | 67 | 3.59 |
11 | 山茱萸 | 58 | 3.10 |
12 | 知母 | 55 | 2.94 |
13 | 茯苓 | 45 | 2.41 |
14 | 熟地黄 | 42 | 2.25 |
15 | 黄连 | 38 | 2.03 |
16 | 苍术 | 34 | 1.82 |
17 | 枸杞子 | 34 | 1.82 |
18 | 黄精 | 30 | 1.61 |
19 | 赤芍 | 28 | 1.50 |
20 | 当归 | 28 | 1.50 |
21 | 甘草 | 26 | 1.39 |
22 | 泽泻 | 26 | 1.39 |
23 | 川芎 | 23 | 1.23 |
24 | 白术 | 23 | 1.23 |
25 | 牡丹皮 | 22 | 1.17 |
26 | 玉竹 | 22 | 1.17 |
27 | 石斛 | 18 | 0.96 |
28 | 地骨皮 | 18 | 0.96 |
29 | 白芍 | 16 | 0.86 |
30 | 鸡内金 | 11 | 0.59 |
31 | 乌梅 | 11 | 0.59 |
32 | 三七 | 10 | 0.54 |
33 | 桃仁 | 10 | 0.54 |
34 | 红花 | 10 | 0.54 |
参照《中药大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表 2和表 3),结果显示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寒性、温性和平性,三者占总药物的90.53%。药味以甘味为主,其次为苦味药和辛味药,这三味药物占所有药味的87.47%。根据中药归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中药大多归于肺、脾、肾、肝、胃和心经,占全部药物的92.61%,较少使用其余归经的中药,因而可以看出治疗以清肺、健脾、补肾、疏肝和养胃、养心为主。
No. | 药性 | 频数 (次) |
频率 (%) |
1 | 寒 | 691 | 37.19 |
2 | 温 | 538 | 28.96 |
3 | 平 | 453 | 24.38 |
4 | 凉 | 169 | 9.10 |
5 | 热 | 7 | 0.37 |
1 | 甘 | 1420 | 47.35 |
2 | 苦 | 896 | 29.88 |
3 | 辛 | 307 | 10.24 |
4 | 酸 | 183 | 6.10 |
5 | 咸 | 101 | 3.37 |
6 | 涩 | 92 | 3.06 |
No. | 归经 | 频数/次 | 频率/% |
1 | 肺 | 907 | 18.75 |
2 | 脾 | 816 | 16.87 |
3 | 肾 | 794 | 16.42 |
4 | 肝 | 709 | 14.66 |
5 | 胃 | 661 | 13.67 |
6 | 心 | 592 | 12.24 |
7 | 心包 | 94 | 1.94 |
8 | 大肠 | 90 | 1.86 |
9 | 胆 | 90 | 1.86 |
10 | 膀胱 | 60 | 1.24 |
11 | 小肠 | 18 | 0.37 |
12 | 三焦 | 6 | 0.12 |
将支持度设为50(表明至少在50个处方中出现),置信度设为0.9,在该条件下分析组方中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结果见表 4,发现支持度为50的药物组合共35个,涉及10味药,根据出现的频次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位于前5位的常用药物组合是“黄芪,山药”、“太子参,黄芪”、“生地,黄芪”、“麦门冬,黄芪”、“葛根,黄芪”。表 4中常用的药物组合中出现频次最多的10味药(黄芪、山药、太子参、生地、麦门冬、葛根、丹参、天花粉、玄参、五味子)与表 1中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名前10位的中药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认为这10味药属于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核心用药。选取用药频次高于50的药物组合,采取网络可视化的方式绘制出药物组合的关系网状图,更直观地展现出各药物在不同组合中的关系,见图 1。
No. | 药物组合 | 频次 |
1 | 黄芪,山药 | 94 |
2 | 太子参,黄芪 | 93 |
3 | 生地,黄芪 | 90 |
4 | 麦门冬,黄芪 | 80 |
5 | 葛根,黄芪 | 80 |
6 | 丹参,黄芪 | 76 |
7 | 天花粉,黄芪 | 75 |
8 | 麦门冬,太子参 | 68 |
9 | 太子参,山药 | 64 |
10 | 玄参,黄芪 | 63 |
11 | 黄芪,五味子 | 63 |
12 | 麦门冬,生地 | 60 |
13 | 麦门冬,太子参,黄芪 | 58 |
14 | 麦门冬,山药 | 56 |
15 | 太子参,黄芪,山药 | 56 |
16 | 生地,太子参 | 55 |
17 | 天花粉,太子参 | 54 |
18 | 生地,山药 | 54 |
19 | 麦门冬,生地,黄芪 | 54 |
20 | 山茱萸,黄芪 | 53 |
21 | 葛根,生地 | 53 |
22 | 生地,丹参 | 52 |
23 | 葛根,丹参 | 52 |
24 | 麦门冬,天花粉 | 51 |
25 | 生地,玄参 | 51 |
26 | 丹参,山药 | 51 |
27 | 麦门冬,黄芪,山药 | 51 |
28 | 生地,黄芪,山药 | 51 |
29 | 葛根,太子参 | 50 |
30 | 天花粉,山药 | 50 |
31 | 丹参,太子参 | 50 |
32 | 葛根,生地,黄芪 | 50 |
33 | 生地,太子参,黄芪 | 50 |
34 | 生地,丹参,黄芪 | 50 |
35 | 生地,玄参,黄芪 | 50 |
在支持度为50,置信度为0.9条件下,对所得的35个药物组合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治疗药物的关联规则见表 5,从结果可以看出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组合用药主要为益气养阴药。
No. | 关联规则 | 置信度 |
1 | 山茱萸- > 黄芪 | 0.980 392 |
2 | 生地,山药- > 黄芪 | 0.944 444 |
3 | 葛根,生地- > 黄芪 | 0.943 396 |
4 | 生地,丹参- > 黄芪 | 0.943 396 |
5 | 玄参- > 黄芪 | 0.940 299 |
6 | 葛根- > 黄芪 | 0.930 233 |
7 | 五味子- > 黄芪 | 0.926 471 |
8 | 山茱萸- > 黄芪 | 0.913 793 |
9 | 麦门冬,山药- > 黄芪 | 0.910 714 |
10 | 生地- > 黄芪 | 0.909 091 |
11 | 生地,太子参- > 黄芪 | 0.909 091 |
在治疗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相关系数设为8,惩罚系数设为2,通过聚类分析,演化得到24个3味药的核心组合(见表 6)。
No. | 核心组合1 | 核心组合2 |
1 | 五味子,大黄,麦门冬 | 大黄,麦门冬,杜仲 |
2 | 生地,桑椹,荔枝核 | 生地,泽泻,熟地黄 |
3 | 何首乌,玉竹,玫瑰花 | 何首乌,菟丝子,生姜 |
4 | 丹参,川芎,赤芍 | 川芎,红花,地龙 |
5 | 地骨皮,茯苓,熟地黄 | 茯苓,大黄,杜仲 |
6 | 龙骨,龟甲,黄柏 | 龙骨,龟甲,葛根 |
7 | 茯苓,知母,牡丹皮 | 茯苓,泽泻,熟地黄,牡丹皮 |
8 | 红花,当归,赤芍 | 白芍,当归,大黄,杜仲 |
9 | 郁金,太子参,麦门冬 | 太子参,麦门冬,杜仲 |
10 | 苍术,乌梅,天花粉 | 苍术,天花粉,知母 |
11 | 薏苡仁,益母草,柴胡 | 薏苡仁,柴胡,陈皮 |
12 | 山药,大黄,杜仲 | 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 |
基于复杂系统的熵层次聚类,在此基础上提取相关组合[7],演化出12个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核心组合新方剂,结果如表 7所示。
No. | 新方组合 |
1 | 五味子,大黄,麦门冬,杜仲 |
2 | 生地,桑椹,荔枝核,泽泻,熟地黄 |
3 | 何首乌,玉竹,玫瑰花,菟丝子,生姜 |
4 | 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地龙 |
5 | 地骨皮,茯苓,熟地黄,大黄,杜仲 |
6 | 龙骨,龟甲,黄柏,葛根 |
7 | 茯苓,知母,牡丹皮,泽泻,熟地黄 |
8 | 红花,当归,赤芍,白芍,大黄,杜仲 |
9 | 郁金,太子参,麦门冬,杜仲 |
10 | 苍术,乌梅,天花粉,知母 |
11 | 薏苡仁,益母草,柴胡,陈皮 |
12 | 山药,大黄,杜仲,山茱萸,泽泻,牡丹皮 |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主要由饮食失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消渴一词,随后历代医家对其症状有了更详尽的描述,《灵枢·本脏》云:“脾脏善病消瘅。”其后汉朝的张仲景首先使用肾气丸治疗消渴症的下消,开创了温肾治疗下消的先河[8]。大多数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时,在改善其临床症状和延缓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然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并未统一,少则可分为3种,多则有10余种,但通常可归纳为5种证型,即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其中气阴两虚证占50%左右,为最常见的证型[9]。该证型的主要症状为多饮多尿,但多食不明显,神疲乏力,口咽干燥,气短懒言,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舌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10]。其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为标,血瘀为患[11],消渴症大多由胃热、肺燥、肾虚所导致,脏腑一旦受损,则功能失常,有气虚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欲等,使脏腑进一步受损,正气渐虚,阴津耗损,日久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伤,气虚则推动无力,阴虚则内热自生,热邪耗损气阴,两者相互作用,耗灼营血成瘀,可见阴虚燥热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气阴两虚为其常见表现,瘀血为其病理产物[12-14]。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处方的用药规律,为加强中医药临床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对178个处方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分析,并通过对药物组合的频次分析进行了关联规则分析,演化出核心组合和新处方。从用药频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药物主要为益气养阴药,再辅以活血药和清热药共同治疗。其中用药频次大于10的前10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太子参、山药、生地、麦门冬、葛根、丹参、天花粉、五味子,可以看出以益气养阴药为主,黄芪、太子参、山药、生地、麦门冬和五味子大补元气,收敛固涩,养阴生津,从而达到益气养阴的作用,葛根有清热健脾,生津止渴之效,丹参能够活血化瘀,凉血止痛,天花粉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这些活血清热药与滋阴补气药同用,符合其基本病机,该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用益气养阴药加以治疗,以燥热为标,施以清热药泻火祛燥,以血瘀为患,辅以活血药进行通络化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经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药物以寒性、温性和平性为主,以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归经以肺、脾、肾、肝、胃和心经为主,由此可见,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时,主要调理肺、脾、肾和胃等脏腑,通常施以甘温的滋阴补气药,辅以苦寒的清热泻火、活血化瘀药,符合中医治疗气阴两虚证所用的滋阴补气、活血通络理论,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理念[15]。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中药,演化得到24个核心组合和12个治疗的新处方,其中一部分可能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些新处方显示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时,滋阴补气可与清热并重(如新方1、5、6),益气养阴可与活血共用(如新方9),表明益气养阴时兼顾清热活血(如新方12)是现今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治疗的一大趋势[11]。这些用药规律若经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极可能被广泛应用。
研究组方用药规律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分析疾病、证候和临床的用药规律,总结药物治疗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以频数为主的显性分析,用来总结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实现以关联为主的隐性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药物核心组合和候选新处方,为临床进一步的处方筛选提供参考和指导[16-18]。
综上所述,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频数统计、复杂熵聚类分析、集成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分析、常用药物组合、用药模式以及演化出的新处方等结果,为多方面探究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提供了便利,并且佐证了中医药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时常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的方法。由于核心组合和新处方尚缺乏临床实践的验证,故仍需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临床的灵活运用,这对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大有裨益。
[1] | 武春晖. 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6): 89–90. |
[2] | 郭玉婷. 格列美脲联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9 (21): 110–111. |
[3] | 徐存军. 中药消渴丸用于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 : 56. DOI:10.3969/j.issn.1672-4062.2015.01.047 |
[4] | 朱燕, 李军, 蔡新伦.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 光明中医, 2016, 31 (19): 2766–2767.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04 |
[5] | 王艳.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0): 1684.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2.10.063 |
[6] | 刘立文. 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 求医问药, 2011, 9 (10): 342. |
[7] | 赵艳青, 滕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血管性痴呆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1 (6): 739–741. |
[8] | 梅君.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0): 290–291. DOI:10.3969/j.issn.1005-9903.2012.10.078 |
[9] | 陈大舜.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中医辨治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4): 694–696. |
[10] | 宋蕊. 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9): 23–24. DOI:10.3969/j.issn.1673-7210.2008.29.013 |
[11] | 尹晓阳, 张定棋, 唐翠娟, 等.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 (23): 212–215. |
[12] | 许宁, 贺业谦, 黄根山, 等.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60例分析[J]. 人民军医, 2016, 59 (2): 189–190. |
[13] | 顾建伟. 滋泉口服液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患者36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 2007, 20 (10): 21–22. DOI:10.3969/j.issn.1004-6852.2007.10.012 |
[14] | 白丽红, 丁丽, 邹宇, 等. 中药消渴丸用于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 56. DOI:10.3969/j.issn.1672-4062.2015.01.047 |
[15] | 于泽胜, 杨凯伦, 殷佳, 等. 中医药治疗胸痹气阴两虚证用药规律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16, 33 (9): 14–18. |
[16] | 赵艳青, 滕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焦虑症治疗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26 (7): 1788–1790. |
[17] | 唐仕欢, 申丹, 卢朋, 等.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2): 329–331. |
[18] | 陈威妮, 姜淼, 郑光, 等.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成药和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1): 299–302. DOI:10.3969/j.issn.1005-9903.2011.21.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