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殷振瑾, 闫远杰, 靳蕊, 闫斯旸, 姚乃礼
- YIN Zhen-jin, YAN Yuan-jie, JIN Rui, YAN Si-yang, YAO Nai-li
- 姚乃礼教授从脏腑气化理论辨治脾胃病经验
- Professor YAO Nai-li'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based on vital energy of internal organs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11): 721-72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11): 721-72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11.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6-28
2. 承德医学院, 承德 067000;
3. 河北中医学院, 石家庄 050200;
4.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气是不断变化的,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人体气化包括了体内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之间的转化, 以及伴随而来的能量代谢与转化[1]。而气化功能的实现是离不开脏腑功能的,在脾胃疾患的发病过程中,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是常见的病理表现。
姚乃礼教授系国家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多年,在脾胃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独特见解的学术观点和诊疗特色。姚教授重视脏腑学说以及气化理论研究,临床强调从调整脏腑以及气化功能入手诊治脾胃疾病,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姚教授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重视脾气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及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脾的运化作用的实现离不开脾气。脾气运化具体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饮食进入胃中,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脾气转输,将水谷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并经心肺输布全身。正如《脾胃论》中所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水入于胃,经脾气转输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周身,化生汗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尿液排出体外。脾是水液代谢的枢纽。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可以使之上行下达,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泄泻、便溏、水肿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姚教授治疗脾胃病时重视恢复脾气的运化功能。
1.1 补脾助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脾胃病的论治上,姚教授认为此类疾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邪气、他脏之病等原因损伤脾脏,脾气不足,运化不利,日久脾脏正气虚损。治疗上总以补脾助运为第一要务,临床常用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兼以行气之剂,如木香、厚朴、苏梗等药通行脾胃滞气以助运化。脾胃之气充足了,方能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1.2 升阳散火李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元气与阴火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脾胃论》曰:“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治当升脾阳散阴火。如姚教授治一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患者。伴见:口干,饮水多,不能吃凉;乏力,畏寒、怕热,天热易感冒;梦多,易惊醒;舌淡红,薄黄苔,脉细涩。此案之口腔溃疡伴口干、饮热水,脉细,可见并非心火亢盛所致实证,结合脉证,患者有阳气虚的表现,又兼虚火内伏之象,分析其病机,正合李东垣之脾气虚弱,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理论。治以升阳散火。方剂组成:1)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取四君子汤使脾气充足,元气得以充盛,元气盛则阴火自敛。此为甘温益气法以除其阴火产生之源。2)甘草、防风、石膏、藿香、连翘为泻黄散加减。其中石膏直入脾胃清热,防风辛温,取其升发阳气,又配石膏为清降与升散并用,善泻脾胃伏火。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言:“盖脾胃伏火,宜徐而泻却,非比实火当急泻也。”姚教授运用泻黄散去除栀子,因该患者脾气虚弱,栀子苦寒,用之恐重伤其阳,故去之。代之以连翘,为“疮家圣药”,其性微寒,祛邪不致伤及脾阳。3)肉桂。辛温大热,善引热下行。可引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有引火归元之功。此案为脾气虚弱,虚火上乘,用之最妙不过。
1.3 化湿运脾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湿邪停滞中焦脾胃导致气化失常。姚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运用化湿之法,祛除湿邪以恢复中焦之气化功能。
1.3.1 健脾化湿若脾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不运,痰饮水湿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此类患者具有脾虚症状如乏力、便溏、脉细等,同时有湿邪停滞之象如舌体胖、齿痕、不欲饮水等。分析其病机脾气虚弱为本为因,湿邪内停为标为果,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证。对于此类患者,姚教授主张标本兼治、健脾化湿,予以党参、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同时酌加芳香化湿类药物如白蔻仁、石菖蒲等。尤其白蔻仁性味辛温,可以化湿行气温中,善治脾虚湿阻气滞疾患,轻清化湿又不致损伤脾气。
1.3.2 燥湿运脾若湿邪较重,壅滞于中焦,脾土被困,形成湿滞脾胃证。临床可现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苔厚腻,脉缓。姚教授认为此类患者湿邪较盛,此时邪气盛为主要矛盾,不宜补益脾气,当以燥湿运脾为要。方用平胃散加减。湿邪渐化之后,方可着手健脾益气以杜湿邪滋生之源。在化湿的过程中,由于湿邪其性黏滞,湿邪为患常常缠绵难愈,故化湿需要一定的疗程,方能蠲除湿邪,恢复脾运。
1.3.3 清利湿热姚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清化湿热。对于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机,姚教授认为湿热疫毒的侵袭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始动因素;“毒”、“湿”、“瘀”、“虚”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致病关键, 正邪交争, 毒邪潜伏或发作, 病情反复, 缠绵难愈;“毒损肝络”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机关键。既然发病与湿热相关,治疗时应予以清利湿热邪气。临证常用茵陈蒿、虎杖,茵陈蒿辛苦微寒,善清脾胃肝胆湿热,用之可清热利湿解毒,《神农本草经》提到该药“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1.4 祛邪时顾护脾气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中土,以灌四旁”,脾脏一虚,则易影响全身诸脏。姚教授临证时注重顾护患者脾气,祛邪而不伤正。如一些脾胃虚弱的患者常有胃气停滞之象,需用行气类药物来恢复脾气的运化功能。而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易耗气伤阴,对于脾气不足者不宜使用。姚教授常用厚朴花一药,厚朴花为本植物的干燥花蕾,性味苦微温,功能行气宽中、芳香化湿,主治脾胃气滞。其功效类似于厚朴而药力缓和,用于脾虚的患者较为适宜,可以长期应用而无伤正之弊。再如姚教授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时,因其病机多为湿热瘀毒郁滞,故治疗时需用大量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解毒散结药物,这类患者多为肝病日久损及脾胃,伴有乏力、纳差等脾虚之证,当属邪盛正虚之势,姚教授主张祛邪的同时配以大量健脾益气药如太子参、黄芪、白术等扶助正气,这样祛邪的同时,脾胃之气得以顾护。
2 重视肾之气化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出之处,肾气的盛衰盈亏直接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因此肾在脏腑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姚教授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亦强调恢复肾之气化功能。
肾主藏精。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死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化肾气。肾中有命门真火,此火可温煦脾阳,助其健运;若命门火衰,脾阳亦不振,则脾失健运。
姚教授治疗脾胃病时重视温养肾气,发挥其温煦气化的作用。如姚教授治疗脾肾两虚类脾胃病证时,除补益脾气外,常常运用肉桂、山药、狗脊等中药,或金匮肾气丸等加减应用,以温补肾阳。肾阳充足,充分发挥其温煦五脏的作用,使脾气亦充,中焦气化功能得以恢复。
3 重视脏腑气化功能之间的联系 3.1 脾胃升降相宜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达肝肾,而且能外灌四旁,是升降上下出入的枢纽[2]。肝的升发,肺的肃降,肾水的上升,肺气的宣发,肾阳的蒸腾,肺肾的呼气与纳气,都离不了脾胃的升降运动,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脾胃升降,两者一阴一阳,是脏和腑相互作用形成的。脾胃升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3]。在这个过程中,对气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脾的输精上。张介宾曰:“水饮入胃,则其气化精微,必先输运于脾……脾乃散精,上如云雾,而归于肺。凡肺气所及则水精布焉,若是则食饮精气,即得滋养升降之宜。”这里的“滋养升降”,其升即因于脾。
基于脾胃气机升降相宜的机制,姚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常脾胃气机同调。例如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常用四君子汤健脾升清,同时用半夏、厚朴、旋覆花等和降胃气。脾胃同调,可收升清降浊之效。
3.2 肝脾同调肝主疏泄,能助脾的运化,而脾的运化,又能保持气血的来源,使肝血足而滋养肝木,疏泄运化,两者相辅相成。脾气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肝之疏泄正常,则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即“土得木而达”。《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
姚教授在治疗脾胃疾患时常常从肝论治,调和肝气以助脾气。如姚教授治疗一患者,主诉反复困倦乏力10年,食欲不振半年。现症:周身困倦乏力,偶有头晕。食欲不振。双小腿软困,面色萎黄少华,神情抑郁。多梦,二便调。舌淡暗,苔白厚腻,脉弦细沉。胃镜示:糜烂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伴糜烂。辨之为:肝失条达、脾失运化,肝脾不调,痰浊郁滞,气机失于条畅。治以调肝解郁、化湿和胃、宣通气机。此患者虽有脾气虚弱之象,姚教授却并没有补益脾胃,究其原因,此时患者肝气郁滞较甚,邪气偏盛,此时补益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气机壅滞为患,故首要之务,当疏肝郁、化脾湿,使肝气畅达,疏泄脾土,脾气运化功能自然恢复,下一步方可考虑健脾益气,即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患者服药2周后复诊,果大效,后经调理已痊愈。
4 结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气化是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脾胃功能的正常离不开气化。
姚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以气化失常来辨治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一方面,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诸多方法。另一方面,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此外,认为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以助运化。临床用药随之加减运用,从而实现脏腑气化功能的恢复与平衡。
[1] |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74. |
[2] | 刘连臣. 调理气机升降治疗胃病探索[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 (9): 1327. |
[3] | 王茂泓, 高生. 张小萍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探讨[J]. 江西中医药, 2010, 41 (9): 27–29. |
2.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yt, Chergde 067000, China;
3.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4.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