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朱林平朱林平, 李侠李侠, 刘岩刘岩, 曹旭焱曹旭焱, 袁宏伟袁宏伟, 张红霞张红霞, 王智先王智先, 刘长玉刘长玉, 杜武勋杜武勋
- ZHU Lin-ping, LI Xia, LIU Yan, CAO Xu-yan, YUAN Hong-wei, ZHANG Hong-xia, WANG Zhi-xian, LIU Chang-yu, DU Wu-xun
- 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教授学术思想浅析
- Brief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Professor YU Zhi-qiang's academic thought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2): 86-8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2): 86-8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2.0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9
2. 天津市河东区春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300011
于志强教授,男,天津市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学专家。1976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中医系,现为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天津市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完成专著5部,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多项,其中由其主持的天津市科委课题曾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于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业医40余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上推崇“郁滞论”及丹溪“六郁”学说,尤重气机升降调节理论,主张“内伤杂病从肝论治”[1-3],重视“气血津液辨证”,临证善用柴胡,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等经典名方有独到的应用心得[4-7],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高脂血症、胃部疾病、脂肪肝等[8-18],同时对于妇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亦有一定研究。作为于志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成员,笔者有幸跟师于志强教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对其学术思想亦有了粗略的认识和体会,兹浅述如下。
1 推崇“郁滞论”,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于教授推崇“郁滞论”是取法先贤,上可追溯至《内经》的“气机升降论”、“五郁论”中汲取《丹溪心法》、《王旭高临证医案》等医家治郁心得,下阅明清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诸般郁滞,以气郁为先,而后有水液之郁,久之则生血络之郁,郁滞由无形而生有形;而诸般有形之郁滞,又阻滞气机之通道,加重气机之凝滞,则气郁更甚”的“郁滞论”学术思想。
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重视“气机升降理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并依据病邪深浅,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阶段。此五阶段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界限也不是完全分明的,但总体不外气的壅滞、津液的凝结、血络的瘀积3方面,最终成为诸病变生的共同土壤,其中尤以气机之郁滞贯穿疾病始终。故而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内伤杂病从肝论治”,倡导“宣通郁滞,调气为先”的“调和平衡观”,崇尚“病证结合”的疾病诊疗思想,主张中医治疗以“条达气机”为要务,以“恢复气机平衡”为要旨,强调内科诸病当“从肝论治”,并强调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渊薮,提出了伤寒外感,温热之病,内伤疾病运用升降出入理论辨证施治,谴方用药当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疗效显著。
2 重视“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其产生于脏腑又荣养于脏腑。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等组织器官,都是由气血津液所构成,都依赖气血津液等养料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意即气血阴阳调和,则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从顺,从而使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济生方》说:“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亦旨在强调人体“疾不生”的关键在于气血“阴阳得其平”。《寿世保元》曰:“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气血。”由此可见,气血(津液)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若气血充盛,运行畅达,邪气不易侵犯人体,为正气之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气血津液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
因此,于教授认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其在充分继承前贤创立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础上,重视“气血津液辨证”,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辨证体系熔为一炉,师古不泥,勇于创新,认为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却贯穿于八纲之中,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气血津液郁滞不和亦贯穿于疾病始终。
同时,于教授强调,在气血津液中又以气机调畅为其基础及核心。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气的通畅表现在“升、降、出、入”四种运动方式,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灵枢·脉度篇》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即气运行机体内外表里,相互贯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作为供给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灵枢·经脉篇》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究其根本就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3 用药精准,重视疗效,创制验方于教授将生平所学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当中,选方精当,活用经方、时方,用药巧妙,颇具创新;善于专病用专药,临床知行并重,治病屡起沉疴。他精通药性,勤于临证,讲究理、法、方、药运用规范,用药主张四两拨千斤,不投猛剂,不用大剂,平中见奇,善于洞悉病机转归,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证候变化,随证应变,游刃有余。他一贯重视实效,认为疗效是中医之生命,师古而不泥,牢记各家之长,临证绝非按图索骥,强调一个“活”字,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于教授临证时处方严谨,用药不杂掣肘之剂,崇尚仲景方药法度,常提到“有是证用是药”,认为“用药如用兵”,兵家一向以“兵在精而不在多”为宗旨,医家用药也应遵循“药在精而不在多,量不在大而在中病”的原则,处方用药自成一格,药少力专,其处方君臣佐使配伍精当,不失辨证规范,而且简选精良,一药多用,布阵有方,直达病所,驱除痼疾,不仅提高药物疗效,使药物集中,避免群药中有的相互抵消,减损药力。于教授强调反对临证组方用药不辨证就盲目堆砌,最忌凑合敷衍,杂乱无章,应深入探求,辨证准确,制方严谨,遣药得当,主次分明,即可取得良好疗效,又能节约药材,减少药物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节省药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于教授在临床上擅长审因论治,善用古方,化裁新方,对许多古方有新的应用,影响深远,其匠心研制的一系列医院制剂如“护心降压”系列方、“苦丁降压液”、“冠心煎”系列方、强心冲剂、“甲亢煎”等[19-23],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
4 仁爱施医,兴学重教,重视学科建设于教授从医40余载,始终怀揣着一颗慷慨博施的仁爱之心,秉承着悬壶济世的信念,为患者倾注满腔的心血与热情,在津城的广大患者中享有盛誉。于教授致力于完善中医心病学内容体系,为了学科建设呕心沥血,系统总结了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组合、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保健等规律,为推动中医心病学科形成及发展,以及中医诊疗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心病科)稳步向前推进,现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专科,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建立并开展了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优化与验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5 结语有幸侍诊于教授,临诊之余聆听教诲,于教授曾多次强调要成为卓越的中医师应坚定不移地走“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的名医战略道路,需广悟经典,熟读历代医家典籍,尊古而不泥古,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精华,博采众家之所长,融会新知,衷中参西,勤于临证。于教授身体力行,常日间应诊,闲暇之余即博览群书,努力钻研,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习以为常,经年以往,学业则大有精进,故而积累了雄厚的中医功底,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学术思想体系;同时对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组合、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保健等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
于教授如此挚爱、执着中医之精神,令中医晚辈深受鼓舞,倍感于教授实中医后辈之榜样,目前工作室成员正通过不懈努力,系统整理、继承于教授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推广并发扬光大,提升中医诊疗水平和临床能力,促进中医临床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从而使之更普惠及病患大众。
[1] | 于志强, 何山. 从肝论治胸痹心痛[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14 (4): 23–24. |
[2] | 于志强, 高风琴. 酸泻肝木法治疗消渴[J]. 四川中医, 1994, 12 (2): 24–25. |
[3] | 刘长玉, 周琪, 于志强. 于志强主任"从肝论治失眠"的经验[J]. 天津中医药, 2013, 30 (12): 761–762. |
[4] | 刘岩, 曹旭焱, 于志强. 于志强应用柴胡经验[J]. 河南中医, 2014, 34 (9): 1670–1671. |
[5] | 刘长玉, 周祺, 杜武勋, 等. 于志强教授运用逍遥散加减临床经验[J]. 河北中医, 2014, 36 (1): 5–6. |
[6] | 刘岩, 曹旭焱, 于志强. 于志强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之经验[J]. 光明中医, 2014, 29 (4): 696–697. |
[7] | 刘岩, 曹旭焱. 于志强教授变化运用温胆汤之经验总结[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 (8): 71–72. |
[8] | 于志强. 痰瘀并治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举例[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9 (4): 29. |
[9] | 于志强. 冠心病从肝论治[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 (3): 161–162. |
[10] | 刘长玉, 周祺. 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J]. 江苏中医药, 2011, 43 (2): 74. |
[11] | 刘长玉, 周祺. 于志强从痰论治高血压病经验[J]. 河北中医, 2011, 33 (2): 172–173. |
[12] | 曹旭焱, 刘岩. 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之对药浅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10): 10–11. |
[13] | 刘长玉, 周琪, 于志强. 于志强从肝论治过早搏动的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 (5): 358–359. |
[14] | 于志强, 戴冰, 田芬兰. 加味木防己汤治疗风心病心衰16例临床观察[J]. 天津中医药, 1989, 6 (5): 7–8. |
[15] | 王保和, 孙兰军, 于志强. 强心冲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34例临床观察[J]. 天津中医药, 1997, 14 (4): 148–149. |
[16] | 于志强.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六法[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 (2): 119. |
[17] | 鞠静, 韩金星, 刘岩, 等. 于志强教授应用左金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 (5): 89–90. |
[18] | 周祺. 于志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J]. 河北中医, 2009, 31 (7): 965–966. |
[19] | 杜武勋, 于志强, 宋和文, 等. 护心降压煎1号治疗高血压病42例[J]. 陕西中医, 2003, 24 (6): 510–511. |
[20] | 刘长玉, 于志强, 曹旭焱. 护心降压煎2号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40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05, 27 (11): 819, 864. |
[21] | 杜武勋, 于志强, 刘梅, 等. 苦丁降压液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0 (1): 13–14. |
[22] | 王保和, 孙兰军, 于志强, 等. 强心冲剂对实验性心力衰竭猫血流动力学、心脏内分泌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8 (6): 30–33, 356. |
[23] | 刘岩, 曹旭焱, 于志强. 于志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对药浅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2 (4): 108–109. |
2. Tianjin Hedong Chunhua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Tianjin 30001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