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涛刘涛, 朱建平朱建平
- LIU Tao, ZHU Jian-ping
- “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渊源考
- On the origin of the method of eight flight and eight methods of intelligent turtle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2): 110-11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2): 110-11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2.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3
当今通行的“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都使用八脉交会穴,都使用九宫八卦图,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时间针法。如此多的相似点,提示他们在历史上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文章即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两者的渊源关系。
无论是“灵龟八法”或“飞腾八法”,都包含3个要素:1)干支纪日、纪时法。2)九宫八卦图。3)八脉交会穴。下面分而论之。
1 干支纪日法与干支纪时法干支纪日法产生年代极为久远,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表明,至晚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月法产生于春秋,干支纪年法产生于东汉,而干支纪时法发明年代相对较晚,唐代才出现[1]。所以有人认为“灵龟八法”创自于南北朝时北齐医家徐文伯[2],然而南北朝时干支纪时法尚未出现,此时并没有出现“灵龟八法”的条件,所以是错误的。同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作者亦不可能为徐文伯。
2 九宫八卦图的产生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灵龟”一词始见于《周易·颐卦》:“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3]随后《尔雅》中亦有记载[4],均指能够作占卜之用的巨龟。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或河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裂纹条数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是为洛书,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飞腾”一词最早见于《楚辞·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5]“八法”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6],指周朝管理官府的通法。八卦图有两种,一为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二为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区别在于八卦与八方的配属关系不同。后天八卦把坎卦配属北方,离卦配属南方,震卦配属东方,兑卦配属西方,乾卦配属西北,坤卦配属西南,巽卦配属东南,艮卦配属东北。文王八卦与洛书数相结合,变成一宫坎(北方),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方),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方),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方),即为九宫。八卦九宫第1次应用于医学即在《灵枢经·九宫八风篇》[7],用以表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及对人体的影响。
3 按时刺灸思想与八脉交会穴按时刺灸的思想在《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产生[8],并在《内经》中有充分的体现,比如《灵枢·寿夭刚柔篇》:“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别之道,得气穴为定。”[7]只是此时的按时刺灸思想并没有与八脉交会穴相联系起来。
元代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提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9],他在序中说是少室隐者所创经过宋子华传到他。这是医书中第1次记载八脉交会穴,但并未指出这8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只是列出8个穴位的主治功能,也没有提出按时针刺的要求。有人认为窦汉卿在撰写《标幽赋》时已完全确定八穴与八脉的结合关系[10],但缺乏过硬的文献依据,故笔者认为并不可取。所以此时的所谓“八法”就是指以八穴为主的治疗各种病症的配穴针灸法,并不具有按时定穴的意义[11]。同时窦汉卿又在《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中又说:“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9]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中注释:“八法者,奇经八脉也……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也,临泣主外关客也,后谿主申脉客也,列缺主照海客也。此言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也。”[12]显然,在徐凤看来,八脉交会穴的使用应该遵循时间条件的制约,但窦汉卿在《标幽赋》里的表述委实太过简略,以致于后人只能揣测窦汉卿的用意,所以笔者认为窦汉卿提出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的观点也是经不住推敲的。
4 《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元代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提出“飞腾八法”,八卦九宫图第1次与八脉交会穴联系起来,八穴也首次明确与奇经八脉联系了起来[13]。时间也首次纳入了配穴条件。其特点在于:1)八穴与八卦配属关系相当于如今使用的“飞腾八法”,即以坎卦对应临泣穴,坤卦对应申脉穴,震卦对应外关穴,巽卦对应后溪穴,乾卦对应公孙穴,兑卦对应照海穴,艮卦对应内关穴,离卦对应列缺穴。2)算法是以日、时的天干、地支代数相加,除以九,余数合卦,没有阴日、阳日的区别。3)日、时干支代数与如今使用的“灵龟八法”“临时干支代数相同”,即“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属之四”[14]。4)余数若是五,则有男、女的区别,即“男寄坤,女寄艮”[15]。王国瑞“飞腾八法”与当今通行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均不相同,但比较来看,更接近“灵龟八法”,可以认为是如今“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的前身。
明代朱橚《普济方》沿袭窦汉卿的说法,没有创见,但名称变为“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16]。
5 当今通行“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的诞生与沿袭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中提出了与当今通行算法一致的“灵龟八法”,此时还有其他并行的名称,如“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八脉配八卦”、“灵龟飞腾”、“五门八法”[17]。其算法是以日干、日支、时干、时支代数相加,阳日(甲、丙、戊、庚、壬日)除九,阴日(乙、丁、己、辛、癸日)除六,余数合卦。余数若是五,则寄于坤卦,没有男女的区别。八卦与八穴的配属关系是:坎卦对应申脉穴,坤卦对应照海穴,震卦对应外关穴,巽卦对应临泣穴,乾卦对应公孙穴,兑卦对应后溪穴,艮卦对应内关穴,离卦对应列缺穴。徐凤还将八穴两两相配的关系命名为“父母”、“夫妻”、“男女”、“主客”[17]。其后《针灸大全》还记载有“飞腾八法”,与当今通行的版本算法也是一致的,即不用日干支和时干支的代数相加,以时天干直接对应八卦,即“壬甲公孙即是乾,丙居艮上内关然。戊午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关震相连。辛上后谿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17]。总之,徐凤的《针灸大全》标志着“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的正式形成。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提出“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18],与《针灸大全》记载的“飞腾八法”实质相同,但文字略有不同。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出“奇经八穴”、“奇经八法”作为“灵龟八法”的同义词。但是他在肯定子午流注的同时,却贬低“灵龟八法”的功用,主张“宁守子午,舍尔灵龟”[19]。
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灵龟取法飞腾针”、“八法神针”、“八法流注”,补充了《针灸大全》的记载,增加了“九宫歌”、“八法歌”、“八法交会歌”、“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20]。《针灸大成》标志着“灵龟八法”已发展到完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针灸大成》中并没有关于“飞腾八法”的介绍。目前通行的“灵龟八法”版本是取自《针灸大成》,而“飞腾八法”则仍旧用《针灸大全》的版本。
6 小结综合上述,“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的渊源关系表现在:1)都使用干支纪日、纪时法。2)都使用九宫八卦图。3)都使用八脉交会穴。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是当今“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的前身,明代医家徐凤《针灸大全》标志着当今版本“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的正式形成。其后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补充了徐凤关于“灵龟八法”的记载,标志着“灵龟八法”已发展到完善地步。
[1] | 文蛟. 青年文史知识手册[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0: 307-308 |
[2] | 张大千. 中国针灸大辞典[M].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8: 585 |
[3] | 杨天才, 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 2011:251. |
[4] | 郭璞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18. |
[5] | 林家骊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 2010:19. |
[6] | 佚名, 张元济. 四部丛刊初编:周礼[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10 |
[7] | 佚名, 张元济. 四部丛刊初编:黄帝素问灵枢经[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9 |
[8] | 吴绍德. 试论"按时刺灸"的由来和发展[J]. 中医杂志, 1983, 24 (2): 47–49. |
[9] | 李鼎. 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合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63 |
[10] | 王国珍, 李鼎. 《奇经八脉考》校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46-147 |
[11] | 孔最. 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 (3): 35–37. |
[12] | 徐凤. 针灸大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50-51 |
[13] | 赵京生. 八脉交会穴理论分析[J]. 中国针灸, 2016, 36 (3): 319–322. |
[14] | 阎明广, 窦汉卿, 王国瑞.王耀帅, 陈仁寿点校.针经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04. |
[15] | 王国瑞.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746-797 |
[16] | 朱橚. 普济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28 |
[17] | 徐凤.郑魁山, 黄幼民点校.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
[18] | 高武.高俊雄点校.针灸聚英[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241. |
[19] | 李梴.金嫣莉校注.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114. |
[20] | 杨继洲.夏魁周校注.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204-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