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7, Vol. 34 Issue (3): 150-154

文章信息

韩丽萍, 玄昌波, 秦英, 吕仁和
HAN Li-ping, XUAN Chang-bo, QIN Ying, LV Ren-he
吕仁和教授辨治慢关格经验总结
Professor LV Ren-he's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chronic 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天津中医药, 2017, 34(3): 150-154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3): 150-154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3.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0-20
吕仁和教授辨治慢关格经验总结
韩丽萍1, 玄昌波2, 秦英3, 吕仁和3     
1.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北京 100026;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心内科, 北京 101121;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北京 101121
摘要: 关格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历代医家对关格亦多有论述。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及治疗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吕仁和教授诊治慢关格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关键词: 慢关格     辨证论治     经验总结    

关格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中,属于中医虚劳、肾劳、肾衰、肾风、水肿、癃闭、关格、溺毒等范畴[1]。蒲香蓉等[2]研究发现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方式主要是根据症状、病因病机、病位等,所以关格在中医古籍中涉及的病名也复杂多样,主要有:水肿、癃闭、溺毒、肾风、肾劳等。吕仁和教授秉承《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学术思想,又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同时运用“六对论治”理论、肾病“微型癥瘕”理论进行辨证,认为慢关格是由慢性肾脏病及多种慢性疾病发展到晚期,损害肾脏所致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水湿浊毒内停,累及五脏,耗伤气血所致的一种综合证候群。

1 病因病机

慢关格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湿浊为标,肾病及脾,而湿浊贯穿整个病程,后期变生瘀毒[3]。艾里玛等[4]研究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累及五脏,久病致虚,故在正虚的基础上夹杂瘀血、痰浊等实邪。赵玉庸[5]认为慢关格的病程较长,病机复杂,虚实夹杂,且临床表现多样,是由于五脏虚衰、邪浊内滞、痰瘀内阻所致,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湿浊内阻。故一般认为以脏腑虚损,尤其是脾肾虚损为主,复为六淫所伤,加上情志、劳累等因素,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塞滞引发诸证,故正虚邪实贯穿于病变的始末[6]。吕仁和教授认为慢关格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素体肾虚;或各种原因(外感、内伤)内损于肾,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分清泌浊,浊毒不能下泄反而上泛;其次是由于水湿内停、瘀血阻络、浊毒互结等壅塞三焦,使气机不得升降。本虚与标实又互为因果,周而复始,加重病情。

1.1 本虚病因

先天不足、年老体虚、劳倦过度。

1.2 邪实病因

水湿内停、瘀血阻络、浊毒互结。

2 治疗原则

慢关格以维护肾气,保摄阴阳为基本原则,同时还应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缓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得滥用克伐之品以损伤肾气。温肾活血,泄浊解毒,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调理脾胃把握中焦是治疗本病的首务,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早期以健脾补肾、温阳健脾、补肾泄浊、补气活血为法。另外,采用相应中医膳食进行了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7-16]。吕仁和教授认为本病应从下面几点治疗。

2.1 祛邪化浊

慢关格标实主要为外感风邪、气滞血瘀、痰浊湿邪、浊毒内停,邪毒会在本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疾病的进程。若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毒占主导地位,应按“急则治标”的原则,以祛邪毒为主。所以在治疗慢关格时,要辨清疾病的标本缓急,确定治疗步骤,分而治之,方能奏效。

2.2 扶助正气

慢关格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亏虚。正虚在慢关格疾病中贯穿始末,即使因外感而诱发或者加重,正虚因素也不可忽视。在慢关格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扶正固本,只有正气充足,才可抵御外邪入侵,防止反复发作加重病情。

2.3 标本兼顾

慢关格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多虚实夹杂。治疗上要标本兼顾,随证加减,其中治标包括化湿泄浊、活血利水、化瘀通脉之法;固本包括培补肾元、补养气血、滋阴、温阳之法。吕仁和教授认为随证变方重要,见到新症选加药物更重要,因为只要有症状不解除,患者就不得安宁[17]

3 辨证论治 3.1 脾肾气虚,水湿内停

本证多因素体虚弱、脾肾失养,复感水湿之邪,脾失健运、肾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临床症状多为:倦怠乏力,腰酸膝软,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双下肢水肿,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滑。

治法:健脾补肾,祛湿利水。方药:生黄芪30 g,当归10 g,太子参30 g,丹参30 g,牡丹皮20 g,赤芍20 g,猪苓30 g,茯苓30 g,枳实10 g,熟大黄10 g。方义:生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培补中焦,补益后天之本;太子参补气血加强扶助正气之功效;丹参、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降浊;猪苓、茯苓利水消肿保肾;枳实、熟大黄泻浊毒保脏腑。加减:倦怠乏力气虚明显者,加灵芝、红景天;湿邪化热者,加白花蛇舌草、郁金、威灵仙;肝郁气滞者,加香橼、佛手、玫瑰花等。

3.2 脾肾阳虚,瘀水互结

本证多因先天肾阳亏虚,后天脾胃失养,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饮,病久瘀血内阻。临床症状多见: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腰酸痛,腰部冷痛喜温,双下肢水肿,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紫暗,苔白腻,脉沉涩。

治法:温补脾肾,化瘀利水。方药:狗脊10 g,续断10 g,川牛膝30 g,生黄芪30 g,当归10 g,丹参30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猪苓30 g,茯苓30 g,补骨脂10 g,淫羊藿10 g,芡实10 g,金樱子10 g。方义:狗脊、续断、川牛膝共奏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化瘀通脉之效;生黄芪、当归补益气血;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四药配伍加强活血化瘀通脉之功;猪苓、茯苓利尿消肿;芡实、金樱子益肾固精缩尿;补骨脂、淫羊藿补肾温阳,加强固精缩尿之功。加减:脾肾阳虚重者,加巴戟天;水肿明显者,加泽兰、车前子;瘀血较轻者,加牡丹皮、赤芍等;小便泡沫多、尿蛋白多者,加葎草、倒扣草;胃肠不调者,加木香、黄连。

3.3 肝肾亏虚,湿热郁滞

本证多因患者素体阴虚,肝肾同源,肾元亏虚。临床症状多见: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偶有手足搐搦,恶心,纳呆;舌暗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化湿。方药:太子参30 g,川牛膝30 g,丹参30 g,牡丹皮30 g,赤芍30 g,茵陈蒿30 g,栀子10 g,柴胡10 g,鳖甲10 g(先煎),地骨皮30 g,香附10 g,乌药10 g,枳实10 g,熟大黄10 g。方义:川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太子参补益气血;丹参、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降浊;柴胡、鳖甲、地骨皮滋补肝肾之阴;茵陈蒿、栀子清利湿热浊毒;香附、乌药疏肝理气。加减:腰膝酸软、肝肾亏虚者,加山茱萸、炒杜仲;湿热重恶心呕吐者,加土茯苓、威灵仙、郁金;血瘀重证、瘀血阻络者,加地龙、水蛭、土鳖虫;肝郁明显时加香橼、佛手、玫瑰花;心神失养、夜寐不安者,加枣仁、百合、夜交藤。

3.4 阴阳两虚,浊毒瘀滞

本证多见久病体虚,肾精不足,阴阳气血俱虚,浊毒邪实内停阻络。临床症状多见: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尿清长,大便干结,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舌淡暗、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治法:调补阴阳气血,降浊化瘀利水。方药:生黄芪30 g,当归10 g,太子参30 g,丹参30 g,川芎15 g,牡丹皮30 g,赤芍30 g,猪苓30 g,茯苓30 g,桃仁10 g,红花10 g,水红花子10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龟板10 g(先煎),生鹿角10 g(先煎),枸杞子10 g,枳实10 g,熟大黄15 g,三七粉6 g(分冲)。方义:生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太子参加强补气益血之功;龟板、生鹿角、枸杞子调补阴阳;猪苓、茯苓利湿健脾以去湿浊;丹参、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水红花子加强活血化瘀之功;陈皮、姜半夏化痰降逆;枳实、熟大黄通腑泻浊,给邪以出路。加减:气虚明显者,加灵芝、红景天;络脉瘀阻,“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加三棱、莪术、鬼箭羽、夏枯草、穿山甲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小便不通时加泽兰、车前子、石韦;病情危重时,临时加入冬虫夏草、藏红花、西洋参。

4 治疗特点 4.1 重视扶正固本,标本兼顾

吕仁和教授认为慢关格是以虚为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种疾病,主要病机是肾体劳衰,肾运失司,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精血不足及后天失养,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耗,在诊治过程中吕仁和教授常常应用“六对论治”辨证论治,即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既要重视补虚培元、顾护正气,又要重视祛邪降浊、标本兼顾。

4.2 重视水湿、瘀血、浊毒在疾病发展中的影响

在慢关格发展过程中,肾气衰惫,气化无能,常常形成水湿、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后者又可成为新的邪毒损伤肾元,吕仁和教授在诊治该病过程中,特别重视上述病理产物的祛除。在慢关格的不同阶段,邪毒程度不同,吕仁和教授用药也不同,如瘀血较轻者,常用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丹参、当归、川芎等药性相对平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以达到祛瘀而不伤正的目的;血瘀重证,瘀血阻络,常用地龙、水蛭、土鳖虫等通络逐瘀药物,诸药力专效宏,破瘀通络,使瘀祛正安;若病久络脉瘀阻,即吕仁和教授认为“络脉微型癥瘕形成”者,常用三棱、莪术、夏枯草、大黄、鬼箭羽、穿山甲等化瘀散结药物[18]

4.3 药对、药串灵活运用 4.3.1 黄芪、太子参

黄芪,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升阳举陷;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两药均具有补益脾肾之气的功效。吕仁和教授临床常取太子参清补之功,补气生津,黄芪补益中气,升阳气,固表止汗。两药相须为用可使补气之力更强,吕仁和教授多用此药方以补益脾肾之气。常用剂量一般为生黄芪30~60 g,太子参10~30 g。

4.3.2 芡实、金樱子[19]

芡实,补脾止泻、固肾涩精;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两药均有固精缩尿,止泻之功。金樱子与芡实伍用,出自《仁存堂经验方》,名曰水陆二仙丹。芡实味甘补脾、味涩固肾,为温涩之品,金樱子亦为收涩佳剂。对于慢关格,正气虚损,不能固摄精微,出现尿蛋白者,吕仁和教授常用此药对补肾敛精,消除尿蛋白。常用剂量一般为芡实10~15 g,金樱子10~15 g。

4.3.3 白鲜皮、地肤子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化浊;地肤子,清湿热、利小便、祛风止痒,两药均可用治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热淋、皮肤湿疮等症。在慢关格晚期,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时,吕仁和教授常用此药对与苦参、蛇床子等伍用,效果佳。常用剂量一般为白鲜皮10~15 g,地肤子10~15 g。

4.3.4 鬼箭羽、夏枯草

鬼箭羽,又名卫矛,活血化瘀;夏枯草,清热养肝明目、散结消肿,吕仁和教授认为两者合用,活血祛瘀、清热散结功效增强。在治疗慢关格时,用此药对缓解肾络微型癥瘕的形成及进展程度,保护肾脏。常用剂量一般为鬼箭羽10~15 g,夏枯草10~15 g。

4.4 临床经验方

吕仁和教授在临床用药时常将二三味药配伍在一起使用,或互相加强其作用、或相互牵制、或有引经药物指引,药物精简而临床效果甚佳,下面介绍吕仁和教授常用的药对和经验方。

4.4.1 太灵丹

由太子参、灵芝、丹参组成,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主治气血两虚。临床症见疲倦乏力、腰腿酸痛、下肢无力、汗出、口渴喜饮。吕仁和教授取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与灵芝共用加强补益脾肺,益气生血功效。丹参活血补血,加强补血之功。

4.4.2 补血二丹汤

由黄芪、当归、丹参、牡丹皮、赤芍组成,具有补气活血,活血消癥的功效。主治肾气不足、瘀血阻络。临床症见腰酸刺痛、乏力,面色暗淡,口唇紫暗,舌淡暗,有瘀斑。吕仁和教授临床用黄芪益气固表,当归补血活血,两者合用气血双补,且补而不滞,从本论治。丹参、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以消肾络癥瘕,从标论治。

4.4.3 脊膝续断汤

由狗脊、续断、川牛膝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主治肝肾不足。临床症见腰腿疼痛,屈伸不利,筋骨酸痛者。狗脊、续断、川牛膝为补肝肾、强筋骨之药,常配伍使用,狗脊善祛湿,川牛膝善活血通经,引血下行,3药合用,既增强其补肝肾强筋骨之力,又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吕仁和教授从经脉循行方面考虑,冲、任、督、带四脉同循行于腰间,狗脊配伍续断、川牛膝可以固冲任、通督脉、摄带脉。所以在治疗肝肾亏虚及冲、任、督、带四脉失养所致的各种腰腿酸痛上均适用[20]

4.5 重视生活调护,综合防治

吕仁和教授治疗慢关格特别重视患者的生活调护,尤其是对饮食的宜忌尤为重视。一般来说,对于首次就诊的患者,吕仁和教授一定会不厌其烦地对患者日常生活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4.5.1 饮食方面

以优质低蛋白及高热量饮食为佳,每日保证500 g牛奶、1个鸡蛋(以蛋清为主)。饮食力求多样化,保证能量摄入,不可过饥或过饱,过饥则因摄入的热量不足,人体蛋白及分解增多,使尿素氮等上升,增加肾脏负担;过饱特别是非优质低蛋白食物(如豆类品)摄入过多,也会加重肾脏负担。

4.5.2 运动方面

鼓励坚持气功锻炼,指导锻炼八段锦,或蹲起运动,以达到全身经脉疏通,气血流畅,增加抵抗力。

4.5.3 心理方面

嘱咐患者保持心情愉快、乐观,避免生气、情绪波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使其了解病情,既不要害怕紧张也不要不予重视,应该认真配合医生治疗,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

5 典型医案

患者女性,31岁,2014年6月13日初诊。

患者于2009年孕期体检中发现尿蛋白(Pro):2+,肌酐(Cr):180 μmol/L,为保胎,未予治疗。于2009年11月剖腹产一女,产后每月复查生化,查Cr:250 μmol/L,间断服用中药治疗(具体不详)。2013年12月患者因子宫肌瘤放疗近2月。3周前Cr升高至300 μ mol/L,Pro持续至今,故来求诊。

刻下症:无明显乏力,无腰酸,纳眠可,大便偏稀,每日1次,小便泡沫多。舌质暗略紫,苔薄黄,脉沉弦细略数。

既往史:缺铁性贫血病史5 a。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2+;血常规,血红蛋白(HGB):111 g/L,红细胞(RBC):292×1012/L;生化,血尿素氮(BUN):15.4 mmol/L,Cr:316 μmol/L。

辨证:脾肾亏虚,血脉不畅。

治法:健脾补肾,活血利水。

处方:太子参30 g,丹参30 g,川芎15 g,猪苓30 g,茯苓30 g,木香10 g,黄连10 g,生黄芪30 g,当归10 g,龟板20 g(先煎),生鹿角20 g(先煎),川牛膝3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4年7月11日。

服上方半月,大便成形,余无明显不适,小便有泡沫,纳眠可。子宫放疗后月经至今未至。舌暗紫,苔黄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2+,隐血(BLD):+-;血常规,HGB:94 g/L,RBC:3.14×1012/L;生化,BUN:16.8 mmol/L,Cr:312 μmol/L。

处方:在2014年6月13日处方基础上加白英10 g,蛇莓10 g,白花蛇舌草3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14年8月4日。

服上方后,现自觉汗多,饮水后加重,口干,偶有乏力症状,无心悸,纳眠可,小便调,大便时不成形。舌质淡,苔薄干燥,脉沉细。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BLD:-;生化,BUN:15.96 mmol/L,Cr:302.3 μmol/L,尿酸(UA):479.4 μmol/L。

处方:在2014年6月13日处方基础上加枸杞子15 g,白英10 g,蛇莓10 g,白花蛇舌草3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四诊:2014年8月26日。

患者时有自汗出,无明显其他不适,纳可,眠安,小便调,大便时不成形。舌质淡,中间有裂纹,苔根白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BLD:-;血常规,HGB:86 g/L,RBC:2.78×1012/L;生化,BUN:15.09 mmol/L,Cr:333.2 μmol/L,UA:484.2 μmol/L。

处方:太子参30 g,丹参30 g,生黄芪30 g,当归10 g,鹿角20 g(先煎),龟板20 g(先煎),猪苓30 g,茯苓30 g,枸杞子10 g,蛇莓10 g,白英10 g,白花蛇舌草30 g,熟地黄1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五诊:2014年9月12日

患者近3日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恶寒,时有发热,自汗出,咽干,头昏沉,前额两侧闷痛,乏力、膝软,纳差,腹胀,眠可,大便不爽,小便可、舌暗苔黄,脉浮滑数、尺弱。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2+,BLD:+-;血常规:HGB:87 g/L,RBC:2.78×1012/L,红细胞比容(HCT):0.26 L/L;生化,BUN:18.49 mmol/L,Cr:293.7 μmol/L。

处方:2014年8月26日方加牡丹皮20 g,赤芍20 g,玄参30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六诊:2014年10月21日。

3日前受凉后出现鼻塞,周身乏力,少量黄涕,汗出咽干,无恶寒发热,无头昏,无腹胀,纳食可,夜寐安。小便泡沫多,大便每日1次,成形。舌质淡,边有沫,中有裂纹,苔白,脉沉滑。

辅助检查:尿常规,Pro:+,BLD:-;

血常规,HGB:90 g/L,RBC:2.9×1012/L,HCT:0.28 L/L;生化,BUN:17.18 mmol/L,Cr:267.4 μmol/L,UA:325.7 μmol/L。

处方:太子参30 g,丹参3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水红花子10 g,生黄芪30 g,当归10 g,猪苓30 g,茯苓30 g,蛇莓10 g,白英10 g,白花蛇舌草30 g,枸杞子10 g,龟板胶6 g(烊化),鹿角胶6 g(烊化)。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龟鹿二仙胶由龟板胶、鹿角胶、人参、枸杞子组成,《本草纲目》记载:龟鹿皆灵而有寿,龟首常藏于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返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再加上人参、枸杞子,益气生精。四者合一,可达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的境界。吕教授临床上常用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以取其滋补阴阳气血之功。

本例患者于妊娠期发病,脾肾亏虚,肾虚关门不利故导致精津随尿外泄,肾功能损害。气虚无力行血,故瘀水互结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血Cr升高。患者初诊时未见明显不适,故治疗以龟甲胶、鹿角胶、枸杞子补养脾肾气血阴阳,生黄芪、当归补养脾肾气血,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木香、黄连调理脾胃,丹参、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猪苓、茯苓利水保肾。二诊时患者小便有泡沫,无明显不适。考虑湿热内阻,脾肾气虚不固,故加白英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蛇莓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三诊时患者自觉汗多、口干,偶有乏力症状,辅助检查示血Cr有所下降,考虑患者气虚不摄,故汗多、口干,气虚故见乏力之症。故在上方基础上加枸杞子补益气血。四诊时患者仍有汗出,余无明显不适,故加入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五诊时患者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乏力,膝软,纳差,腹胀,在上方基础上加牡丹皮、赤芍、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六诊时患者再次受凉后出现感冒症状,见周身乏力,汗出咽干等不适,故调整用药,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即龟鹿二仙胶补养脾肾气血阴阳,加入生黄芪、当归、太子参加强扶正作用,丹参、牡丹皮、赤芍、水红花子补血活血利水,猪苓、茯苓利水保肾,蛇莓、白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6 结论

吕仁和教授认为慢关格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肝肾亏虚、气血阴阳俱虚为主,标实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主。治疗上应以维护肾气,保摄阴阳为基本原则,重视祛邪泄浊与扶正固本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遣方用药灵活,擅用药对、药串及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陈英兰, 毕礼明, 杜浩昌.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衰竭病名的认识[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6): 1011–1012.
[2] 蒲香蓉, 武士锋, 杨洪涛.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名探讨[J]. 环球中医药, 2013, 6 (9): 682–683.
[3] 郑敏敏, 宋立群. 宋立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J]. 中医药学报, 2011, 39 (6): 91.
[4] 艾里玛, 张星平, 李保华.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中医药学报, 2013, 41 (6): 84–87.
[5] 王月华, 董绍英, 丁英钧, 等. 赵玉庸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 中医杂志, 2011, 52 (12): 1000.
[6] 时振声. 肾炎的中医证治要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7] 曲直, 周密. 大黄附子汤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 陕西中医, 2012, 33 (6): 693–694.
[8] 马鸿杰. 曹式丽诊治慢性肾衰的基本思想[J]. 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5): 27–28.
[9] 叶玉妹. 叶景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3): 264–265.
[10] 孙伟毅, 潘丽歆. 张琪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学术思想初探[J]. 中医药学报, 2011, 39 (2): 71–72.
[11] 傅昌吉, 赵良斌, 侯中华. 加减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9, 18 (24): 140–141.
[12] 黄芳, 张小鹿. 益肾泻浊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0例[J]. 陕西中医, 2009, 30 (12): 1580.
[13] 林为民, 芮海荣. 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肾衰竭36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 10 (8): 729.
[14] 黄宗涛, 杨丽霞, 李晓东, 等.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肾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概况[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11 (4): 374–376.
[15] 何东元, 王笑云, 王宁宁, 等. 大黄酸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实验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2): 105–108.
[16] 丁鸿雁. 中医膳食调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 (5): 1175–1177.
[17] 吕仁和, 时振声, 许抒, 等. 尿毒症中医诊治[J]. 北京中医, 1988, 6 (6): 11–14.
[18] 王世东, 肖永华. 吕仁和教授应用理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1 (10): 919–920.
[19] 杨君, 秦英, 杨莉. 吕仁和教授常用药对简介[J]. 光明中医, 2001, 16 (92): 52–54.
[20] 赵进喜, 肖永华, 傅强. 吕仁和用药经验举隅[J]. 中医杂志, 2009, 50 (4): 300–301.
Professor LV Ren-he's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chronic 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HAN Li-ping1, XUAN Chang-bo2, QIN Ying3, LV Ren-he3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Beijing First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eijing 100026,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 East Area,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101121, China;
3.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Nephrosis,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101121, China
Abstract: 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was firstly recorded in Huangdi Neijing. In this paper,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V Ren-h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pathogenesis, treatment principl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on and rejec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