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杜凯, 李桂兰, 张玄, 高忠洋, 从琳
- DU Kai, LI Gui-lan, ZHANG Xuan, GAO Zhong-yang, CONG Lin
- 浅析“三才”理论在艾灸治疗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 of the "Sancai" theory in the moxibustion therapy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3): 173-174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3): 173-17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3.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1-21
天、地、人古时合称“三才”。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即是所谓“三才”理论。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亦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才”理论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派别,而是诸家学说的最大“公约数”,或者说是被普遍采用的思想框架。它由农业生产出发,不断向其他领域推演,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亦以“三才”为纲领。现在将古时的“三才”思想跨界应用于艾灸治疗中,赋予了“三才”新的内容。
1 “三才”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天才 1.1.1 年阳——三伏期中国古代的“伏”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就像对其他岁时节令的解释一样,对三伏的解说也不曾脱离阴阳学术的观念。据《史记正义》释义:“伏者,隐伏避盛暑也。”[1]《素问阴阳应大论》曰:“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盛、秋冬阴气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由此可知,春夏阳气升发,此时为补益阳气最合适的时节。三伏期是夏季阳气最盛的时间段,此时为温煦阳气、祛散寒气的最佳时机,对于冬季易发或感寒后易复发的一些阳虚性疾病的治疗有极佳的协同作用[2-3]。
1.1.2 日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故人亦应之。”日夜之阴阳互有倚伏、而人身体的正邪进退亦可时而往来。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由上述可知,辰、巳、午时(即上午7点至下午1点)为1天之内阳气最盛之时,此日此时进行艾灸,外界阳气已达最盛,为治疗虚寒性疾病提供了最佳外部条件。
1.2 人才“三才”理论中的“人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体的状态达到了阳气最盛的程度,二是指人体之中的培补阳气的要穴,笔者通过使用的频率,补阳的作用,操作的难易等方面筛选出了以下3个穴位作为“三才”理论中“人才”的内容——气海、关元、足三里。
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 后天水谷精微之根, 气海为气血之会, 呼吸之根, 藏精之府, 生气之海。两者相配, 升阳气鼓舞中州, 五脏六腑均可濡养, 更配以关元, 温肾兴阳, 益气固脱, 壮人身之阳, 补腑脏之虚。关元、气海、足三里三穴配伍使用,达到大补元气温肾壮阳作用,补中有调,温中寓补,在补气、温脾肾、壮元阳等方面优于其他配伍,这是选用此三穴作为人才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4-6]。
1.3 地才地才即是目前施灸的主要材料——艾条。艾条发挥作用的媒介为艾叶燃烧后的精油成分、产生的光谱以及温热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叶燃烧后产生的精油含有桉油素、芳樟醇、多糖类物质,具有祛寒除湿、平喘镇咳、抗过敏、促凝血、醒脑安神的作用[7-9];艾条燃烧可产生能被人体吸收的远近红外光谱从而达到调整机体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10-13];艾燃烧能够产生温热作用,此种温热作用经研究证实可改变机体表面温度和血浆渗透压,从而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并能激活多种酶的活性,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全身循环代谢的作用[14-16]。通过对艾条的研究,证明了艾条的使用是艾灸治疗产生效力的又一关键因素,因而成为了“三才”理论中地才的内容。
2 对于“三才”理论应用的体会笔者通过对“三才”理论的研究发现,“天、地、人”三才相互配合,可以完美的营造出一种“三阳合一”的状态,即自然之阳、人体之阳、治疗之阳三者的搭配,用此来针对性的治疗以阳气虚衰为主要病机的虚寒性疾病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首次提出应用“三才”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灸法治疗虚寒性疾病,“三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在“三才”理论指导下,明确了施灸的最佳时间,施灸的最佳部位,施灸用的最佳材料,为临床治疗准备了最佳的外部条件。通过临床实践,亦充分肯定了“三才”理论指导于临床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也为进一步推广到临床奠定了基础。但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对于在施灸过程中具体细节的讨论如时间与疗效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其对应关系的具体曲线等方面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体现[17],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层次、多靶点论述这种灸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三才”理论指导下施灸提供科学的依据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1] | 应三玉. 《史记》三家注研究[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
[2] | 陈海林. 外敷内服冬病夏治肺病的思路和治疗方法[J]. 天津中医药, 2011, 28 (1): 48–49. |
[3] | 肖汝杰. 冬病夏治法常用方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 2012, 29 (3): 310–312. |
[4] | 岳公雷. 中华针灸药穴丛书气海穴[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
[5] | 岳公雷. 中华针灸药穴丛书关元穴[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
[6] | 岳公雷. 中华针灸药穴丛书足三里穴[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
[7] | 钟蓝.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5 (6): 46–47. |
[8] | 黄秋风译, 小林和子. 艾燃烧生成物作用研究[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 11 (5): 47–47. |
[9] | 赵吉平译, 大西基代. 艾燃烧生成物的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2, 14 (3): 60–60. |
[10] | 张袁森, 张琳, 倪娜, 等. 艾叶的体外凝血作用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0, 27 (2): 156–157. |
[11] | 杨华元.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 中国针灸, 1996, 16 (10): 17–18. |
[12] | 白耀辉. 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J]. 针灸学报, 1991, 6 (4): 10–11. |
[13] | 胡追成. 艾灸理化特性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 15 (1): 100–101. |
[14] | 顾一煌, 任建宁, 金宏柱, 等. 不同的艾灸量对疲劳训练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08, 29 (12): 1686–1687. |
[15] | 顾一煌, 金宏柱, 吴云川, 等. 不同艾灸量对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2 (6): 373–375. |
[16] | 陆静译. 运用电子灸诱导纯蛋白衍生物反应性淋巴细胞[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5, 17 (3): 61–61. |
[17] | 王云, 王玲玲. 艾灸间隔时间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J]. 天津中医药, 2009, 26 (5): 436–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