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樊瑞红, 陈怡宁
- FAN Rui-hong, CHEN Yi-ning
- 马连珍主任以心肾同治辨治心系疾病经验
- Professor MA Lian-zhen'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heart system disease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reating the systems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4): 222-224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4): 222-22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4.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26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天津市名老中医马连珍主任,从事临床工作近40载,经验丰富,尤其对中医心系疾病的治疗颇具匠心,名誉津门。马连珍主任从心肾的生理特点出发,认为心系疾病的发生,是以少阴心肾为轴的病理改变,强调心系疾病的病位在心而本在肾的论点,采用温补心肾的治疗原则,用于治疗心系疾病。
1 心与肾的生理关系马连珍主任非常重视心肾在心系疾病发病中的相互影响,认为心肾两脏关系密切。它们的生理关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第一,心肾经络相互联属,心肾两脏相互交通以及阴阳水火的升降是通过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联系来实现的。第二,心为君火,肾脏相火,君火相火滋生,相互制约。第三,肾藏精,心主神,精与神相互化生。大凡在论及心肾关系时,多以水火升降为论,概言之即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司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滋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2 肾的病理变化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肾为先天之本,为十二经脉之根,元阴元阳之所系。肾中精气乃人体生命之本,其中肾阳对人体各组织器官起推动及温煦作用,而心首当其冲,只有肾精充盈,阳盛阴秘,心得肾阳温煦推动,则心气充沛,动血有权。当心肾功能失调,表现为心阳虚衰,肾阴不足时则出现心脏的不适,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痛、水肿等。由于心阳不足、肾阴亏虚,表现为心肾不交,水火不能相济[2]。
3 调理心肾法的临床应用马连珍主任从心肾的生理特点出发,强调心系疾病的病位在心而本在肾的论点,在“欲补心必先实肾,补肾必先宁心”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温补心肾的治疗原则,用于治疗心系疾病,尤其在现代医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等治疗中被广泛应用[3-4]。
3.1 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经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的“胸痹迟脉证”范畴。从本病临床见证剖析,心慌、气短为心主血脉、藏神功能失常,脉迟、神疲、恶寒为病根在肾,命门火衰,一身阳气欠温。马连珍主任指出,本病病位在心,其本在肾,尤其是肾阳对心气的激发推动作用至关重要[5-6]。因而,心肾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周身脏腑血脉,寒凝心脉,脉络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以“回复心肾阳气,固表通卫”为基本法则。以人参、附子为主,温通心肾之阳,并与升散阳气、宣通瘀滞及调和营卫法进行配伍,用药体现了温热、辛散的特点。基本方中麻黄辛温开散,助营脉通畅,一般用量从10~15 g,逐渐加量,宜用炙麻黄[7],去其生用走表发汗之力;附子与人参等量,一般用10~15 g,温经助阳,通行十二经,该药宜先煎40~60 min[8],以使更好发挥药力,同时减少毒性;桂枝辛温入血分,通心阳,调营卫;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且能助附子温经散寒;赤芍药佐桂枝、附子之温燥;生黄芪健脾补气配合人参、桂枝振奋心阳;仙灵脾补肾壮阳。在此方基础上加减配伍,其应用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法。
3.1.1 温补心肾,和营通脉马连珍主任认为本病是以心肾阳微,脉络瘀滞为主,故拟用本法,临床注意加减配伍。如男性患者常配合青娥丸(补骨脂、胡桃肉、巴戟天、杜仲炭、肉苁蓉、乳香、没药)以补肾填髓壮阳;女性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二仙汤(仙灵脾、仙茅、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化裁,补肾益精,调理冲任[9-10]。
3.1.2 温补心肾,益气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通过脾气的运化升清作用以营养四肢百骸,故脾气虚弱之人常表现为倦怠懒言,头昏气短乏力等症,同时也是本病的常见症,马连珍主任在应用此法时常注意与补脾益气药的配伍如红参、太子参、茯苓、白术等。
3.1.3 温补心肾,疏肝解郁马连珍主任临证除灵活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外,同时提倡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意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渐激烈,临床伴见肝郁不舒者尤为多见,故在应用此法时,根据个体差异常与疏肝解郁方药配伍应用,常用药有石菖蒲、远志、郁金以疏肝解郁、开畅心窍、宣通气机。
3.1.4 温补心肾,活血化瘀阳气虚弱,血行不畅,导致瘀血为患。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来涩而不畅为本证必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临床可加用炒水蛭、三七粉、丹参、川芎等祛瘀通络[11]。
3.1.5 温补心肾,益气养阴本病日久,阳损及阴,形成阴阳俱损之证,临床兼见有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症,时加用五味子、麦门冬、玉竹、生地等,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3.2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经验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以心脏舒缩无力及前后负荷过重,肺循环、体循环瘀血为病变机制,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喘促不能平卧,形寒肢冷,体倦乏力,尿少肢肿。马连珍主任认为其症状当属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之少阴寒化证范畴,病变机制为心肾阳气虚衰[12]。心肾两脏主司人体气血运行及水液代谢,心肾阳虚、不温脾阳、运化失常则腹满纳呆,肢体作肿;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上凌心肺,肾不纳气可致喘息,咳嗽不能平卧;心肾阳虚不能鼓动营血运行常致肝郁气滞。由此可见,本病虽以心肾为本,但与肺,脾,肝3脏有密切联系。且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表现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本虚标实之证。因而在治疗时遵循“回复心肾阳气,救逆固脱”的治疗法则,同时又根据兼证的不同配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运用中医整体观以及脏腑辨证理论,达到了心肾同治、心肝肾同治、心脾肾同治、心肺肾同治的目的。
3.2.1 回阳救逆法——心肾同治法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变机制,故而立大温大补之法,并以该方法作为本病治疗的主要法则,选用人参、附子为君,用量相等,一般用量为10~15 g。人参甘温力宏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固后天;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大补先天,两药相配,可上助心阳,下补肾命,中补脾土。黄芪补气固表助阳,并助人参附子之力,加茯苓、猪苓淡渗利湿,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利水。此方补利兼施,标本兼顾,相得益彰[13]。
3.2.2 回阳利水法——心脾肾同治法脾胃后天之本,位居中州,脾主湿,心肾阳衰累及于脾;或素体脾虚,健运失司,不能制水,使水湿下注,则肾气虚羸,终至心、脾、肾阳气俱虚,水湿停聚。临床表现以腹胀、脘满、肢肿的右心衰竭症状为主。用药特点:主方加干姜、白术、防己温中健脾,培土制水,助脾之化源以助肾;木香、大腹皮、陈葫芦、水红花子、川椒目行气利水[14]。
3.2.3 回阳肃肺平喘法——心肺肾同治法肾阳虚衰,蒸化不及,水饮停聚,下焦阴寒水气上凌心肺,或兼风寒外束,肺气闭塞,肺失清肃之职而见喘咳之症。用药特点:常以主方与小青龙汤化裁,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辛散解表,温肺化饮;干姜能温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不致停蓄为患;白芍药、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以防麻黄、干姜、细辛耗散肺气。该方配伍,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相伍,相反相成,邪去而正不伤,使上下宣通,阴阳协调,能守能行,使肺气宣降有权,饮去气降而咳喘自平,肺开则水自通调,体现了中医学“动静相合”、“刚柔相济”的施治特点。痰黄质黏不易咳吐为饮邪化热可寒热并用,加生石膏、黄芩、远志等[15-16]。
3.2.4 回阳行瘀法——心肝肾同治法心肾阳气虚衰,气微不能鼓动营血畅达,致肝经血瘀,络脉郁阻;或因水肿日久,壅塞气机,血脉不畅。气病机特点突出了虚、水、瘀,临证表现以胁肋胀痛,肌肤甲错,唇黯或两颧黯红或肢体作肿为主症。用药特点:主方加炒水蛭、三七粉、鳖甲、穿山甲、郁金、红花、赤芍药等化瘀通络,共而达到温阳、活血、利水功效[17]。
3.2.5 回阳益气复脉法马连珍主任认为,本证气阴双损,阳气将脱,阴液耗竭,出现汗出,喘满不能平卧,四末欠温,为气阴两伤,阴阳俱虚之证。用药特点:人参、附子加麦门冬、五味子、五加皮、玉竹益气养阴,强心救逆;龟板、蛤蚧、沉香补肾纳气[18]。
3.2.6 通补兼施法马连珍主任在使用回阳救逆法时十分重视与理气通腑法的配伍,寓温补于通下之中。本证见于正虚邪实之人,由于阳明腑实,浊气上逆可使气机壅滞,而心气不能畅达,临床多见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每多见有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故在以人参、附子为主方的基础上,配伍大黄,通补兼施,通下不伤正,温补不助邪,同时又可行气活血,祛瘀生新。
3.3 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经验心肾阳虚,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使肾寒,命门火衰,阳不化阴,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心火旺盛,使阴血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血脉不能正常运行,则出现瘀血之象。证见:心胸剧痛,胸脘满闷,四肢不温,喘息不得卧,张口抬肩,夜尿频频,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组方:冠Ⅱ丸加参附汤加减。用药:丹参24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g,赤芍10 g,降香10 g,红参(先煎)10 g,淡附子(先煎)10 g,肉桂4 g[19]。
3.4 高血压治疗经验马连珍主任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心主神明及肾主水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关。由于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制水失职,上凌于心则心悸,上泛清阳则头眩为证,此证患者以眩晕为主症,必见舌体胖大,舌质黯淡,舌边有齿痕,脉沉弦等体征。故而设立温阳利水法,真武汤为主方,配伍吴茱萸汤温中补肾,降逆止呕,瞿麦、萹蓄、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黄芪、防己健脾利湿,茺蔚子活血利水、清头目,该方法的确立对传统方法有一定的补充[20]。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