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董萍, 安琳
- DONG Ping, AN Lin
- 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henqi Dihuang decoction on 35 cases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4): 239-24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4): 239-24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4.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1-03
2. 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重庆 400021
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5年,大约有3亿人将患上糖尿病,有超过5%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已经合并肾病,30%~40%的人将会发展成DN[2]。美国肾脏病资料库统计表明,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中,DN占首位,约为36%,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3]。因此,早期防治DN并延缓其发展极为重要。多项研究均显示,中医药能改善早期DN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逆转或延缓早期肾损害[4-7]。DN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内盛,夹有瘀血。故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DN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镇江市中医院肾病科及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部,均为DN患者,共7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10±13.20)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8±2.2)a,空腹血糖(FBG)平均值(8.2±1.3)mmol/L;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40±12.50)岁,平均糖尿病病程(8.8±2.0)a,FBG平均值(8.3±2.1)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通过治疗前和治疗中的沟通教育及定期随访确保依从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8]。
1.2.2 DN诊断标准DN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Mogensen分期标准[9]。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以及参芪地黄汤处方主治制定气阴两虚夹瘀证,辨证标准如下。
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小便频多。次症:气短懒言,五心烦热,腰酸膝软,便秘溲黄,肢体水肿。舌象:舌红少津,舌质暗有瘀斑。脉象:脉细数无力兼涩,或弦细。以上标准主症至少有2条,次症至少有1条方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DN基础治疗
1.3.1 对照组采用DN基础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
1.3.2 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参芪地黄汤:太子参24 g,黄芪30 g,生地15 g,山药15 g,山茱萸12 g,麦门冬10 g,天花粉10 g,丹参15 g,红花10 g,黄连3 g,阴虚热重者加葛根、知母;痰湿重者加苍术、藿香;瘀重者加三七、桃仁;夹水湿者加泽泻、防己等。中药由镇江市中医院药房提供且代煎,每日3次,每次200 mL。疗程为6周。
1.4 疗效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FBG、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症状分级量化。主要临床症状按程度分为无症状记0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
1.6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指标以百分率描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35 | 28.65±7.53 | 17.37±3.14**# |
对照组 | 35 | 27.50±6.58 | 21.49±4.18*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治疗后,两组患者FBG、HbA1c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FBG (mmol/L) | HbAlc (%) |
治疗组 | 35 | 治疗前 | 7.51±2.34 | 7.23±1.35 |
治疗后 | 6.72±1.74*# | 6.67±1.44*# | ||
对照组 | 35 | 治疗前 | 7.46±2.11 | 7.12±1.23 |
治疗后 | 6.80±1.82* | 6.81±1.56*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及尿素氮(BUN)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S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24 h尿蛋白 定量(mg/24 h) |
Scr (μmol/L) |
TG (mmol/L) |
TC (mmol/L) |
治疗组 | 35 | 治疗前 | 187.4±51.9 | 83.15±4.28 | 1.94±0.31 | 5.93±0.74 |
治疗后 | 114.7± 117.1*# | 74.72±3.64*# | 1.46±0.43*# | 4.89±0.43*# | ||
对照组 | 35 | 治疗前 | 179.1±56.6 | 86.73±5.06 | 1.88±1.07 | 5.87±0.63 |
治疗后 | 136.7± 147.1* | 78.57±3.41* | 1.76±0.49* | 5.33±0.55*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
整个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3 讨论DN是糖尿病迁延不愈,日久发展而成。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损害[11]。现代医学在控制DN患者的血糖、血脂,减少尿蛋白等方面有一定优势[12-14]。但是中医药在改善D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也具有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临床症状,DN属于中医学的“消渴”、“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15]。它在消渴病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先天禀赋不足、脏腑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基础,随着消渴病程的延长,阴虚生内热,燥热内生,煎熬津血;同时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滞脉中,成为瘀血。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津伤为标,瘀血贯穿病程始终,故方拟“参芪地黄汤”以益气养阴,活血化浊。方中太子参、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以推血行,祛瘀不伤正;山茱萸补养肾阴并能摄精,山药补益脾阴,麦门冬能养阴生津止渴,天花粉清热泻火,生地、黄连凉血清热;丹参功擅活血祛瘀,并能降脂,与红花并用,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已有研究表明加味参芪地黄汤有降低DN患者尿蛋白及调节脂代谢紊乱的作用;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党参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山茱萸、山药、黄芪、丹参均有降血糖作用;丹参还能显著降低DN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率,延缓肾小球硬化发生。全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使脏腑气血调和,湿瘀去,肾络通。
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芪地黄汤能较好地改善早期D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尿蛋白,对糖脂代谢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DN的发展。
[1] | 李明, 王小强, 张华军. 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 30(207): 1116-1118. |
[2] | Yokozawa T, Nakagawa T, Wakaki K, et al. Animal model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Exp Toxicol Pathol, 2001, 53 (5): 359–363. DOI:10.1078/0940-2993-00203 |
[3] | 宋林萱, 孔庆爱. "久病入络"理论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 中医药学报, 2003, 31 (3): 26. |
[4] | 陆小波, 余江毅, 刘雅凝, 等. 糖肾葆颗粒联合依那普利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24): 217–220. |
[5] | 麻丽娜, 孙新宇.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的相关性[J]. 中医学报, 2015, 30 (4): 487–489. |
[6] | 李赛.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评价[J]. 北京中医药, 2009, 28 (12): 924–926. |
[7] | 韩晶晶, 陈霞波, 龚文波, 等. 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 (4): 986–990. |
[8] | WHO. Definition, diagno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 [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53-56. |
[9] | 焦颖华, 邢磊, 田发明, 等. 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1): 3742–3745. |
[10] | 郑筱萸.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64. |
[11] | ZiydaehNF, Glldafm. The ernalutbulo intersttiimuin diabetsme-lliUSt[J]. Kidney Int, 1991, 39 (3): 464–475. DOI:10.1038/ki.1991.57 |
[12] | 陈莉明. 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 (6): 513–516. |
[13] | De FG.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J Ital Nephrol, 2003, 20 (Suppl24): S96–S108. |
[14] | 李青, 张惠敏, 费宇彤,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2 (3): 317–321. |
[15] | 曾冰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2, 18 (6): 35–36. |
2.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ongqing 40002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