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元庆, 张智龙, 李思, 薛莉, 李洁, 周星娅
- YANG Yuan-qing, ZHANG Zhi-long, LI Si, XUE Li, LI Jie, ZHOU Xing-ya
- 电针阿是穴治疗下腰痛临床观察
- Effect observation of electro acupuncture at Ashi acupoints for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5): 315-319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5): 315-31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5.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2-27
下腰痛(LBP)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是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下腰痛是引起45岁以下人群失能的最为常见的因素[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致使下腰痛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卧床休息、推拿按摩、药物、牵引、针灸、小针刀等, 治疗上相对安全但治愈率低, 且易复发疗效并不满意。本文通过对104例下腰痛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采电针阿是穴的方法与传统针刺治疗进行比较,根据“缪刺”理论,探析电针阿是穴疗法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针灸门诊患者。共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104例,按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28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8.50±12.05,病程25.51±13.18天;对照组共5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56.30±11.65,病程28.48±12.25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石美鑫主编《实用外科学》[4]提出:单侧或双侧背部及腰骶部有疼痛或不适感,缺乏与症状相对应的实验室与影像学阳性结果,可伴或不伴有下肢疼痛、麻木。
1.2.2 纳入标准1)符合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标准。2)年龄在30~75岁之间。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可以接受较长时间的疗后随访。
1.2.3 排除标准1)继发于其他内枓疾病的下腰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査明确证实为其他特殊疾病,如肿瘤、骨折、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及内脏诸病引起的下腰痛。2)年龄 < 30岁或 > 75岁。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损害或伴有严重消耗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孕妇或喷乳期患者。4)未签署知情同意者。
1.2.4 剔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者。2)虽符合纳入标准但纳入后未接受任何治疗者。
1.2.5 脱落标准1)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进行治疗者。2)未按要求接受完整疗程治疗或因疗效不佳自行中断治疗的患者。3)因自身其它原因提出退出研究者。4)失访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取穴:穴位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5]中的定位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腰痛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选穴[6]。主穴:腰夹脊、肾俞、大肠俞。辨经配穴:循足太阳经:殷门、委中、跗阳;循足少阳经:环跳、阳陵泉、悬钟。辨证取穴:血瘀证可加膈俞活血化瘀;寒湿证可加腰俞温阳散寒;湿热证可加阴陵泉清热利湿;肝肾亏虚证可加命门益肾壮腰。
2.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选取阿是穴(痛点)及确切痛点的对应点。此类痛症有一特性,患者痛点在特定体位时方能明确发现,故查找痛点以患者在诱发体位时查找到的点为临床痛点。穴位取法:在特定体位查找到腰部、臀部的痛点,然后标记,嘱患者站立,以督脉为中线,取痛点及对侧与痛点等水平、与督脉等距离点为治疗点即腰背臀部左右对应点。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针具使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50 mm和0.30×75 mm,穴位常规消毒。腰部穴位稍向脊柱方向针刺1~3寸;臀部穴位直到深刺2~3寸,有针感向下肢放射为佳,其他各穴按常规操作。上述诸穴针刺均以得气为宜,并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治疗组针刺后阿是穴及对应点接G6805电针治疗仪, 以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为度, 波型为连续波,频率为4~6 Hz,亦留针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0次)。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随访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取电话随访或病人来门诊随访的方式,以了解其复发率。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2.3.1 疗效性观察1)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ILDH的有关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2)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评分)[8]:JOA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分别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和日常活动三个指标来评价,最后,以三个指标总分来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3)SF-MPQ评分量表(即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9],具体项目包括: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tty,PPI)。4)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量表[10]: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量表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和功能进行评价。分为两大项,共由十个问题组成,主要问题集中于疼痛对功能的影响,每项五个备选答案(分值为1~5分),将所选答案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其中,<5分为差,6~7分为良,8~10分为优。Prolo问卷简单易行,能较快计算出分数。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参照4级评价标准评价,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2.3.3 质量控制本试验按设计、实施、评价三分离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研究结果真实可信。即临床治疗的医生可知晓分组及处理方案,负责进行记录评价人员不知晓患者分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的人员不参加课题的方案设计及具体临床实施,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4 统计学处理将两组数据资料汇总,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试验结果计量资料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以α=0.05或0.01(双侧)作为检验水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 1。
由表 1可知,治疗组:痊愈42例(80.76%)、有效5例(9.62%)、无效5例(9.62%),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痊愈30例(57.69%)、有效10例(19.23),无效12例(23.08%),总有效率76.92%。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Z=-2.535,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 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评分)见表 2。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9.42±3.07 | 24.44±2.74*△ | 23.81±2.50** |
对照组 | 52 | 9.06±3.78 | 19.80±4.02* | 19.26±3.89**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由表 2可知,两组治疗前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与随访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疗法均可缓解下腰痛患者的下腰痛程度,而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种疗法在缓解下腰痛方面的远期都疗效稳定。
3.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见表 3。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5.48±2.04 | 1.33±0.28*△ | 1.46±0.48** |
对照组 | 52 | 5.38±1.85 | 2.23±0.67* | 2.25±0.77**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见表 4。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16.50±2.84 | 1.98±0.60*△ | 2.08±0.75** |
对照组 | 52 | 16.67±2.93 | 4.00±1.34* | 4.05±1.30**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见表 5。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3.27±0.95 | 0.63±0.23*△ | 0.70±0.27** |
对照组 | 52 | 3.03±0.97 | 0.92±0.36* | 1.04±0.47**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由表 3、4、5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VAS、PRI、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与随访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而且两种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的远期疗效稳定。
3.6 两组患者Prolo功能结果评定量表评分比较见表 6。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1.65±0.62 | 4.04±0.80*△ | 3.77±0.92** |
对照组 | 52 | 1.61±0.60 | 3.48±0.90* | 3.34±0.97**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见表 7。
分 | ||||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随访 |
治疗组 | 52 | 1.67±0.76 | 3.88±0.83*△ | 3.59±0.82** |
对照组 | 52 | 1.63±0.60 | 3.29±0.80* | 3.17±0.79** |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1;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治疗后比较,**P > 0.05。 |
由表 6、7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和经济评分与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可以减轻腰痛对于患者功能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种疗法的远期疗效稳定。
3.8 两组患者随访期疗效比较见表 8。
例(%) | ||||||
组别 | 治疗后 | 随访 | ||||
痊愈 | 有效 | 无效 | 痊愈 | 有效 | 无效 | |
治疗组 | 42(80.76) | 5(9.62) | 5(9.62) | 32(61.54) | 10(19.23) | 10(19.23)* |
对照组 | 30(57.69) | 10(19.23) | 12(23.08) | 20(38.46) | 12(23.08) | 20(38.46)△ |
注:与治疗后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由表 8可知,对照组随访期疗效较治疗后疗效下降明显,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后综合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3.9 安全性评价本研究过程中除针剌处出血,及皮肤偶有轻微疼痛外,无晕针、滞针等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分级:治疗组1级48例,2级4例;对照组1级49例,2级3例。两组组安全分级情况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0.1532,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安全。
4 讨论下腰痛(LBP)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 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即可称之为是一种症状,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征。50%以上的下腰痛初次发作4~8周内可以自愈, 但复发率高达85%[11]。大约60%~80%的成人有患病史, 在美国, 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12]。亚洲国家如中国因为体力劳动者较多, 发病率更高, 有统计显示在上海的3个职业群体中工人中LBP超过1d的比例超过了50%,每年因为下腰痛要花去大量的物力财力,因此下腰痛的确切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3]。
下腰痛可属于中医学的“腰痛”范畴。主要由感受外邪、跌扑损伤、肾精亏虚等原因引起腰部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疼痛为LBP临床常见症状,针灸止痛疗效确切,但对疼痛的针灸治疗具有起效快的特点,传统针刺愈发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故此以针刺为基础的综合疗法研究报道屡见不鲜,且总有效率几乎达93%~98%以上[14-15]。本研究为笔者临床中随师侍诊,观察到在传统取穴取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经过腰背部,以疏通腰部经络,激发太阳经气;足少阳胆经其经脉的循行路线经过腰部的两侧,腰痛常伴随腿部症状的或者腰痛牵引少腹或胁下的多取胆经的穴位。因腰痛的病因很多,分为内因与外因,并且腰痛的病因与其他经络脏腑有关联, 血瘀证可加膈俞活血化瘀;寒湿证可加腰俞温阳散寒;湿热证可加阴陵泉清热利湿;肝肾亏虚证可加命门益肾壮腰。在此基础上,加取阿是穴及对应点取穴止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独采用传统治疗方法。针刺对应点治疗下腰痛,即“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属于左右对应刺法,可使腰部之经气左右流通,气血阴阳得以调和,使腰痛得除,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即对“巨缪刺”理论左右交叉取穴针刺法的完美体现。本法立论基源于人体经脉之气左右、前后、上下对称,如果各种原因导致经气不通则产生疼痛这一临床症状,应用针灸理论特有的经气上下左右前后相通理论,临床应用对应点取穴治疗有明确痛点的痛症,临床辅以低频脉冲电针加强经络感传其疗效显著。临床操作过程中阿是穴(痛点)选取往往比较困难,常常患者在特定体位方可诱发或出现,故临床找寻阿是穴,以患者自己在特定的体位时诱发的疼痛点为准。该疼痛除有明显外伤史者可1次治愈,其余均继发于慢性劳损的基础之上,中医理论认为其以虚为本,急性疼痛为标,平时应该加强锻炼,调整姿势,还应避免反复发病。
本研究通过电针阿是穴为主治疗下腰痛,研究中病例选择的局限,但该法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并有效地改善J0A、简式SF-MPQ疼痛问卷、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分,进一步验证该法治疗下腰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这充分体现了针刺对应点可以起到以痛为输,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并且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临床值得推广应用。今后的工作中,团队应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且对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入,不足之处还请同道斧正。
[1] | 徐新毅, 邱素均, 安胜利, 等. 社区人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4 (12): 1794–1798. DOI:10.3969/j.issn.1673-4254.2014.12.18 |
[2] | 裘鹏. 普拉提运动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老年患者的干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9): 2549–2551. |
[3] | 丁勇, 王建月. 立式八段锦对中老年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0): 2690–2691.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4.10.037 |
[4] | 石美鑫. 实用外科学[M]. 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5: 2951. |
[5] |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 1234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经穴部位)[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23-24. |
[6] | 王启才. 针灸治疗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227.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 |
[8] | 姜宏. 日本腰痛评定新标准介绍[J]. 中医正骨, 1998, 10 (3): 60. |
[9] | Ware Jr JE, Sherbourne CD.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Ⅰ.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 Med Care, 1992, 30 (6): 473–483. DOI:10.1097/00005650-199206000-00002 |
[10] | 胡有谷. 腰椎间盘突出症[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62. |
[11] | Koes BW, Van Tulder MW, Thomas 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J]. BMJ, 2006, 332 (7555): 1430–1434. DOI:10.1136/bmj.332.7555.1430 |
[12] | 冯传汉, 张铁良. 临床骨科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925-1934. |
[13] | Lin K, Somck GS, Courhley TK. Prevalence of low back pain in three occupational groups in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 Safely Res, 2004, 35 : 23–28. DOI:10.1016/j.jsr.2003.11.002 |
[14] | 滕迎春, 于冬冬, 关伟强, 等. 冉氏"益气通经"指针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 (11): 4–6. DOI:10.3969/j.issn.1005-0779.2013.11.002 |
[15] | 王晓明. 电针结合艾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45 (9): 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