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梁静华, 鲍树德, 王可佳, 赵洁, 冯胜奎
- LIANG Jing-hua, BAO Shu-de, WANG Ke-jia, ZHAO Jie, FENG Sheng-kui
- 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metabolic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gent of enteral nutrition intervention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7): 439-44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7): 439-44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7.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3-26
代谢综合征(MS)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即称代谢综合征。并可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针对临床代谢综合征的高发生率及其并发症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性,笔者以传统中医“脾胃理论”为指导,以2002年3月5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发布的药食同源中草药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中药肠内营养剂”理论,通过在西医标准化综合诊疗方案基础上,辨证给予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中医科内科门诊MS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肠内营养剂研究组(简称研究组)60例,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60例。其中研究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5.5±15.6)岁;病程平均(11.7±7.2)a。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7.3±15.3)岁,病程平均(10.2±5.7)a。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MS诊断标准[1]:1)超重和(或)肥胖,体质量指数(BMI)≥25;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2)血脂紊乱空腹甘油三酯(TG)≥1.70 mmol/L(或已经治疗);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男<0.9 mmol/L,女<1.0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或舒张压≥90 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血糖(FPG)≥6.1 mmol/L(1.1 g/L)和(或)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14 g/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具备以上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可确诊为代谢综合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眩晕、消渴、脾瘅等为辨证标准。临床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痰瘀阻络、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为主。
1.3 纳入标准本院中医内科门诊及医院各社区门诊患者,年龄35~70岁,临床诊断为MS的患者,男女不限,中医临床证候以实证或本虚标实各型为主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排除标准:1)符合纳入但又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受试者,如药物试验排除妊娠、哺乳期及近期有生育愿望的妇女。2)有精神病、血液病、慢性肝肾衰竭、恶性肿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3)行动不便及与医生不合作、未按要求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进行降压、降脂、降糖、减肥、运动治疗。
2.2 研究组在对照组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的不同,分别采用中医相应治法。对症加减组成中药肠内营养剂,复方中药主方组成如下:生黄芪25 g,当归5 g,黄连5 g,陈皮9 g,红曲20 g,茯苓20 g,蚕蛹6 g。肝阳上亢型酌加绞股蓝5 g,罗布麻叶5 g;湿热内蕴型[3]酌加大黄5 g,黄芩10 g;肝肾亏虚型酌加芡实15 g,枸杞子10 g;痰瘀阻络型酌加生山楂15 g,土鳖虫5 g等。上药研末过120目筛,可分别加入适量魔芋粉、荞麦粉、青稞粉、大麦粉、燕麦粉共300 g再加入适量面粉或米粉200 g组成中药肠内营养剂600 g左右主食。1 d按照1/5、2/5、2/5比例分3次服用。
荷叶10 g,生山楂10 g,蚕茧3 g,甜叶菊3 g,桑叶10 g。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两遍混合生成2 000 mL汤剂,和面及代替日常饮水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1)观察各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证候积分标准以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所列标准为±据,根据患者临床不同症状以无、轻、中、重,分别标为0、1、2、3分。2)观察各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前后:FPG、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联素(ADPN)、低血糖发生率、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尿微量白蛋白(UmA)、BMI指数、腰围、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等的数值变化。
3.2 疗效评价标准代谢综合征MS疗效评定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眩晕、消渴、脾瘅等疗效评定为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症候积分下降≥70%,症状明显改善;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较治疗前明显下降≥40%。有效:临床证候积分下降≥30%,且<70%,症状明显改善;临床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下降但<40%。无效:临床证候积分下降不足30%,症状减轻不明显;临床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无下降或增加。
3.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经过1 a临床观察相应统计指标。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见表 1。
由表 1可知,患者FPG、2hPG、HbA1c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研究组干预手段设计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UmA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及血压观察指标变化见表 2。
由表 2可知,患者腰围及BMI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研究组干预手段设计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血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患者血压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见表 3。
由表 3可知,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研究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中医证候总积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说明治疗组干预手段对临床中医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见表 4。
由表 4可知,患者血脂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患者TG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治疗组对TG干预手段设计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TC、LDL、HDL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见表 5。
由表 5可知,患者UA研究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患者肝肾功能中Scr、BUN、ALT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患者肝肾功能没有影响。
3.4.6 两组治疗后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见表 6。
由表 6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中药肠内营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论现代医学认为MS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腹型肥胖、慢性亚临床炎症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机体胰岛素抵抗是M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西医治疗MS指导方案[5]:减肥、运动、饮食治疗、处理个体危险因素等。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不显著和处在CVD高危状态的个体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中医学命名MS,±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脾瘅、消渴、眩晕等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均能导致MS的发生和发展。认为MS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脾、肝、肾、三焦诸脏腑,而痰浊、瘀血贯穿疾病始终。
目前西医临床对MS治疗是科学的运动指导、膳食管理[6]和药物治疗。以达到减轻体质量、改善各种临床病理指标、减轻代谢综合征症状,从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如2010年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采用“缓释特膳面”是用包埋法固定化淀粉[7]从而使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延迟,消化延迟,吸收也减慢,见不到餐后血糖高峰值的出现。
MS临床研究是±据传统中医“药食同源”理论[8],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相应配伍中药细粉配方[9],加入特定混合面组成中医肠内营养剂主食,达到营养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进行半年的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干预治疗后BMI指数、血压、FPG、2 h PG、HbA1c、TG、TC、LDL各组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 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 < 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有效。但中药肠内营养干预疗效结果明显优于西医标准化治疗。在肝肾功能(除UA外)、低血糖发生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人体肠道具有消化吸收、内分泌[10]、免疫调节[11]等功能,中药肠内营养剂除满足患者低热量高膳食纤维营养需求[12],还能充分发挥中药治疗作用,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肠抑肽、脂联素等起一定调节作用[13]。为减少MS及并发症起到治疗作用,经临床观察疗效明显。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3): 156–161.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1-193. |
[3] | 陈德昌, 景炳文, 杨兴易, 等. 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6, 21 (1): 24–26. |
[4]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33-237. |
[5] | 喻陆. 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临床药物使用指南[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
[6] | 杨小清. 论胃气学说与肠外和肠内营养[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 11 (6): 9–10. |
[7] | 方京微, 李伟, 马方. 缓释淀粉食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 中外医学, 2010, 8 (29): 15–17. DOI:10.3969/j.issn.1674-6805.2010.29.007 |
[8] | 陈国成, 黄仕沛. "脾为后天之本"理论与肠内营养运用的探讨-附中风病30例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 2001, 44 (3): 2–3. |
[9] | 董茂. 浅谈中药药膳学[J].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7, 12 (6): 48–50. |
[10] | 连董彪. 中药膳食营养液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黏膜pH及血清蛋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6): 945. |
[11] | 安红, 安金. 中医"胃气"与现代免疫浅析[J]. 吉林中医药, 1999, 15 (5): 7. |
[12] | 沈舒文, 曹海涛, 宇文亚. 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探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 (4): 1–2. |
[13] | 周岁锋, 郭应军, 汤双齐. 胃气理论在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12): 1367–1368.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06.12.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