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7, Vol. 34 Issue (7): 461-463

文章信息

何广益, 张诗晗, 李良松
HE Guang-yi, ZHANG Shi-han, LI Liang-song
《本草纲目》明清版本述要
Introduction of edit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天津中医药, 2017, 34(7): 461-463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7): 461-463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7.0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3-24
《本草纲目》明清版本述要
何广益, 张诗晗, 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摘要:考证及梳理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的流传及源流情况。从《本草纲目》祖本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文献学方法,兼析历代主要版本,系统论述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的版本情况与存疑之处。《本草纲目》祖本问世于1596年,明清刊本60余种,其内容之丰富,学科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对《本草纲目》版本的讨论为后人对该书的研究及整理提供了基础依据,有助于对中医古籍的保护,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本草纲目》    版本研究    中医古籍    李时珍    
1 综合概述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据《明史·方伎传》所载:“……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1]明·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历经艰辛,经过27年,终于写成了52卷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其书共收入药物1 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 096首,插图 1 109幅。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该书正式在南京甫将刊行,3年后(1596年)首刻正式问世,即现在所说的祖本“金陵本”。

《本草纲目》版本众多,历来除公认的祖本金陵本外,均分为3个版本系统,分别是:江西本、杭州本及合肥本。据龙伯坚编著的《现存本草书录》、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以及各大图书馆中检索到的资料,《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共有70余种,其中除去难以核实的版本,江西本系统共有明末清初刊本9种,杭州本系统有清代刊本30余种,合肥本系统有清末及近代刊本20余种。

各种翻刻本在序文、附图、附刊书籍、内容、行款笔墨等多方面各不相同,而《本草纲目》的三大版本系统就是以此为标准而分。而其中划分系统最为重要的是附图系统的差异,据此而分的三大系统在时间上可如此对应:1) 明末清初时期,明末时期主要是以金陵本为底本翻刻的江西本和杭州本。明末清初其他刻本多根据江西本翻刻。2) 清代中叶时期,多以钱蔚起的杭州本为底本翻刻而来。3) 清代末期,1885年合肥本问世后,各家翻刻多以合肥本为底本。

清·光绪元年(1875年)之前,所有版本均为刻本。而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技术,19世纪初在欧洲已经普及,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中国出现石版印刷的布告。因而1875年以后的版本均为石印本,独本不是石印本而是刻本,因而其影响愈加深远。

文章将对《本草纲目》的代表版本以及近年有所争议的版本进行简要介绍。

2 各系统版本概况 2.1 《本草纲目》祖本系统版本 2.1.1 金陵本

《本草纲目》原刻本是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金陵胡承龙刻本,简称“金陵本”或“胡承龙本”。该版本版框高20 cm,宽13.9 cm,每半页12行,每行24字,总共52卷,附图 2卷共1 109图,25册,4函。现存的金陵本可考的共有7部,其中2部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3部存于日本阁文库、狩野文库、东洋文库,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各存有1部[3]

从序言、附图、附书及内容等方面来认识金陵本:1) 在序言方面,金陵本卷首有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所作序言一篇,名为“《本草纲目》序”,此外再无他序。后世翻刻的版本在序文中加入李时珍之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以及重刻的序言。2) 在附图方面,金陵本共有药图 2卷1 109图,每半页4~6图,基本都是写实自绘。3) 在附书方面,金陵本并没有李时珍所著其他著作附刻在后,附书应是从江西本始。4) 此外“辑书姓氏”也是金陵本绝无仅有的内容。

2.1.2 制锦堂本

制锦堂本由河南省收藏家晁会元于2008年偶然所得,其本意为入伏牛山寻找明代版画《列女传》,却机缘巧合得到了制锦堂版的《本草纲目》[4]。该版本板框高宽数,每半面行、字数,与日本东京文库所存白纸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特征完全一致。

关于此本确切的版刻年代,尚有争议。一说认为,根据明代版刻书目,如《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明万历制锦堂刻本以及《性理标题汇要》二十二卷明天启制锦堂刻本,说明制锦堂主人吴吉征是活跃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的人,因而制锦堂本应是这个时期的出版物[5]。又因制锦堂本与摄元堂本相较题衔未完全剜改,保留了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图署名,增添了校刊人南州后学刘日署名,因此认为该版本在万历及天启年间刻印,晚于江西本早于摄元堂本。另一说认为,制锦堂本很有可能晚于摄元堂本甚至于晚到清初[6],此说因无法得到摄元堂本对照而尚待进一步考证。

2.1.3 摄元堂本

摄元堂本为金陵原版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程嘉祥氏重印的版本,该版题衔均有剜改,附图改题为“新安婺源县后学程嘉祥集,徽州府儒学廪生程士玉、徽州府欢县门人宋宗殷同校”,其余与金陵本相同[7]

2.2 《本草纲目》江西本系统版本 2.2.1 江西本

江西本即是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等江西刻本。该版本版框高22.2 cm,宽15 cm,每半页9行,每行20字,总共52卷,附图 2卷,29册,四函。从序言,附图、附书及内容等方面来认识江西本:1) 在序言方面,除王世贞序外,新增有夏良心“重刻本草纲目序”、张鼎思“重刊本草纲目叙”、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2) 在附图方面,图版之药图数量和药图排列均与金陵本基本一致。3) 在附书方面,张鼎思受李时珍同乡临川令袁世振之托,刻有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4) 在内容方面,较之金陵本有误刻、脱漏、增添之处,如漏刻“白英”、“威灵仙”条目,个别训诂夹杂张实之注文。5) 江西本为官刻版本,其纸墨优良,影响深远,为大量明末清初版本的底本。

2.2.2 湖北本

湖北本即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晋江杨道全湖北刻本。该版本由薛三才、杨道全等刊行于湖北,除江西本原有的序之外,又新增了杨道全序、董其昌序。

2.2.3 张朝璘本

张朝璘本刻于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至清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张朝璘本新增五序,分为张朝璘序、南昌黎元宽序、李明睿序、熊文举序、李元鼎序,且记有“古越参将韩泓淳参阅、江右医官沈长庚校正”字样。附书新增《释音》(即音义具释)。

2.2.4 其余版本

江西本系统的其余版本均以此夏良心本为底本翻刻而成,内容等大同小异,不再详细介绍。江西本系统中尚有以下版本: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梅墅烟萝阁刻本(石渠阁本),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胡正言、胡正心十竹斋本、立达堂本、五芝堂本等。

2.3 《本草纲目》杭州本系统版本 2.3.1 杭州本

杭州本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钱蔚起六有堂刻本,故又称六有堂本。扉页题有“重订本草纲目,翻刻千里必究,武林钱衙藏板”的字样。该版本版框高21.5 cm,宽14 cm,每半页9行,每行20字,总共52卷,药图改为上中下3卷,共1 110幅,图像由绘工陆喆重绘。从序方、附图、附书及内容等方面来认识杭州本:1) 在序言方面,初江西本原有序,新增有钱蔚起“重刻本草纲目小引”。2) 在附图方面,杭州本对《本草纲目》的附图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改绘,其中仿金陵本稍加润湿者259幅,部分失真者766幅,严重失真者84幅。3) 在内容方面,因杭州本为江西本翻刻而来,故延续了其脱漏添减之处,除此以外另有新的谬错,此外在体例上有所改动:将部分条目的“附录”移至各条“集解”之后。4) 杭州本刻板均为佳品,刻工质量优于江西本,故其与其复印本太和堂本成为了清代中叶各翻刻版本的底本。

2.3.2 太和堂本

吴氏太和堂本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刊本,是武林钱衙本的重印本,由吴毓昌刊行于杭州太和堂,故又有称其为吴毓昌本的。此版本在序言方面,新增有吴毓昌序、吴太冲序、吴本泰序、蔡烈先《万方针线》自序,附书方面新增有《脉诀考证》和清初蔡烈先所录的《本草万方针线》。

事实上,对于这个版本的刊行年代,还存有疑问,在蔡烈先自序中云:“自己丑(1649年)三月起至壬辰(1652年)二月止,逾年者三,手录者三,乃始告厥成功。然所记卷篇,就近行时珍本草,如太和堂、本立堂卷篇皆合。”从此看出,蔡烈先在清顺治九年已提到太和堂本。据2002年《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13-115页所载《吴氏太和堂版<本草纲目>印刷情况》[8]来看,吴氏太和堂本应该是从顺治九年开始印刷,一直印至清中叶。

2.3.3 芥子园本

“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1611-1680) 的居所名号,芥子园本是以钱蔚起本为底本翻刻而来,刊行年代应为清康熙年间,具体时间不可考,芥子园重订本刊行于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由于芥子园最著名的当家拿手就是画谱,并请到当时最有名望的画家及刻家王概兄弟三人,把原来失真的、错误的药图做了精雕细刻,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为《本草纲目》的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2.3.4 其余版本

杭州本系统的其余各版本均由钱衙本及吴氏太和堂本为底本翻刻而来,该系统中尚有以下版本: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本立堂本,康熙五十三年日本正德四年甲午(1714年)书林含英豫章堂刻本。

2.4 《本草纲目》合肥本系统版本 2.4.1 合肥本

合肥本为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校刻本,又称味古斋本,是以张朝璘本为底本重校刊刻,扉页正面题:“本草纲目”,反面题:“光绪乙酉夏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德清俞樾署检”[10]。该版本药图 3卷,每半页4幅,共1 122幅图。

2.4.2 其余版本

清末由合肥本为底本翻刻的版本有: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鸿宝斋书局石印本,该版本加刻有沈祖燕序;还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等。

3 结语

《本草纲目》这部书集中国16世纪以前中药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巨著,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其为药学百科全书,其内容不仅涉及中草药,更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甚至历史等学科方面有所贡献。历来对《本草纲目》的版本研究都大同小异,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被历史掩藏的版本渐渐浮出水面,如制锦堂本及吴氏太和堂本的出现,都对《本草纲目》各版本时间线的研究有所帮助。对于《本草纲目》这样一部著作,无论什么年代都不应该停下对其追根溯源的脚步,通过后世之人的求知探索,相信版本考证疑团的答案终将浮出水面。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 明史·方伎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7653.
[2] 薛清录.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1: 201-204.
[3] 李载荣. 《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6-2004118919.htm
[4] 晁会元. 《本草纲目》珍贵祖本的发现与研究[N]. 光明日报, 2013-04-25.
[5] 邢泽田. 金陵版再印制锦堂《本草纲目》的印行时间[J]. 中医研究, 2015, 28 (12): 73–73.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12.034
[6] 郑金生. 《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制锦堂本初考[J]. 中华医史杂志, 2014, 44 (2): 106–110.
[7] 尚志钧. 《本草纲目》版本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8, 7 (4): 45–49.
[8] 邢泽田, 邢文清. 吴氏太和堂版《本草纲目》印刷情况[A]. 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113-115.
[9] 马继兴. 《本草纲目》版刻简录[J]. 中医杂志, 1984, 8 (36): 57–60.
[10] 郝长燚. 不断被记忆的李时珍——李时珍形象演变社会文化变迁[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1: 5.
Introduction of edit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E Guang-yi, ZHANG Shi-han, LI Liang-s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Verifying and systemizing the edit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dissemination 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tarting with the Jin-Ling edition,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leftover problems systematically of all these main editions. The Jin-Ling edition was the first edition of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596. There were about 60 kinds of edit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bundant and widespread content of this famous book amaze the whole world. The discussion of editions on this book provides fundamental evidence for later researchers. This work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cient books and the progress of TCM.
Key word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tudy of edition     Chinese medical book     LI Shi-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