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相萍萍, 刘克冕, 刘超
- XIANG Ping-ping, LIU Ke-mian, LIU Chao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7): 497-50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7): 497-50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7.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1-23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发生下肢溃疡的概率约为2%~6%,而25%的患者存在下肢截止的可能[1]。在美国,除糖尿病本身,每年用于DF的治疗花费高达90~130亿美元[2]。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以及昂贵的花费,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严重负担。目前,西医对DF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而中医药对DF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故本文将着眼于DF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相关疗法,对DF的中医认识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中医并无DF的病名,但关于本病的记载已久,王焘《外台秘要》云:“消渴病……多发痈疽。”根据DF下肢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等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血痹”、“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认为,DF的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跌扑损伤。基本病机责之气阴两虚、气血瘀滞、脉络瘀阻、湿热毒盛、脾肾阳虚等。
其基本病位在血、脉、筋,病理性质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气虚、阴虚、阳虚。气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伤津灼液,营血暗耗,血运迟滞,而成瘀血,瘀阻血脉,筋络不通,发于足部,而为DF。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损伤脾胃,聚湿生痰,湿热交结,抑或饮食、劳逸伤脾,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见气虚血瘀。情志内伤,气滞血瘀,瘀停脉络,则见脉络瘀阻。情志不畅,肝郁化火,伤阴灼液,气随液耗,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脾虚及肾,见脾肾阳虚。阙华发等[3]认为,DF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虚”、“瘀”,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本,气血瘀滞、脉络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标。李秋萍等[4]则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正虚、血瘀、毒聚。正虚为气血阴阳虚损;血瘀包括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阻滞脉络;毒聚指湿热、热毒、外伤染毒和邪毒内生。黄祥武等[5]认为,本病病因多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阴虚、血虚不能濡养四肢。阳虚无以化气利湿,外感湿、寒等邪侵犯,聚湿生痰,寒凝经脉,气滞血瘀,痰瘀阻络,发为本病。
2 中医内治法 2.1 辨证论治 2.1.1 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药对DF的内科治疗,重在全身辨证,但各家对DF的证型分类差异较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将本病分为5个证型:1) 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治当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选方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 湿热毒盛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为法。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3) 气血亏虚、湿毒内蕴证,治疗予益气养血,清化湿毒。方选当归补血汤合二妙散。4) 肝肾阴虚、痰瘀互阻证:治以调补肝肾、化痰通络。方予六味地黄丸加减。5) 脾肾阳虚、经脉不通证,治当温补脾肾, 活血通脉。选方金匮肾气丸加减[6]。中华中医药学会[7]外科分会对足部溃疡患者,将其辨证分为4型:1) 湿热毒盛证,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选四妙勇安汤或奚氏清消方。2) 血脉瘀阻证,治当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选方桃红四物汤。3) 热毒伤阴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方选顾步汤加减。4) 气血两虚证,当益气补血,活血通络,予人参养荣汤加减。李亚廷[8]同样将本病分为4型:1) 寒湿阻滞型,治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药用川乌、赤芍、独活、桂枝、当归、桑寄生、红花、川牛膝、川芎等。2) 瘀血内停型,治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黄芪、白术、丹参、地龙等。3) 湿热炽盛型:治宜清热利湿,化郁解毒,药用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连翘、赤白芍、当归、土茯苓、黄连、牡丹皮等。4) 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化瘀生津,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生地、牡丹皮、生甘草等。
2.1.2 辨证分期治疗袁向明[9]将本病分为三期:早期(去腐阶段):辨证属湿热壅盛,阻滞脉络,血败肉腐,治拟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予以内服黄连解毒汤合二妙散加减。中期(生肌阶段):此期湿热渐除,阴虚邪瘀,治当清热养阴、活血化瘀,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味。后期(长皮阶段):属邪去正伤,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活血生肌。方选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通过内服外敷共用,取得较好的疗效。阙发华[3]等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辨证属湿热毒盛,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选方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好转缓解期:证属湿滞络瘀证,治予清热利湿,和营托毒,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减。恢复期:属气虚血瘀证,治拟益气活血,托里生肌,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同时联用外治法,收效明确。
2.2 专方验方众多中医医家对DF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运用自拟经验方与专方治疗DF取得良好效果。郭静[10]等探索通塞脉片对2型糖尿病伴DF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通塞脉片能够促进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增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提示通塞脉片可以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流变、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促进2型糖尿病伴DF大鼠创面溃疡的愈合。Chun等[11]对16名DF足部溃疡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组予以中药汤剂NF3(药物组成为黄芪、生地),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溃疡面积减少了47.8%,溃疡愈合率达52.6%,而对照组减少分别为14.1%、48%。治疗组溃疡面积日减少率为3.55%,高于对照组的1.52%。10 g尼龙丝试验显示,治疗组的感觉神经病变测试阴性的患者数从27%降低到7%,而对照组从37%降至35%。此外,治疗组显著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而TNF-α水平降低可增高CTGF基因水平,促进伤口愈合。基因芯片表达结果显示,治疗组高表达相关基因,如CTGF基因恢复成纤维生长、DKK2、TFF2基因促进血管形成、SST、VSIG4基因对抗炎症反应。最终增强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促进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合成、伤口闭合以及感觉恢复。提示黄芪、生地药物组合治疗DF足部溃疡,疗效明确。
2.3 单味药物黄芪具有益气托毒生肌之功,可促进坏死细胞重新生长,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多糖、黄酮、苷等。张正军等[12]发现,慢性DF溃疡渗出液中的白介素-1β(IL-1β)较急性创面显著增高,且较高浓度的IL-1β能够增加足部溃疡渗出液中的成纤维细胞金属基质蛋白-2(MMP-2)、MMP-9的活性及其蛋白表达,而黄芪多糖能够降低高浓度的IL-1β所致的MMP-2、MMP-9的活性及其蛋白表达,也可单独降低活性与蛋白表达,故进一步减少胞外基质成分及基底膜蛋白的分解,促进溃疡的愈合。
川芎嗪是川芎的重要有效成分,川芎嗪能够抑制自由基产生,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张明云[13]等纳入300例DF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前列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踝肱比值达标率、患者感觉阈值下降率均较对照组增高,提示中药川芎嗪辅助治疗可改善微循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能够促进慢性溃疡的愈合。Lau等[14]对DF大鼠模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予水)和治疗组(予生地提取液),结果发现应用生地8 d、18 d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伤口面积逐渐减少,且上皮与瘢痕生成情况更佳,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毛细血管形成增多,炎症反应也得到缓解。提示生地黄可促进DF大鼠足部溃疡的愈合,其机制主要与生地能够促进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控制炎症状态相关。
3 中医外治外治疗法是DF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显著的疗效使其在DF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日益受到关注。常见的外治法包括敷贴法、清创法、熏洗法、针灸等。
3.1 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可分为箍围法、膏剂外敷、散剂外敷、湿敷法等,各种方法均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及适应症,临床仍应辨证结合应用。
箍围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有研究采用清热解毒药物(大黄、黄柏)研粉消毒备用,应用时以外用生理盐水调至糊状,均匀的箍在创面周围,此即箍围法,以该法治疗感染性DF,总有效率达84%,既有清热解毒之功又不伤及正气,且该法富于中医药特色,操作难度适中,疗效好,价格低廉,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15]。
膏剂外敷法,是指在基础治疗之上,将活血化瘀、解毒消肿、敛疮生肌等药膏涂敷于患处,在患处形成较固定的薄膜,或以无菌纱布包扎,根据分泌物多少进行换药。本法适用于DF病程较长,已有开放性病灶者。李树法等[16]将糖足愈膏(苍术、血竭、川芎、三七、当归、紫草、黄连、黄柏、大黄、冰片、煅石膏),涂于无菌纱布上,覆盖于溃疡面上加盖纱布后包扎,治疗DF患者,结果显示糖足愈膏会增加慢性DF溃疡的愈合速度。
散剂外敷法是指将各种不同的药研成粉末,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是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散剂可保护、吸收、减少摩擦,避免温热液体对足部的刺激,减少感染。丹黄散是由丹参、大黄、沉香、没药、当归组成,功可活血化瘀、解毒生肌,王安宇等[17]在基因组层面对丹黄散进行研究发现,丹黄散作用于DF后,炎症得以控制,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下调,加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利于溃疡愈合。
湿敷法即将纱条置于中药煎剂中浸泡,后敷于足部创面,用无菌纱布包扎,使药物直达病所。肖洋[18]等采用蒲花汤(蒲公英、金银花、黄连、苦参、川芎、百部、桑叶)治疗DF湿性坏疽。在局部患处发挥清热解毒、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既避免了细菌耐药及二重感染,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3.2 清创术蚕食清创术,是指分次逐步将坏死组织清除的方法,而非一次把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可防止清除坏死组织时,清除太过,创面扩大,引起感染。刘伟[19]纳入82例DF患者,予蚕食清创法联合金黄散外用,通过蚕食清创法逐步去除坏死组织及周围胼胝,形成新生软组织和未感染的骨组织,保护韧带与肌腱,结果总有效率达91.5%,提示该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奚氏祛腐清筋术,是根据坏疽程度的不同,清除坏死组织,从而达到祛腐清创生肌的目的。赵诚等[20]在奚九一教授筋疽理论指导下,采用祛腐清创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变性坏死肌腱,平剪切除周围腐肌腱,剪刀垂直向上剪去头部近健侧肌腱,剪刀垂直向下剪去尾部近健侧肌腱,再切除腐坏组织。治疗DF中度筋疽137例,结果治愈率25.55%,显效率57.66%,改善率13.14%,保肢成功率96.35%,提示及时清创、祛除坏死变性的肌腱组织,具有较好的疗效。
3.3 熏洗法熏洗疗法,是指将药物水煎成汤,用温热药汤熏蒸、淋洗皮肤或患处。能够松弛肌肉、疏松腠理、活血通络,适用于脓水多而臭秽重、引流通畅,或创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者。王秀阁等[21]纳入120例DF患者,对照组予以温水熏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用通痹汤(黄芪、桂枝、当归、鸡血藤、乳香、没药、全蝎、丹参)外用熏洗治疗DF,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2.19%,表明熏洗疗法疗效明确。
溻渍疗法,溻指将富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于患处,渍即将患处浸泡在药液内。具体而言,即用药物煎汤在患部进行湿敷、淋洗、浸泡,尽量延长敷药时间,以保证药物能够与溃疡处进行充分接触,以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脓液量较多,以及创面周围红肿的创面的湿敷治疗。林霞等[22]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进行溻渍疗法治疗DF局部溃疡,结果提示本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皮肤新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足浴疗法,是指将药配好后煎制成水剂,加热,将双足及下肢浸没于药液中,浸泡。适于无开放性病灶,以免感染创口,使病情恶化。张士芬等[23]对100例DF患者,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安慰剂治疗,治疗组选择糖足消(黄芪、桃仁、红花、天麻、艾叶、桂枝、知母、黄柏、防风、蛇床子)足浴治疗早期DF患者,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可见糖足消足浴治疗早期DF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 针灸疗法针法、灸法是中医的重要特色,近年来在DF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DF忌外伤,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方法有艾灸、温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
艾灸疗法是用艾在人体特定部位上温、烧、灼,借火的温热之力,透过经络传导作用于人体,发挥温经活血的作用,治疗DF具有较好的效果。陈万红等[24]将54例D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和局部换药治疗,观察组在此之上加用艾灸按摩联合局部换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同时观察组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艾灸按摩疗法联合局部换药治疗DF明显优于单纯局部换药。
温针灸疗法是将针刺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行捻转手法,当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后停止行针,在针柄上插入2 cm长度的艾条,借助针与灸对腧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传导调节机体脏腑功能,可达温通经络、消瘀散寒之功。李兵[25]纳入108例D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针灸辅助治疗DF,取穴关元、阴陵泉、阳陵泉、太溪、悬钟、气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3.33%,高于对照组62.96%。治疗中,具有创面修复作用的IGF-1含量升高,阻碍创面愈合的MMP-9含量降低,提示温针灸对血清IGF-1、MMP-9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改善DF的机制之一。
穴位注射是将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药物对机体局部的作用、经穴开阖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钟志情等[26]采用丹红注射液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0级DF患者,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症状缓解,防止足部溃疡发生,安全、有效。
4 其他疗法除了上述诸多治疗方法外,食疗、运动以及心理调摄等方法对DF也有一定的价值。1) 辨证食疗,需注意低糖、高蛋白、高纤维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膏粱厚味。对于寒凝经脉,患肢色白畏冷者,可予燕麦、小米等温经散寒;血脉瘀阻证,患肢酸胀疼痛、皮色黯红,下垂加剧者,予以粳米、高粱等活血化瘀;热毒炽盛证,患肢局部皮肤紫黯色黑,溃破腐烂,或伴发热者,予银耳、绿豆等清热解毒;而气血不足证,症见面萎乏力,创面久溃不愈者,可选南瓜、萝卜等补气养血。2) 合理运动,需结合DF的情况,具体选择适合自身运动的方式进行锻炼,可考虑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柔和运动,减轻足部压迫,注意保护足部,避免损伤。3) 心理调摄。因致残率、截肢率较高,DF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等思想负担,中医认为心静神自安,神不安气血难和。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病情改善。Vedhara等[27]研究证实,患者的心理状态,战胜疾病的信念,能够增强患者对后期治疗干预的信心,提高生存率。故需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包括如开导法、转移注意法、静志安神法、怡悦开怀法、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缓解其压力[6]。
5 结语中医通过辨证分期、分型等内治法,结合敷贴法、清创法、熏洗法、针灸等外治法,以及限制饮食、合理运动、心理调摄等综合疗法治疗DF,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Meta分析研究显示传统中药作为治疗DF足部溃疡的补充疗法,安全、有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8]。
然而,临床中仍需明确:1) 中医证候分型不规范,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是困扰中医人士的一大重要问题,也是阻碍中医中药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之路的一大障碍。2) 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案欠科学,设计方案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多数临床研究方案为小样本,缺乏说服力。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既往疗效判断指标已不适应现代需求,新的疗效判断标准尚未推出,亟待制定完善的疗效判断标准,以满足临床研究需求。4) 经验方层出不穷,但缺少开发与挖掘,难以形成新的制剂,推广应用。种种问题有待解决与完善。因而,临证中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与方法发挥并加强中医药治疗DF的优势。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筛选疗效确切的方药,开发挖掘治疗DF的新制剂,推动新药的研发。此外,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方案设计,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试验研究,提高研究水平。期待今后可制定统一的DF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推广中医药,发挥中医药巨大优势提供重要支持。
[1] | Boulton A. The diabetic foot: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the status of care[J]. Diabetes Voice, 2005, 50 (57): 2005. |
[2] | Rice JB, Desai U, Cummings AK, et al. Burden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for medicare and private insurers[J]. Diabetes Care, 2014, 37 (3): 651–658. DOI:10.2337/dc13-2176 |
[3] | 阙华发, 唐汉筠, 向寰宇, 等. 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 (10): 30–32. DOI:10.3969/j.issn.1007-1334.2003.10.016 |
[4] | 李秋萍.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1): 19–27. |
[5] | 黄江荣, 黄蔚. 黄祥武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12, 44 (2): 139–140. |
[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标准[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 (7): 618–625. |
[7] |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 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21 (5): 540–543. |
[8] | 李亚廷.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病57例体会[J]. 医学信息, 2011, 9 : 4535–453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1.07.464 |
[9] | 袁向明. 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32例疗效分析[J]. 中医药通报, 2009, 8 (6): 44–46. |
[10] | 郭静, 孟庆海, 殷秋忆, 等. 通塞脉片治疗2型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 (3): 239–243. |
[11] | Ko CH, Yi S, Ozaki R, et al. Healing effect of a two-herb recipe (NF3) on foot ulce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J Diabetes, 2014, 6 (4): 323–334. DOI:10.1111/jdb.2014.6.issue-4 |
[12] | 张军, 肖正华, 陈定宇, 等.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足溃疡渗出液成纤维细胞MMP-2、MMP-9表达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4): 202–203. |
[13] | 张明云, 孟红梅, 李红华, 等. 川芎嗪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 (16): 1771–177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3.16.028 |
[14] | Lau TW, Lam FF, Lau KM, et al. 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in an animal model of diabetic foot ulcer[J]. J Ethnopharmacol, 2009, 123 (1): 155–162. DOI:10.1016/j.jep.2009.02.010 |
[15] | 于秀辰, 黄允瑜, 张坤朋, 等. 清热解毒箍围法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8, 36 (5): 57. |
[16] | 李树法, 赵建勇, 刘建平, 等. 糖足愈疡膏对慢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6): 775–778. |
[17] | 王安宇, 徐寒松, 赵胜, 等. 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丹黄散对糖尿病足创面修复的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28): 5233–5236.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28.026 |
[18] | 肖洋, 胡海兵, 胡筱娟. 蒲花汤湿敷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30例[J]. 陕西中医, 2013, 34 (9): 67. |
[19] | 刘伟. 蚕食清创法联合金黄散外用治疗糖尿病足82例[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6): 148. DOI:10.3969/j.issn.1673-7555.2011.36.111 |
[20] | 赵诚, 曹烨民. 祛腐清筋术治疗糖尿病足筋疽137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2, 21 (2): 28–29. |
[21] | 王秀阁, 王国强, 赵芸芸. 通痹汤外用熏洗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2): 301–302. |
[22] | 林霞, 刘锋. 中药溻渍法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2 (30): 71–73. DOI:10.3969/j.issn.1006-0979.2014.30.079 |
[23] | 张士芬, 丁呈婕, 朱燕芬. 糖足消足浴治疗早期糖尿病足47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0): 225–227. DOI:10.3969/j.issn.1005-9903.2011.10.068 |
[24] | 陈万红, 黄碧燕, 吴必嘉, 等. 艾灸按摩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 2010, 31 (7): 914–915. |
[25] | 李兵. 温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IGF-1和MMP-9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164–165. |
[26] | 钟志情, 程康林, 厉群, 等.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12): 1926–1928. DOI:10.3969/j.issn.1674-4659.2011.12.1926 |
[27] | Vedhara K, Dawe K, Miles JN, et al. Illness beliefs predict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J]. PLoS One, 2016, 11 (4): e0153315. DOI:10.1371/journal.pone.0153315 |
[28] | Chen M, Zheng H, Yin LP, et al. I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ffective and safe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managing diabetic foot ul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0, 16 (8): 889–898. DOI:10.1089/acm.2009.0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