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子宇, 庄礼兴
- YANG Zi-yu, ZHUANG Li-xing
- “调神针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运用初探
- Preliminary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pirit-regulating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8): 546-547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8): 546-54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8.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2-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广州 51040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特征[1],其患病率高,且治疗难度大。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精神情志因素与IBS的关系已日趋得到重视。《灵枢·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临床发现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IBS可获良效,因此探讨“调神针法”在治疗IBS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调神针法”概述所谓“调神针法”,即以针刺治神,适用于所有与精神、心理异常相关的疾病。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IBS,强调心神、元神对机体的统摄作用,故以通调“二神”、统摄固本为第一要务,故针刺选穴以心经之神门、脾经之三阴交、督脉之神庭、印堂及“靳三针”穴组之四神针为主,旨在调心神、通督脉、养元神,并伍以局部取穴——“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意在疏理肠腑、条畅气机,以及整体取穴——“四关穴”(合谷、太冲),意在调和气血、疏肝解郁。但临床上所见IBS病情复杂,轻重不一,故运用“调神针法”尤须注意辨证论治,随症加减配穴,如病情较重、神志衰弱者,可加素髎、人中以通督醒神开窍,加内关以安神定志;兼有夜寐不安者,可配申脉、照海以调阳和阴助眠。
2 “调神针法”的处方选穴现将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IBS均取得显著疗效的处方选穴思维简要阐述如下,以供探讨。
神门:《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心主神志”,认为心是统管五脏六腑的君主,亦是藏神的处所,故临床常取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以宁心安神,盖心神调,则脏腑安。而且神门为心经原穴,即心气出入留止的门户,所谓“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故刺之可调节心经气血,使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心神得调。
三阴交:即足三阴经交汇处,能疏理肝、脾、肾三经经气,具有健脾、疏肝、补肾之功,且其隶属足太阴脾经,病候原文所述“腹胀”、“溏”、“泄”等恰与腹泻型IBS症状相似,而IBS发病又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盖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司二便也,故三阴交可谓治疗IBS的一大要穴。
神庭、印堂:盖“庭”者,即庭堂,聚集之地也,神庭穴位处天庭之上,为神之居处,可以说是督脉气血的会聚之所;而印堂穴上接天庭,下连山根,道家养生者将印堂穴称为“上丹田”,为人体精、气、神交汇贯通的重要场所,且二穴同属督脉,故取之可充分发挥通调督脉、安神醒脑的作用。
四神针:由于督脉“入属于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均与脑有直接的联属关系,而《本草纲目》又载有“脑为元神之府”一论,因此,督脉与膀胱经是治疗神志相关疾病的重要经络。“四神针”是“靳三针”重要穴组之一,具体定位为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同身寸,下同),而百会位于巅顶部,为“诸阳之会”,其前后1.5寸即前顶、后顶穴,同属督脉,均为督脉脑气所发之所,其左右两穴,按“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与络却穴之间,略靠近络却穴处。故通过针刺其前后左右诸穴能调节脑府经气,振奋精神,使脑络畅通,脑髓充盈,则元神得养。
肠三针:IBS病位在肠腑,其病理基础为小肠之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及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失调,故伍以“靳三针”穴组之肠三针,直接作用于肠腑,其中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且大肠、小肠属阳腑,取此腹部二穴,既为近部取穴,又不失“阳病治阴”之旨,而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所谓“合治内腑”,取之可通调大肠腑气。三穴合用,共奏调理肠腑功能、疏畅肠腑气机之功。
“四关穴”:即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原穴乃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而原气则源于肾间动气,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人体气化之原动力,故二穴配伍不仅可调整人身之气化,且一阳一阴,一上一下,相互为用,具有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的功效,所以兼夹肝郁、气滞、血瘀等证的情志紊乱性疾病均可用之。
随症加减配穴:素髎、人中,同属督脉,具有较强的泻邪作用,能够醒神开窍,适用于病情较重、神志衰弱者,但需注意刺激强度,以患者双目流泪为度效果最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和八脉交会穴,既可通过络脉与三焦经贯通,又能借助阴维脉与胸腹部的六经相互维系,因此内关对三焦气机及心、胸、胃等疾患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条达气机、安神定志的功效。申脉、照海,分别与阳跷脉、阴跷脉相通,且二脉合于目,司眼睑开合,若阳气满而阳跷胜,则目张而不寐,反之,阴气盛而阴跷满,则目闭而欲寐,所以刺此二穴可调节跷脉的阴阳盛衰,改善睡眠的质量,故常用于兼有失眠的患者。
3 讨论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平滑肌功能紊乱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心理、饮食、炎症等是本病发生的常见诱因,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异常及精神心理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2],恐慌、焦虑、抑郁及神经质等精神状态能够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小肠与结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诱发IBS。虽然现代医学对于精神因素导致IBS的病理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研究者多基于脑-肠轴的双向反馈信息传导路径,即脑肠互动,来探讨精神状态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等的深层联系,并认为外在的精神刺激可通过情感的皮质下整合中枢影响对应部位的消化系统调节中枢,而胃肠的异常活动又可同样反作用于高级中枢的疼痛、情感及行为区域[3]。此外,脑肠肽作为调节胃肠蠕动、感觉、消化等生理功能及活动的重要物质,与IBS发生和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其中5-羟色胺(5-HT)、神经肽Y、P物质等还与精神刺激有关,它们的含量改变或分泌异常不仅可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还能诱发IBS患者出现情志障碍[4]。因此,在IBS的发病与进展中,精神心理异常作为关键诱因而贯穿始终。临床上,庄礼兴教授常在治疗IBS时重点运用“调神针法”,旨在解决IBS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从脏腑-精神-气机三方面入手,以通调“二神”、统摄固本为基本治则,并在调畅精神情志的同时,通达脏腑气机,从而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 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 实用内科学[M]. 第1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940. |
[2] | 左秀丽, 李延青, 郭敏, 等. 5-羟色胺与冷刺激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关系的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8): 516–519. |
[3] | 韩明华, 陈吉, 白晓茹, 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新进展[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 4 (10): 581–582. |
[4] | 沈骏, 诸琦. 脑肠肽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4, 24 (3): 169–171. |
2.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