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7, Vol. 34 Issue (8): 574-576

文章信息

付焕杰, 汤毅
FU Huan-jie, TANG Yi
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研究的概况
Over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天津中医药, 2017, 34(8): 574-576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8): 574-576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8.2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2-16
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研究的概况
付焕杰1, 汤毅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有关治未病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了起来,主要集中在体质辨识、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精气神辨证、基因检测以及四诊客观仪器评测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治未病    辨识方法    研究概况    

治未病理念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金匮要略》中也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有“未病先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欲病防作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的证候,传统的“辨证”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出现一些新的辨识方法,促进了中医治未病的发展。

1 治未病相关理论 1.1 体质与治未病

王琦[1]在《中医体质学》中对“体质”的定义是: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体质的不同,可以表现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上的某些差异,乃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学说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关于中医体质的类型,则有多种主张。王琦等将体质分为9种,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

金延强等[2]认为体质与疾病的预防,与疾病的发生、性质及预后,并与疾病的治疗法则密切相关。通过体质辨识可以早期明确患者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梁等[3]认为可以通过体质辨识的调查,分析出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既可从整体上确立体质调养计划,又可应用于个体化的养生及健康管理上,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可以将体质与患者身体内部出现的病理性改变联系起来。当前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阴虚、气虚体质相关[4];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阳虚、气郁体质相关[5];脂类代谢异常与痰湿、阳虚体质相关[6]

1.2 证素辨证

朱文锋[7]指出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别疾病的性质和所处的部位,根据病位和病性,从而概括为证名的过程。“证素”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为证素[8]

朱文锋[7]最早正式提出证素辨证,并提出三阶双网结构,是将辨证的过程具体化,找出其一般思路、原理及规律。在证候、证素、证名三者之间,形成以辨识证候为基础,辨别证素为关键,辨定证名为目的的“证候-证素-证名三阶双网”结构。并逐步总结出与某个疾病相关的证素,建立了“证素辨证数据库”。如胃痛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病性证素为阳虚、气滞、食积[9];脑梗死的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心神,病性证素为痰、动风、湿、血瘀、阴虚[10]

通过对患者的证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发展状况及治疗水平,并可以明确某一药物对人体的损伤趋势[11]。证素辨证不仅可以对患者及疾病进行分析,而且可以对类方进行分析[12-13]

1.3 微观辨证

最早由沈自尹[14]于1986年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是在辨证过程中,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从微观上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白宇[15]认为微观辨证利用相关临床检查化验指标,为中医论治无症状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方向。陈志强[16]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微观辨证相关指标的改变,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发展倾向,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对中医学的认可度。

通过超声内镜对结肠克罗恩病的结肠黏膜下层的增厚程度与脾虚湿热证及气滞血瘀证内镜下呈正相关[17];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下食管及胃黏膜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其分为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脾胃虚弱证3型[18];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与IgA肾病中风湿证候呈正相关[19]

1.4 精气神辨证

精气神是人们对生命本原及发展变化的一种认识,精为物质基础,是生命之原;气为生命活动的推动力和调控力;神为生命的主宰。通过对患者精气神的评价,从而反映出患者目前的身体状态,这对分析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有重要的意义,对特定人群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有指导性作用[20-22]。李向宇[23]认为在对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应用中,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相比,精气神评价法标准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

2 治未病相关技术 2.1 基因检测

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就是一种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人体携带的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对受测者是否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为受测者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以便有效地开展疾病预防[24]

现已探明慢性丙型肝炎中肝郁脾虚证与IL-28B基因上rs12980275 AA基因型和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l2979860 CC基因型相关[25];冠心病中血瘀证与ACE基因DD、I/D型相关[26];IgA肾病中脾肾气虚证与MBL基因+230位点基因型GA型相关[27];中风病中风痰瘀阻证与TLR5 rs5744174的基因型频率相关[28]

从基因表达水平上,观测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从而明确中医中药的作用机制。其中中药竹黄颗粒剂通过调节miRNA-155、IL-17的表达治疗银屑病[29];百令胶囊通过上调K-mRNA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21表达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30];天麻素通过降低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治疗偏头痛[31];复方参鹿颗粒调控P21基因及P53基因表达增加,并使CDK4、CDK6表达量升高,CDK2蛋白表达量降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2]

2.2 四诊客观仪器评测

中医治疗慢性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并不健全,症状的改变只能依靠患者的自身感觉及医生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概括,缺乏客观性,因此,四诊信息的客观化对于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3]

2.3 脉诊仪

传统中医诊脉是医生对脉的主观判定,每个人对脉的感觉千差万别。为了促使脉诊结果更客观、更精确、更符合中医脉诊理论、应用范围更广泛,脉诊检测分析仪也就应运而生[34]。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分析恶性肿瘤的脉图特征为以涩脉及其变异脉和双峰M波最为典型[35];应用YM-Ⅲ型脉诊仪分析高血压的脉图特征结果以弦脉为主,而弦脉脉图参数t、t4、h3、h4、h5和P角等与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6]

2.4 舌诊仪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舌诊的发展,舌诊仪的出现,可作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中医舌诊与脉诊同样是由医者主观判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而舌诊仪却具有标准、客观、定量等优势[37]。丁然等[38]认为舌象仪所采集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的变化能为临床诊疗慢性乙肝提供可参考的诊断依据。

3 展望

中医“治未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作为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识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质辨识、微观辨证等方面,同时,基因检测也在逐渐兴起,其中体质学说更接近中医传统,微观检测,特别是基因检测及四诊客观仪器评测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医的诊断学引向纵深。相信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研究将是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2] 金延强, 张伟. 从体制学说论中医"治未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干预的作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5): 57–59.
[3] 梁(由页), 孙婓. 北京门头沟区975例中医体质辨识的调查分析[J]. 环球中医药, 2016, 9 (4): 443–445.
[4] 林平, 林煜, 黄铭涵,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 29 (1): 71–75.
[5] 刘静君, 王东梅, 蔡平平, 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质类型及其与BMI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17, 37 (2): 106–109.
[6] 郝文立, 王帅, 周振理, 等. 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体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21 (4): 356–359.
[7] 朱文锋. 建立辨证统一体系之我见[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4, 7 (4): 2–5.
[8] 李建超, 彭俊, 彭清华, 等.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8 (2): 3–8.
[9] 许艳巧, 黄碧群, 周娴, 等. 130例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的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44 (2): 5–8.
[10] 季梦漂, 周德生, 李中, 等. 脑梗死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 60 (1): 9–11.
[11] 廖凌虹, 李灿东, 魏丞, 等. 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证素的分布、变化特点及其与GSTP1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2): 704–708.
[12] 邓志远, 王镘佳.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三泻心汤的异同[J]. 山东中医杂志, 2016, 35 (11): 942–944, 950.
[13] 邓志远, 王镘佳.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李东垣升阳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1 (1): 34–36.
[14] 沈自尹.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 中医杂志, 1986, 27 (2): 55–57.
[15] 白宇. 浅谈"微观辨证"对无症状性疾病中医辨证的启示[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59 (12): 2524–2526.
[16] 陈志强. 创新辨证论治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1): 104–106.
[17] 黄傲霜, 史琲, 郭圆, 等. 超声内镜在结肠克罗恩病微观辨证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 (5): 367–369, 373.
[18] 张新, 路伟伟, 曹志群, 等.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微观辨证及用药规律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 2016, 36 (6): 507–508, 512.
[19] 余瑾, 李亚妤, 王军, 等. 尿MCP-1作为IgA肾病风湿证微观辨证指标初探[J]. 浙江中医杂志, 2016, 61 (5): 344–345.
[20] 周萱, 于春泉, 王泓午, 等. 试论中医精气神理论与健康辨识的关系[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 (1): 8–11.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3.01.02
[21] 徐芳, 郑贞, 周萱, 等. 中医学精气神辨识的现代文献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3, 30 (11): 688–692.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13.11.15
[22] 周萱, 曹姗, 赵紫薇, 等. 健康状态下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的构建[J]. 吉林中医药, 2015, 37 (10): 992–995.
[23] 李向宇. 精气神评价法在晚期非小细胞癌的应用[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24] 孙贺营.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检测[J]. 光明中医, 2009, 24 (6): 1137–1138.
[25] 赵友云, 董瑞银, 李波, 等.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 27 (1): 4–7.
[26] 宋曙霞, 李建军, 刘颖, 等. 冠心病血瘀证血管病变数与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1 (1): 90–92.
[27] 龙春莉, 史伟, 谢永祥.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230位点多态性与IgA肾病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59 (12): 2491–2494.
[28] 王伟, 黄静妍, 谭金晶, 等. Toll样受体5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显著关联的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59 (12): 2495–2497.
[29] 王丹, 杨志波, 谌莉媚. 寻常型银屑病miR-155与Th17型细胞因子相关及竹黄颗粒对其的干预作用[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29 (6): 17–22.
[30] 陈少秀, 张秋芳, 何华琼. 百令胶囊影响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Klotho基因和肾功能的机制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 (1): 109–112.
[31] 杨小艳, 石国霰, 曾利, 等. 天麻素对偏头痛患者外周血CGRP、NO和ET-1表达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59 (1): 23–25.
[32] 胡晓莹, 邱仲川, 黄中迪, 等. 复方参鹿颗粒对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周期蛋白的调控[J]. 北京中医药, 2016, 65 (11): 1022–1025.
[33] 王祉, 董梦青, 王忆勤, 等. 基于舌、面、脉诊图像参数的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3): 693–695.
[34] 蒋颖, 刘聪颖, 张亚丹, 等. 脉诊检测分析仪的研究进展与新思路[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1): 218–221.
[35] 徐刚, 魏红, 李凤珠, 等. 90例肿瘤患者中医脉诊信息特征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58 (3): 259–264.
[36] 李甜, 刘雪梅, 刘媛, 等. 高血压弦脉脉图与血流变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3 (4): 230–233.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4.04
[37] 李丹溪, 关静, 李峰. 舌诊仪的发展及其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 (2): 456–460.
[38] 丁然, 陆小左.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5, 28 (1): 56–59.
Over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 Huan-jie1, TANG Yi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gradually increase. These methods focus o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titu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elements differentiation, essence energy and spiri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ene detection,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nstrument evalu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research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