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签兴, 李晓洁
- LIU Qian-xing, LI Xiao-jie
- 李士懋教授治疗慢性咳嗽验案1例
- Professor LI Shi-mao's treatment of 1 case of chronic cough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9): 581-58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9): 581-58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9.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5-30
2.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103
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发病时间≥8周、胸部影像学检查没有明显异常者[1],其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虽然以肺系病变为主,但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到肺,引起肺气宣降不利,肺气上逆而作咳[2]。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疗效稳固,现介绍其验案1例。
1 病历介绍患者女性,45岁,2012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咳嗽1年余。病史:患者1 a前感冒后未予治疗,后感冒症状消退,遗留咳嗽症状,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迭服中西药物枉效,症状反复。现患者咽痒即咳,咳声尖锐,遇油烟、冷空气、异味加重,时有夜间阵咳,性急易怒,口唇紫暗、干裂,纳呆,寐欠安,大便溏,一日一行,小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寸数。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风邪袭肺、枢机不利。治法:疏风肃肺,和解少阳。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黄芩8 g,清半夏8 g,生甘草6 g,五味子6 g,桔梗9 g,枳壳8 g,栀子10 g,牡丹皮10 g,紫菀10 g,款冬花12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共7剂。
2012年9月24日2诊,服药7剂后,患者诉咳嗽未见明显减轻,饮食稍有增加,夜寐得安,仍性急易怒,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小便可,余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转薄白,脉弦细。处方:柴胡10 g,黄芩8 g,清半夏8 g,生甘草6 g,五味子6 g,桔梗9 g,.枳壳8 g,紫菀10 g,款冬花12 g,阿胶10 g(烊化),当归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共14剂。
2012年10月8日3诊,患者服药后诉咳嗽大减,原脊背“进风感”消失,性情舒缓,纳寐俱安。脉弦略细。处方:柴胡10 g,黄芩8 g,清半夏8 g,生甘草6 g,五味子6 g,桔梗9 g,枳壳8 g,紫菀10 g,款冬花12 g,阿胶10 g(烊化),当归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共7剂。
2012年10月15日4诊,患者已无任何不适,闻油烟、冷空气、异味亦无不安。柴胡10 g,黄芩8 g,清半夏8 g,生甘草6 g,五味子6 g,桔梗9 g,枳壳8 g,紫菀10 g,款冬花12 g,阿胶10 g(烊化),当归10 g。共7剂,嘱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见复发,告愈。
2 讨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究其成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种。早期咳嗽多由肺气不和、失于宣降、痰火内盛等所致,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又常累及他脏,故久咳之病多属本虚标实,错综复杂之证[3]。
该患者初诊时,咽痒即咳,咳声尖锐,遇油烟、冷空气、异味加重,且夜间尤甚,李士懋教授结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断其为风邪作祟,侵扰清窍,气机不利而咳;结合患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寸数,李士懋教授知其尚有少阳枢机不利之情。四诊合参,诊断其为风邪袭肺、枢机不利所致之咳。《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明言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咳嗽,其后加减法云:“或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故李士懋教授仿古法制之,用小柴胡汤加减以和利气机,增桔梗、枳壳宣肃胸中气机,牡丹皮、栀子凉血清热,紫菀、款冬花止咳定嗽。
2诊时,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推求其因,盖初诊未考虑到患者咳嗽日久,久病入络,血分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之隐情,结合患者口唇紫暗、干裂,可知患者体内素有瘀血(《金匮要略》温经汤条明言“唇口干燥”是瘀血之征),且《素问·痹论》曾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指出“脉不通”是导致“上气而喘”的原因,《血证论》中说:“盖人身气道不可有瘀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瘀而为咳。”亦言瘀血致咳之理。是以,二诊时李士懋教授据寸脉数象已减,知其内热已清,遂减去牡丹皮、栀子;而其脉弦细依旧,加入阿胶、当归之属以养血润肺,盖考虑阿胶“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汤液本草》),当归《神农本草经》云其:“主咳逆上气。”此两者俱有养血、补血、润肺之功,与证暗合。
3诊时,患者症状大减,且原初诊患者未诉之脊背“进风感”亦消失,可证阿胶、当归养血润肺之功。是以,反思初诊所断之“风”,其自何来?通过三诊治疗结果,可以明确:此“风”自血虚而来,乃金燥生风。治此者,《医宗摘要·养血顺气》说:“养血则风自灭,顺气则痰自除,二语乃治风之纲领。”结合患者的咳嗽特点,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认为其与气道痉挛有关。《杂证会心录·挛证》认为:“拘挛属肝,肝主身之筋也。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且精血不亏,虽有邪干,亦绝无筋脉拘急之病……治此者,必先以气血为先,若有微邪,亦不必治邪,气血复而血脉行,邪自不能留。”由此,可以认为此气道痉挛之咳在治疗上,“补足精血”是十分重要的。进一步说,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亦是强调“养血灭风”之意,而非单纯“活血熄风”之意。
4诊时,守方再进,患者痊愈,随访亦无复发。可知患者血复则虚风不作,气血周流,枢机转利,咳嗽不生。
[1]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 (6): 407–413. |
[2] | 卢建新, 提桂香, 章波. 高荣林治疗咳嗽经验[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8): 82–83. |
[3] | 王永炎, 严世芸. 实用中医内科学[M]. 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169-174. |
2.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uige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ijing 1001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