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丽丽, 贺斌, 王园园, 贾英杰
- ZHANG Li-li, HE Bin, WANG Yuan-yuan, JIA Ying-jie
- 消岩汤调整黄芪剂量联合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Xiaoyan decoction adjusted dose of Astragalus combined with GP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9): 587-59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9): 587-59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9.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7-30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肺癌常见类型,以铂类为基础联合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为治疗中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之一,但常常因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的破坏等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消岩汤可以明显增强化疗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功能[1-3]。在此基础上结合贾英杰教授临床使用黄芪经验[4-5]进一步观察加大黄芪剂量组方的消岩汤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体力状态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90例中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17.5)岁;病情分期:Ⅲ期30例,Ⅳ期15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9~78岁,平均(59.6±14.3)岁;病情分期:Ⅲ期28例,Ⅳ期17例。治疗组腺癌18例,鳞癌23例,腺鳞癌4例,对照组腺癌15例,鳞癌25例,腺鳞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肺癌诊断》中的诊断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预计生存期>3月,卡氏(KPS)评分≥60分。3)各项检查指标均符合化疗适应症。4)中医辨证为气虚毒瘀证。5)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1)对药物耐受性差、依从性差的患者。2)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3)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4)因其他因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6]与《血瘀证诊断标准》 [7]。
气虚证候:神疲懒言,倦怠乏力,语声低微,舌体胖大,脉虚无力。
热毒证候:发热面赤,心烦口渴,咳吐脓血,疮疡疔痈,舌红苔黄,脉数洪大。
血瘀证候: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脉络瘀血(诸如口唇、齿龈、爪甲紫暗,皮下瘀斑,或腹部青筋外露),病理性肿块,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脉涩、无脉或沉弦、弦迟。
以上每一证候需至少兼具备1项。
1.5 化疗方案依据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晚期NSCLC一线化疗方案推荐,选择GP方案(卡铂275 mg/m2,d1+吉西他滨1 250 mg/m2,d1,8),21 d为1个周期。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对照组(消岩汤+GP方案化疗),治疗组(60 g黄芪组方的消岩汤+GP方案化疗),消岩汤组方(姜黄15 g,郁金10 g,蜂房15 g,夏枯草10 g,生牡蛎30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芪30 g,太子参15 g,每日1剂,水煎服,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2组均给予常规化疗基础支持治疗,包括止吐、保肝及保护胃黏膜治疗,于化疗前1周开始服用,1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1)骨髓抑制发生率、分级及恢复时间,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7 d、14 d、21 d采取外周静脉血常规,观察白细胞(WBC)变化情况。2)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21 d KPS评分。3)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NK。4)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3)、4)均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第21天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
2.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5]拟定,在治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全部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1/2;进展(PD):出现新病灶,或病灶增加>1/4;稳定(SD):病灶发展程度介于PR与PD之间。有效率以CR加PR来计算。
2.4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KP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20分且持续时间≥4周者为显著改善,增加10分者为改善,无增加者为稳定,减少>10分者为下降。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骨髓抑制情况比较化疗第7天,两组WBC均有下降,其中对照组WBC下降显著,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WB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14天,治疗组WBC水平有所回升,对照组WBC水平仍然下降,治疗组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21天,两组WBC水平均明显回升,治疗组回升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WBC(x109) | |||
治疗前 | 化疗第7天 | 化疗第14天 | 化疗第21天 | ||
治疗组 | 45 | 5.78±2.01 | 4.59±1.93 | 5.73±1.86 | 6.75±2.12 |
对照组 | 45 | 5.98±1.87 | 3.78±1.31* | 3.01±1.12*# | 5.43±1.79#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
结果显示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 > 0.05),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骨髓抑制分级及发生率(%) | 发生率(%) | |||
Ⅰ | Ⅱ | Ⅲ | Ⅳ | |||
治疗组 | 45 | 5(11.1) | (2.2) | 0(0.0) | 0 | 13.3 |
对照组 | 45 | 6(13.3) | 3(6.7) | 2(4.4) | 0 | 24.4 |
结果提示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例(%) | ||||||
组别 | 例数 | CR | PR | SD | PD | 有效率 |
治疗组 | 45 | 1 | 27 | 14 | 3 | 62.2 |
对照组 | 45 | 0 | 25 | 16 | 4 | 55.6 |
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D4+及NK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CD8+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水平均明显升高,CD8+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及CD4+/CD8+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 4。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CD3(%) | CD4+(%) | CD8+(%) | CD4+/CD8+ | NK(%) |
治疗组 | 45 | 治疗前 | 64.23±1.35 | 25.86±1.21 | 25.67±0.73 | 1.09±0.07 | 10.23±2.31 |
治疗后 | 72.19±1.42*# | 38.74±0.78*# | 22.95±0.76* | 1.42±0.06*# | 13.25±1.64* | ||
对照组 | 45 | 治疗前 | 63.57±2.14 | 27.08±2.34 | 26.21±1.20 | 1.12±0.09 | 10.16±1.89 |
治疗后 | 65.24±1.59 | 32.07±1.48* | 23.47±0.77* | 1.25±0.12 | 12.46±2.01* |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细胞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EPO、I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IL-6、EPO、INF-α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GM-CSF较对照组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5。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IL-6 | EPO | INF-a | GM-CSF |
治疗组 | 治疗前 | 45 | 7.41±2.43 | 1.63±0.82 | 23.26±1.62 | 0.42±0.14 |
治疗后 | 45 | 8.96±1.57*# | 2.15±0.71* | 26.28±1.30* | 0.48±0.17#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45 | 7.52±1.98 | 1.71±0.65 | 23.01±1.79 | 0.43±0.13 |
治疗后 | 45 | 7.86±2.01 | 2.06±0.79* | 26.22±0.38* | 0.39±0.16 |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例(%) | |||||
组别 | 例数 | 提高 | 稳定 | 降低 | 总有效 |
治疗组 | 45 | 23(51.1) | 17(37.8) | 5(11.1) | 40(88.9) |
对照组 | 45 | 16(35.6) | 10(22.2) | 19(42.2) | 26(57.6) |
骨髓抑制属中医学“虚劳”、“血虚”等范畴,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以外周血中WBC下降为主的全血细胞下降,进而引起免疫功能异常,抗感染能力下降等,并常伴有乏力、易疲倦、气短、汗出等症状。现代医家公认的恶性肿瘤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正气亏虚为主,标实以毒瘀胶结为主。而化疗为毒邪,治疗中损伤人体正气,气虚则气血津液无以化生、推动,久之形成气血不足,瘀毒更甚,基于此本科多年来应用消岩汤对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观察中仍有很多患者因骨髓抑制、免疫力下降、体力状况下降而导致化疗不能按时进行甚至中断,因此如何更好地改善化疗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黄芪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重用,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草逢原》言黄芪“能补五脏之虚”;《本草求真》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汤液本草》云其“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现代研究证明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8-1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清除自由基等。张凡凡等[11]通过筛选出的103篇相关文献,对其单味药、药物功效、中药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芪基本贯穿于治疗的始末。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黄芪应用频次最高,占78.9%。黄芪对于常见的肿瘤在放疗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发挥了补气升阳、祛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行滞、补气益阴、利水消肿、补气摄血等作用,临床有效率多超过90%[12-13]。基于此并结合本科对此类患者临证时常以黄芪为主药,在剂量上初用30 g为试探性用药,然后根据病情反馈,“渐加,以知为度”至60 g、90 g,多至120 g[14]。考虑调整消岩汤中黄芪用量,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不同剂量黄芪对化疗患者WBC、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患者体力状况的改善情况。方中黄芪、太子参滋阴益气,扶正抗癌为主药;夏枯草、生牡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姜黄、郁金行气散结、活血祛瘀;蜂房搜剔络脉中之瘀毒。全方祛邪而不伤正,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结果证明加大黄芪用量后,两组在治疗的近期疗效虽无明显差异(治疗组62.2%,对照组56.6%),但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突破了临床常规使用黄芪的局限性,突出了黄芪在改善化疗不良反应方面的疗效,结合本科贾英杰主任临床使用大剂量黄芪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为气虚血瘀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使用大剂量黄芪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保证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仅仅对比了黄芪30 g与60 g的剂量,因考虑到部分化疗后患者会伴有阴虚内热等症状,大剂量黄芪可能会导致化疗后患者出现燥热症状,故对于90 g,甚至120 g的剂量未进行观察,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观察完善。
[1] | 张蕴超, 李小江, 贾英杰, 等. 扶正解毒祛瘀方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45 (11): 64–66. |
[2] | 贾英杰, 李小江, 杨佩颖, 等. 消岩汤对减轻气虚毒瘀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毒副反应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9 (4): 183–185.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0.04.08 |
[3] | 程晓玉, 贾英杰, 李小江, 等. 扶正解毒祛瘀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 (9): 3–5. |
[4] | 陈浩, 朱春琳, 贾英杰. 贾英杰教授重用生黄芪治疗恶性肿瘤经验[J]. 陕西中医, 2015, 36 (6): 718–719. |
[5] | 贾英杰. 论重剂黄芪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 (4): 540–541. |
[6] |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老年病中医专业委员会.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 6 (10): 598. |
[7] |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血瘀证中医专业委员会. 血瘀证诊断标准[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 7 (3): 129. |
[8] | 蔡亚平, 赵蕊, 朱丹. 黄芪多糖的组成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 81–83. |
[9] | 张亚洲, 徐风, 梁静, 等. 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 (21): 3243–3248. |
[10] | 涂天智, 沈剑刚, 蒋建勤. 内蒙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09, 4 (5): 466–468. |
[11] | 张凡凡, 王莹莹, 杨莉, 等. 对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中药用药规律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5, 10 (6): 928–931. |
[12] | 陶静, 范欣生, 张欢. 黄芪治疗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应用分析[J]. 中医药学报, 2010, 38 (6): 67–70. |
[13] | 李黎. 黄芪在肿瘤化疗中的增效减毒作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1): 27. |
[14]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