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冯雯, 张彤, 盖云
- FENG Wen, ZHANG Tong, GAI Yun
- 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ongealing cold and blood stasis of dysmenorrhea by mid-summer patches combined with governor meridian moxibustion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9): 595-597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9): 595-59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9.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3-05
三伏贴是在每年三伏时节,人体自身阳气趋于体表,人体经脉气血旺盛[1],在这个时期选择传统中药(如白芥子、干姜、细辛、甘遂等)以通过特定穴位定向透药的方法,再施以针刺、艾灸、饮食等多种传统中医干预手段,以达到激发人体自身阳气,调节脏腑功能,振奋气血、推动人体经络运行的目的,从而治疗一些秋冬季的高发病、多发病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痛经等[2]。
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的疼痛不适, 可伴腰骶部酸胀、小腹坠痛及恶心呕吐、腹痛泄泻、手足厥冷、头痛等不适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造成很大的困扰[3]。寒凝血瘀型痛经在原发性痛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患者喜冷饮冷食、经期大量运动、受寒、情绪因素等密切相关[4],导致其胞宫失养,阴寒之气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
本研究选取2012—2015年三伏时节80例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进行“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2012—2015年期间就诊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年龄15~35岁之间,病程1 a以上。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符合西医对痛经的诊断标准: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坠胀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甚则出现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符合《中医妇科学》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月经来潮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热则缓解。月经量少,颜色紫暗有块,伴肢体寒冷,手足发凉,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5]。
1.3 纳入标准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2位中医主任医师独立诊断,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疼痛自我评分>4分;年龄在15~35周岁之间;月经的周期均在(28±7)d左右。本研究获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研究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按临床实验安排接受本疗法,且配合后续随访,患者在接受本试验前半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止痛药、镇静药或者激素类药物治疗。
1.4 排除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诊断由妇科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所导致的痛经;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益母草颗粒。
2.1 三伏贴药物本院自制三伏贴配方药物:延胡索、白芥子、肉桂、细辛,按4:4:2:1的比例打成细粉末,混合均匀,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搓成一元硬币大小的药饼,平摊于自粘性消毒敷料上[6]。
2.2 帖敷穴位及方法从夏季三伏的头伏前十日起,在神阙、关元、两侧三阴交腧穴上敷贴三伏贴,每10 d贴1次,整个三伏贴治疗过程为6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次三伏贴在穴位上保持4~6 h。
2.3 督脉灸治疗同时予患者督脉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取背部督脉的大椎穴起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将督脉灸盒放置在患者背部督脉循行部位, 可通过及时调节艾条高度掌控艾灸的温度, 一般在距离皮肤3~5 cm时温度最适宜, 艾灸时间为20min[7]。5 d治疗1次,持续整个三伏贴治疗过程,前后共12次。
2.4 对照组治疗益母草颗粒(国药准字Z13020660)开水冲服,一日2次,每次15 g,均于月经来潮前3 d开始服药, 并持续至经期第3天, 6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标准及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分别进行打分:1)小腹坠痛症状。2)恶心呕吐症状。3)乏力和食欲差症状。4)四肢循环症状。5)其他症状。临床无症状打0分;临床症状轻度(症状轻微)打1分;临床症状中度(有症状,临床可以忍受)打2分;临床症状重度(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或需药物缓解)打3分[8]。
临床治愈:治疗后月经来潮前期及经行期间时再无感觉到小腹坠痛,腰骶酸胀及其他伴随症状,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减少≥90%,并且停止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内未再复发;显效:治疗后行经诸症减轻,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减少≥ 70%并<90%;有效:治疗后行经诸症减轻,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减少≥30%并<70%;无效:治疗后行经诸症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减少<30%[9]。
3.2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治疗组三伏贴联合督脉灸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见表 2。
例(%) | ||||||
分组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0 | 10(25) | 18(45) | 10(25) | 2(5) | 38(95)* |
对照组 | 40 | 4(10) | 8(20) | 15(37.5) | 13(32.5) | 27(67.5) |
注: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P<0.05。 |
分 | |||
分组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组 | 40 | 13.33±1.38 | 4.10±2.47#* |
对照组 | 40 | 13.33±1.49 | 6.78±3.27*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及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评价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伏贴联合督脉灸及药物疗法对痛经均有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P<0.05)。
4 讨论冲任二脉均起源于胞宫,故女子月经诸病多与冲任二脉有关。神阙穴属于任脉,其穴位在脐正中,具有温阳散寒,止泻止呕之功效[10]。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之阳穴,鼓舞阳气。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位,临床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三伏贴药物由白芥子、延胡索、肉桂、细辛组成,共奏温阳驱寒的功效。选择在每年三伏时节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结合特定穴位和经络循行走向起到温经通络,振奋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11]。督脉以背部腧穴为循行路线,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阳气衰微,则其推动温煦固摄的作用减弱,易出现寒凝血瘀导致痛经。通过督脉灸法振奋人体阳气、消散瘀血阻滞,从而起到通达血脉、调和阴阳的功能[12]。本研究采用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明显,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