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瑶, 刘建忠, 黄梦雪
- CHEN Yao, LIU Jian-zhong, HUANG Meng-xue
- 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小儿急乳蛾临床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odified Chaige Jieji decoction treating acute infantile tonsillitis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9): 601-60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9): 601-60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9.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4-29
2. 湖北省中医院, 武汉 430000;
3.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 430000
小儿乳蛾是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发于一年四季,以春秋季节交替、气候骤变多见,且易复发[1]。临床以高热、咽部肿痛、喉核肿大为主要症状,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染。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本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占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10%~ 15%[2-3]。本病若治疗不当,不仅可并发因炎症波及临近组织所导致的扁桃体周脓肿、急性喉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咽旁脓肿等,还可并发全身各系统的诸多疾病,如急性肾炎、急性风湿热、心肌炎、急性骨髓炎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病西医常规采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但伴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率的增加,易反复发病。中药联合西医治疗本病,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病情,减少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儿科住院的104例乳蛾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治疗组52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4例患儿监护人自觉疗效不显要求退出;治疗组有2例患儿因服用中药困难监护人要求退出,2例患儿监护人自觉疗效不明显要求退出。统计分析时,对照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3± 1.77)岁,平均病程(2.93±0.82)d;治疗组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2±1.91)岁,平均病程(2.56±0.76)d。对两组基线进行比较,两组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4]:临床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及扁桃体化脓肿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白细胞总数>10.0×109/L。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最新出版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本病多因感受外邪起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急,咽痛,咽下困难,可伴寒战高热、纳差乏力等,伴或不伴高热惊厥、抽搐、呕吐等症。查体可见咽部扁桃体红肿、伴有黄白色脓点,有时连成膜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孟多50~ 100 mg(/ kg·d)抗感染治疗,疗程5 d。
治疗组:予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10 g,葛根15 g,白芷10 g,羌活10 g,黄芩10 g,生石膏60 g(先煎),薄荷10 g(后下),荆芥10 g,牛蒡子10 g,桔梗10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100~150 mL/次,服药困难的患儿可分次频服。并予静脉滴注头孢孟多50~100 mg(/ kg·d)抗感染治疗,疗程5 d。
两组入院时均进行药敏培养,待检查回报,根据药敏培养结果,换用敏感的抗生素。必要时均可予退热及对症支持治疗。
1.4 观测指标以体温、咽痛程度、扁桃体脓点为主要观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及消退时间。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6]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7]拟定。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咽痛消失,扁桃体不充血,无脓点,血常规恢复正常;显效:体温接近正常,咽痛基本消失,扁桃体脓点消除,血常规接近正常;有效:体温有所下降,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扁桃体仍有少许脓点;无效:体温不退,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剧。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指从用药开始到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 ℃,不再回升)的时间。脓点消失时间指从用药开始到脓性渗出消退、脓点消失、扁桃体表面洁净的时间。咽痛好转时间指从用药开始到咽痛好转、吞咽时无明显咽痛感的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两组患儿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 1。
例 | ||||||
组别 | 例数 | 临床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48 | 17 | 15 | 10 | 6 | 87.50 |
治疗组 | 48 | 27 | 16 | 4 | 1 | 97.92*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脓点消失时间及咽痛好转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d | ||||
组别 | 例数 |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 脓点消失时间 | 咽痛好转时间 |
对照组 | 48 | 3.07±0.44 | 3.63±0.43 | 3.66±0.48 |
治疗组 | 48 | 2.62±0.50* | 3.25±0.42* | 3.13±0.50*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云:“乳蛾肺经风火成,双轻单重喉旁生,状若蚕蛾红肿痛,关前易治关后凶。”指出乳蛾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肺经所致。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之邪循经上抵于咽喉,搏结于喉核,邪阻络脉,热灼肌膜,而致喉核红肿,胀痛不适,甚则气血凝结,化脓生腐,发为本病[8]。
本病发病初期多为表证,但因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属“阳盛之体”,且“风邪善行而数变”,易化热传经入里,临床表现可见恶寒,高热,伴或不伴寒战,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等症,此为一经症状未除,而见他经症状,甚可同时表现多经症状,由此反映了病邪由表及里的病情传变机理。其临床表现有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之状,邪热结于咽喉[9]。法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张秉成《成方便读》云:“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必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诸药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另加薄荷,以借薄荷升发之性、桔梗载药上行,引石膏、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向上,直达病所,疗效更显。
本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另外,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中君药柴胡[10]、葛根[11],臣药羌活、白芷、黄芩,佐药生姜、甘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该方剂对各种细菌、原虫、真菌、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如对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杆菌、疟原虫、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12]。本方还有强大的解热镇痛作用及抗炎抗氧化作用等[13]。
西医抗生素对本病治疗的局限,体现出了中医药治疗乳蛾的优势。通过本研究,柴葛解肌汤加减在治疗小儿乳蛾方面能较快改善患儿的症状及体征,但本研究未对中医药防治小儿乳蛾复发率进行探讨,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弥补。
[1] | 张倩, 袁斌. 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0): 1656–1657.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1.10.057 |
[2] | 贾维, 刚曲颖, 李星, 等.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治疗急性咽扁桃体炎的疗效和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23): 117–118. |
[3] | Bogazzi F, Tomisti L, Bartalena L, et al. Amiodarone and the thyroid:a 2012 update[J].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2012, 35 (3): 340–348. |
[4] | 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544-2545. |
[5] |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急乳蛾[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2-23. |
[6]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61-263.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111. |
[8] | 郭硕. 化脓性扁桃体炎辨治心得[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8): 1572–1573. |
[9] | 石光, 安慎富, 王希, 等. 孙玉信教授临证运用柴葛解肌汤验案4则[J]. 中医研究, 2015, 28 (6): 51–52. |
[10] | 牛向荣. 柴胡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中国药师, 2009, 12 (9): 1310–1312. |
[11] | 王辉, 董彬, 苌沛森, 等. 葛根药性与功用考证[J]. 中医药导报, 2016, 22 (19): 75–76. |
[12] | 张保国, 梁晓夏, 刘庆芳. 柴葛解肌汤现代临床运用[J]. 中成药, 2008, 30 (8): 1194–1199. |
[13] | 李婷, 杨骏, 张彤, 等. 柴胡葛根有效部位对脂多糖诱导家兔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研究[J]. 中成药, 2012, 34 (2): 221–225. |
2. Hubei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00, China;
3. Hubei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