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甘璐
- GAN Lu
- 从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 Treatment of Tourette syndrome from depression
- 天津中医药, 2017, 34(9): 604-605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4(9): 604-60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7.09.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4-26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个临床分型,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本病多发生于2~15岁之间,起初其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性抽动(如眨眼、皱鼻、甩手、摇头等),随着时间推移,将出现大量的复杂性运动性抽动,如挤眉弄眼、拍打、跳跃等,在运动性抽动出现一两年后出现简单或复杂性发声性抽动(如吸鼻、清嗓子、秽语等)[2]。
1 病因病机一般中医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瘛瘲”、“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等范畴[3],其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4]。
2 从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笔者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多发生于某特种体质的人群,即“郁”性体质,本文就什么是“郁性体质”进行了探讨。
2.1 初探“气郁质”首先,在中医9种体质分类法中,其中就有“气郁质”之说,小儿形气未充,心怯神弱,家长的过于溺爱或压制,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增加而致情志郁舒不畅,所以该病也可从“郁”论治,而病因中的风邪,尤其是所谓外风,应是本病发作的诱因,而正因为作用于其特有的“郁”性体质上方才发病,所以临床发病时多“由郁致症”,同时也“由症致郁”。此处之“症”,即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在临床所表现的眨眼、耸肩、吸鼻、摇头扭脖、肢体抽动、鼓肚子、甚至口出秽语等诸多症状;而此处之“郁”,则泛指导致疾病的多种病因和(或)病机。
2.2 由“气郁质”引论“六郁”正如《丹溪心法·六郁》所提出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论,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 一有拂郁, 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结合临床诸证表现,由此可见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到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到脾。临床多见气郁化火型,病初多为肝阳上亢,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急躁易怒。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脖,肢体颤动,形体消瘦。治则围绕疏肝解郁,平肝熄风为主,实证根据是否兼有火郁、血瘀、痰阻、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清热、活血、化痰、祛湿、消食等法。虚证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必当兼顾。
2.3 诊疗经验笔者在具体用方上多以逍遥散为主方,此为治疗肝气郁结的名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当归养血和血,共为臣药,且与柴胡同用,能补肝体而助肝用。木郁土衰,肝病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木抑土,化生营血,同为佐药。“木郁达之”,以薄荷辛散达郁,柴胡为引经使药。全方气血兼顾,肝脾同治,同时必加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兼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咽痛、喉中发声,频繁眨眼,肢体抽动频繁,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多兼用银翘散加减。兼脾虚痰阻,症见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多合用涤痰汤加减;兼以湿滞的,症见身重肢困,口中黏腻,喉中发声,肢体抽动,大便黏滞,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多合用三仁汤加减;若兼以食滞的,多配以消食导滞之品,合越鞠丸加减。若兼心气不足,多加甘麦大枣汤;兼肾阴不足,多加龟板、鳖甲、龙骨、牡蛎滋阴潜阳。
因此病发病初期不易被家长注意,往往等到症状复杂,病情不易控制,才真正被家人所正视,所以在临床中家长们不要一贯性认为无需治疗就可以自愈而忽视多发性抽动的儿童。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心理精神上的关注,要重视“由郁致症”和“由症致郁”,从心理情绪调护、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上加以关注,因此在预防调护上需要:1)平时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保证儿童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不过食辛辣食物或刺激性饮料。3)关爱患儿,耐心讲清病情,给予安慰鼓励。4)饮食宜清淡。5)注意休息,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机。
3 典型病例患儿女性,6岁,主诉: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扭脖3月就诊,外院曾诊断为“抽动症”,予以硫必利治疗后好转,但1月前因琐事受家长责备,又再次出现眨眼、清嗓子,耸肩扭脖频繁,入睡后消失,脾气急,任性,时有腹部胀痛,排气后可改善,纳食较差,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其他一般查体正常。中医诊断:瘛疭,证候诊断: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方药取逍遥散加减,柴胡10 g,白芍12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当归6 g,佛手10 g,川楝子10 g,天竺黄10 g,郁金10 g,天麻10g钩藤15 g,全蝎6g,玄参10 g,射干10 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复诊时眨眼清嗓子症状明显减少,耸肩扭脖仍频繁,烦躁易怒改善,能够愿意和家长沟通,舌质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减去佛手、川楝子,加葛根10 g,木瓜10 g以升阳舒筋,14剂水煎服,每日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又以原方守方7剂而愈。
按:结合症状及舌脉,此患儿不仅仅是单一的抽动症表现,还由于家庭因素等致其兼有心理性因素诸症。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故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气机升降失司,而致上述诸症。用逍遥散以疏肝解郁,同时加佛手、川楝子理气止痛,天竺黄、郁金涤痰解郁,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全蝎祛风止痉,玄参、射干清热利咽。复诊诸证改善说明方证相合,因仍有耸肩扭脖,予经验对药葛根、木瓜以升阳舒筋而收效。
[1] | 刘智胜. 儿童抽动障碍[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2] | 杜亚松. 儿童心理障碍诊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3] |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4] |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