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永乐, 李春生, 梁燕山, 陈宝贵
- ZHANG Yongle, LI Chunsheng, LIANG Yanshan, CHEN Baogui
- 陈宝贵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临床经验
- Professor CHEN Baogui'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11): 801-80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11): 801-80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11.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6-06
胸痹心痛,其病因病机多为正气亏虚在先,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寒邪内阻等病理因素影响,导致瘀血、痰浊、寒凝等病理因素痹阻于心脉,临床中可表现为胸部疼痛,是现代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1]。在胸痹的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是气滞兼有血瘀,可应用活血化瘀或者理气行滞的治疗方法。西医学认为,心肌供血不足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病因[2],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者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最终导致了冠状动脉的血流下降。故主要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为主采用培他司汀、硝酸异山梨醇酯等药物治疗[3]。近年来,对于胸痹的治疗,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认为中药与西药联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胸痹的临床表现多为胸部满闷疼痛,甚则可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较轻的患者仅表现为胸闷如窒或呼吸欠畅,较重的患者则可表现为胸痛,最严重的表现为心痛彻背,甚则背痛彻心等[4]。治疗应根据患者疼痛的时间、性质并结合其他病证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运用行气止血、活血化瘀的方法,配合针刺、穴位贴敷法,联合西药共同治疗,标本同治,值得推广[5-6]。
冠心病是西医常见疾病,属胸痹范畴,中医古籍中对胸痹记载较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包含现代医学中的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7]。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冠心病病位虽然在心,但发病与脾胃两脏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创立了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深切体会陈教授这一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对陈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浅作总结及发挥,希望对广大医者在诊治冠心病的方法和思路上有所启迪。
1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心与脾胃,经脉相连《灵枢·经别篇》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骸,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黄帝内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灵枢·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与脾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脉络属关系,在经脉走行上是相互衔接的,不只在《黄帝内经》中,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如后世医家在《仁斋直指方》中记载:“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心与脾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陈教授认为这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生理基础。
1.2 心与脾胃,五行相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变化无穷。在五行相生关系中,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故心与脾(胃)乃母子关系,两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母病及子,如心阳不足,火不能生土,则脾失其健运,会导致饮食入胃后水谷精微运化减少,无源化生人体之气血。而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则无以养心,致脾虚不运,宗气不生,运血无力,脉道瘀阻,或脾虚不运,湿浊内生,郁久化为湿热,熏浊于心,可为心痹,即“子病累母”。陈教授认为这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1.3 心与脾胃,功能相助心主血,脾主统血,血是心脾两脏相关的媒介,心与脾的功能协调统一,才能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在五脏学说中,心主血脉、主神志,心阳温煦使得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脾胃运化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陈教授认为这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藏象学依据。
2 治疗方法 2.1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胸痹患者多久病气虚,或劳倦伤脾,均可导致脾气不足,气血生化不足,宗气内虚,病久可累及于心,最终导致心气虚,气虚则气血运行不利,日久则致心脉痹阻。患者可见胸痛隐隐,遇劳加重,时作时止,倦怠懒言,心悸乏力,纳差食少,舌暗,可有齿痕,脉细或结代。治疗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药可选人参养荣汤加减。脾脏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人参养荣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治脾肺气虚。陈教授强调在临床中要十分注意老年患者多有气虚,常常运用黄芪、人参等大补元气,慎用破气之品。
2.2 健脾化痰,通阳宣痹痰饮之邪源于肺、脾,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水液聚而成痰,循行于经脉之中,则可痹阻脉络,痹阻于胸中则可表现为胸闷,心中痞塞,甚则不通则痛,出现咳嗽痰黏,肢体沉重,纳差乏力,舌暗,苔腻,脉滑等临床症状。辨证属胸阳痹阻,治当健脾化痰可治其本,通阳宣痹可治其标,选方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及薤白可温通心阳,豁痰下气;半夏祛痰降逆;枳实消痞;厚朴下气宽胸。陈教授善于运用经方治病,《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陈教授强调痰饮为阴邪,得温则消,振奋阳气,通行水道,以和为治疗原则。
3 验案举隅 3.1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验案患者男性,67岁,2012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平素口服利血平治疗,血压控制欠佳,偶有胸闷憋气,反复发作,休息后可缓解,于入院前5 h突发心前区疼痛,痛如针刺,痛引肩背,伴胸闷气短,自服速效救心丸后疼痛缓解,遂急来本院。诊时面色晦暗,心悸气短,平素夜寐不安,倦怠乏力,胃纳可,二便调,舌淡暗紫、上见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查体:体温36.8 ℃,呼吸19次/分,血压90/60 mmHg,神志清楚,口唇发绀,胸廓对称,叩诊清音,呼吸规律,双肺呼吸音粗,双侧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音低,心率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4次/min。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急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4 mV,V3R、V4R、V5R、V7、V8、V9导联ST段抬高0.1~0.2 mV,Ⅱ、AVF导联Q波异常。
西医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后壁、右室),予尿激酶130万单位以溶栓治疗。中医辨证:心脉瘀阻,气虚血滞。治拟活血通脉,益气宽胸。处方:桃仁10 g,红花5 g,当归10 g,川芎10 g,延胡索15 g,三棱、莪术各10 g,土鳖虫10 g,鸡血藤20 g,黄芪20 g,党参、丹参各2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10剂,水煎服。拟7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
2诊:术后第3天,胸痛未再发,偶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动则益甚,声息低微,易汗出,舌淡暗,有瘀斑隐现,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辨证属心脾两虚,血行瘀滞。治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处方:黄芪30 g,白术10 g,白芍15 g,当归10 g,川芎10 g,生地10 g,麦门冬10 g,五味子5 g,土鳖虫10 g,炙甘草6 g,红花5 g,鸡血藤30 g,郁金10 g。7剂,常法煎服。
3诊:诸症好转,原方继服10剂。随诊至今未见胸痛发作。
按语:本案心绞痛症状重,血瘀表现明显,病程长,心脉久痹,气血不运,气虚已显,初诊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止痛,药用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三棱、莪术、土鳖虫破血化瘀,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养阴,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2诊为术后3日,介入治疗后心脉通,血瘀解,而骤然破瘀耗伤气阴,加之患者本属气虚体质,邪衰正亦亏,故血瘀证转为气阴两伤证,治疗由攻邪转为扶正为主,以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加量以补气通脉,生地、麦门冬、五味子滋养心阴,减三棱、莪术以防伤血。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病,介入治疗本身可以改善标实症状,而本虚表现可能更加明显,甚至产生新的变证,故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型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候要素研究,归纳并总结出相应证型,结合临床辨证施治,从根本上巩固疗效,提高长期生活质量。
3.2 健脾化痰,通阳宣痹法验案患者女性,55岁,2017年10月21日初诊:心胸闷痛,遇寒冷尤甚,每日发作,劳累后明显,自服硝酸甘油5 min内可缓解,乏力,多汗,恶心欲呕,脘痞胀满,头重,四肢乏力倦怠。舌质暗淡,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滑。证属:痰浊痹阻,胸阳不振。治则:健脾化痰,通阳宣痹。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姜半夏10 g,薤白30 g,枳实10 g,桂枝5 g,郁金10 g,厚朴10 g,焦三仙各10 g,荷叶15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石菖蒲15 g,7剂,水煎分服。
2诊(10月28日):胸前疼痛减轻,心慌,舌暗淡,加刘寄奴15 g,丹参15 g,7剂,水煎服。
3诊(11月4日):自述饭后胃脘不适,心烦,闻油腻恶心,大便1日2~3次,原方加莱菔子15 g,7剂,水煎服。
4诊(11月11日):胸闷,气短,心慌缓解,寐尚可,舌暗,加三七粉3 g(冲服),14剂,水煎服。
5诊(11月25日):胸闷好转,舌暗,气机不畅,后背不适,加葛根30 g,14剂,水煎服。
之后随访1个月,未再服药。
按语:胸阳不振故见心胸闷痛,遇寒冷尤甚,痰浊痹阻故见恶心欲呕,脘痞胀满,头重,脾气虚则见四肢乏力倦怠,舌质暗淡,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滑,均为胸阳不足,痰浊痹阻之征。故治疗以健脾化痰,通阳宣痹为主。上方中以枳实、薤白、桂枝、半夏通阳宣痹散浊;以炙甘草、砂仁、焦三仙、荷叶醒脾益气;以石菖蒲、郁金化痰祛浊。全方有健脾化痰,通阳宣痹之功效。方药对证,故2诊时症状减轻,加刘寄奴、丹参以活血通络。3诊时胃脘不适,心烦,闻油腻恶心为胃气不降所致,故加莱菔子降气化浊。4诊时加三七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五诊胸闷好转,舌暗,后背不适,加葛根以通经脉。患者共服60余剂而病得以控制。
[1] | 尚玉花. 浅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2): 183–184. |
[2] | 王爽, 武卫党, 耿蓬勃, 等. 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IL-18及hs-CRP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7): 5292–5295. |
[3] | 王永刚, 齐婧, 钟伟, 等. 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探索[J]. 中医杂志, 2015, 56 (17): 1449–1452. |
[4] | 李京, 张明雪, 金跟海. 胸痹心痛中医学证机概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8): 2430–2432. |
[5] | 唐瑜之, 肖剑, 蒲黎明, 等. 调补宗气治疗冠心病的思路[J]. 中医杂志, 2013, 54 (15): 1289–1290. |
[6] | 毕颖斐, 毛静远. 浅议冠心病的现代中医病因体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11): 2940–2943. |
[7] | 李鑫辉, 黄淼鑫, 杜建芳, 等. 从中医"瘀""热""毒"浅析活血清营解毒法治疗冠心病胸痹的理论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 (2): 112–115.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7.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