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宏, 张伟, 吴士明, 陈群, 延宇欣, 杜浩然, 宋倩男, 苏玉明
- CHEN Hong, ZHANG Wei, WU Shiming, CHEN Qun, YAN Yuxin, DU Haoran, SONG Qiannan, SU Yuming
- 佐金平木联合健脾化痰法治疗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β2-微球蛋白的影响
- Effects of Zorkin flat wood jointed with spleen phlegm method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β2-microglobulin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11): 822-824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11): 822-82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11.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6-08
2.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哈尔滨 150300;
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抽动症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强迫、多动等情绪和行为障碍[1]。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记载此病多散见于“慢惊风”“抽搐”“肝风症”“郁病”等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肝常有余,情绪易有波动,家长若宠惯溺爱,或来自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大,则肝气不舒,气郁生痰,久郁化热,肝风内动,热扰心神。故本病之机乃肝风挟痰,阻脑络扰心神[2]。痰乃邪实,得肝风而阻络,得火热而扰心。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患儿,其中治疗组70例患儿采用佐金平木联合健脾化痰法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为依据。计划纳入140例患儿。基于随机数字法将140例患儿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70例。治疗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6±2.6)岁,平均病程(0.5±0.3)a;对照组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5±2.7)岁,平均病程(0.6±0.2)a。两组患儿在病程、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疾病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辨证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并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综合拟定[3]。
1.3 纳入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多发性抽动症诊断的患儿。2)开始治疗前2周停用其他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药物。3)年龄在5~15岁。4)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本人同意。
1.4 排除标准1)治疗前确认诊断舞蹈症、孤独症、强迫症、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癔症、儿童精神分裂、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或急性运动性障碍的患儿,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等因素影响疗效判断者。2)年龄小于5岁和大于15岁者。3)近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有以上情况之一者,不在研究之列。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选用氟哌啶醇,从小剂量开始,为0.5~1.0 mg,每晚睡前顿服,以每隔4~7 d增加0.25~0.5 mg为度,调整至症状控制,又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止,每日总量达到2~8 mg,减药和撤药过程应慢,疗程3个月。
治疗组采用佐金平木、健脾化痰法治疗,方药如下:钩藤6 g,柴胡6 g,桑白皮10 g,白菊花6 g,地骨皮6 g,法半夏6 g,陈皮9 g,茯苓10 g,竹茹6 g,太子参6 g,白术9 g,枳实6 g,远志6 g,石菖蒲6 g,甘草6 g。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子、豆豉;失眠者,加琥珀、酸枣仁;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眩晕者,加天麻、白僵蚕;癫痫抽搐,加胆南星、全蝎;伴有喉中异声,加胆南星、菊花榄、玄参。
1.6 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浓度及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检查。并对比分析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治疗前后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综合量表(YGTSS)评分。
1.7 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收集两组患儿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β2-MG、尿β2-MG浓度比较两组患儿血β2-MG、尿β2-MG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 |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BUN、Scr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血BUN、Scr浓度较治疗前降低明显(P < 0.05),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P < 0.05)。见表 2。
![]() |
治疗前两组患儿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 |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生理异常所造成的疾病,好发于儿童时期及青少年早期,典型的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及声音。抽动症患儿在心理和生理或身体层面都有一些负面的问题存在[4],因此,抽动症患儿整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抽动症对于患儿日常生活的冲击也逐渐受到重视[5]。药物治疗多使用于抽动较严重或合并有其他共病症的抽动症患儿,而且在使用药物时,医生需详细了解病患的状况来给予适合的药物及剂量,并需持续追踪病患的情形,以了解治疗的成效和调整药物使用的剂量。采用随机的方式把受试者分派到两组,分别接受习惯反向训练与暴露-不反应的训练,结果显示这两种行为治疗对于减少抽动症患儿抽动出现的次数都有显著的效果,显示行为疗法能够减少抽动症患儿抽动发生的次数[6]。关于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则包含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均衡健康的饮食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大约有20%抽动症儿童的血清铜有偏高的情形,因此在食用一些含铜量较高的食物后可能会造成抽动情形加重,而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也可能使得身体能量过度释放进而激发抽动的产生,因此避免一些高含铜量或刺激性的食物能够避免抽动突然加剧[7]。
氟哌啶醇片1 mg,每日2次,口服。1周后抽动症状明显减少,但患儿出现表情呆板、动作迟缓等锥体外系反应,同时出现困倦,影响学习和生活,加用苯海索片2 mg,每日2次,口服,锥体外系反应逐渐消失,但仍然困倦。多巴胺D2受体阻断药氟哌啶醇及硫必利是治疗抽动症的首选药物,有效率达70%~80%。但由于许多患儿症状迁延及服药后不良反应较大,许多学龄期儿童因治疗困难或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8]。
佐金平木又称泻肝清肺,临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肝风证,病发于肺,本源在肝,系风痰鼓动,横窜经络,形成阳有余,阴不足,平衡失调所致。中医认为,木克土,肝气旺盛可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运失常。脾主湿,从而湿聚生痰,痰浊阻窍,则怪叫或秽语。故认为肝是多发性抽动症的总根源。平肝阳、滋肝肾之阴,以达壮水涵木之目的。行气运脾,以使痰消气畅。清肺泻火以消金,有利于肝阴不足的恢复。治疗宜采用调肺平肝、息风化痰之法。调肺可佐金平木,又可防肝木有余乘犯脾土,脾土不虚,痰湿难生。本组资料显示,应用佐金平木联合健脾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对小儿的血和尿β2-MG有一定影响,加强治疗期间血和尿β2-MG动态检测有助于了解肾脏早期损害及监控治疗药物反应。
[1] | 唐彦. 仲景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体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23 (11): 4743–4745. |
[2] | 周荣易, 韩新民, 雷爽, 等. 安神定志灵系列方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 (10): 148–153. |
[3] | 戎萍, 张喜莲, 李亚平, 等. 马融运用三焦分治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 中医杂志, 2016, 16 (9): 734–736. |
[4] | 金枝, 阎兆君, 李亚群, 等. 强志组方对多发性抽动症复合恐惧行为大鼠的影响[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6, 17 (2): 71–72.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16.02.015 |
[5] | 唐英, 尚清, 马彩云, 等. 平肝健脾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50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5, 28 (13): 1120–1123. |
[6] | 陈文霞, 闫永彬, 马融. 马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脏腑分期论治法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18 (3): 352–353. |
[7] | 唐英, 尚清, 李文涛, 等. 针药结合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15, 20 (2): 141–144. |
[8] | 杨志华, 张喜莲, 马融. 马融从中医肝脾理论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 中医杂志, 2015, 21 (2): 102–104. |
2. Laboratory Department, People's Hospital in A'cheng District of Harbin, Harbin 150300, China;
3.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