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晓锦, 马月香
- ZHANG Xiaojin, MA Yuexiang
- “纠结”心理状态的中医理论研究初探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tangled" mental state in Chinese medical theory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11): 836-83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11): 836-83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11.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7-08
近年来,人们常用“纠结”一词来表达内心的烦闷和矛盾,笔者在查阅文献中发现,从中医视角来看,“纠结”属于集“思、忧、恐”于一身的多情交织的情绪表现,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如不加以调节和控制,将会影响人体健康。现对“纠结”的中医内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纠结”对人体的病理影响,现实生活中如何调控“纠结”进行探讨,以揭示其潜在的致病机制,为养生防病提供指导方向。
1 “纠结”词义的沿革和现代中医内涵 1.1 “纠结”词义的沿革“纠结”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和文学作品里面。如《后汉书》有言:“戎骖纠结,尘斥河潼。”诗仙李白《古意》里有:“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起初的意思就是缠绕、聚集。在《古今汉语词典》中,“纠结”解释为缠结,互相缠绕在一起[1]。“纠结”的含义逐渐延伸为事物间相互缠结的关系,也可指人的思想情感或关系之间的缠结。“纠结”在近十年被赋予新意,作为流行语被使用,而流行语也是社会心理的体现[2]。研究认为“纠结”是“复杂,犹豫,烦闷”的混合体[3],总结出“纠结”有5种新意,在心理层面是犹豫不决和苦恼[4]。“纠结”的含义在逐步延展和深化,当前人们大多是用它来表述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困惑混乱的心理状态[5],类似于选择困难症[6]。
1.2 “纠结”心理状态的中医内涵从中医看当下人们“纠结”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一种轻度的情志病。不管是烦闷还是犹豫不决,都是内心有所思盼,又恐怕所谋不就而左右为难、矛盾的忧愁状态,忧思萦绕于心,难喜易悲。也可以说“纠结”是集“思、忧、恐”于一身的心理矛盾、情志不舒的复杂情绪表现。类似于古籍中的“志苦”“愁忧”“郁结”“志虑不伸”等。
2 “纠结”心理状态形成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全球一体化、各国各民族互通往来的时代,人们对衣、食、住、行和工作等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由于利弊并存,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人心都有美好的向往,因此当面对众多选择时总希望能够选出最好的,而结果的不确定性总会让人心生忧虑进而陷入“纠结”的心境。
2.2 人的体质和个性差异不同体质和个性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言:“木行之人……劳心……多忧劳于事。”“火行之人……少信,多虑。”木行和火行这两种多忧多虑体质的人更容易“纠结”。《灵枢·本脏》言:“心小……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五脏皆小者……苦燋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难使以忧。”可见脏腑的大小与人的心理和情志也有一定的关系。
2.3 脏腑机能失调中医学认为,五脏对情志的生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纠结”心理状态的产生与脏腑机能的失调有一定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言:“心气虚则悲。”《灵枢·五乱》言:“气乱于心,则烦心。”心气虚或乱产生情绪的悲和烦是“纠结”产生的基础,不加注意就会造成抑郁或焦虑。现代研究也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并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7]。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类经·藏象类》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肝胆共主勇怯,肝谋胆断,肝胆机能正常,相互配合默契,情志活动才会正常,遇事方能果断处决,反之,肝胆机能失常,谋虑不善,决断不明,就容易导致“纠结”产生。
3 过度“纠结”对人体的病理影响 3.1 扰乱气机情志的异常会影响气机的升降而使机体产生病变。如《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本神》载:“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同情志的异常会使气机发生不同的病变,“纠结”这种多种情志交织的情绪长期存在会严重扰乱气机,以阻滞气机为主,伴有气的消耗。此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当过度“纠结”使气机受阻时,血液的循行也会跟着受影响,出现血瘀甚至会影响新血的生成。经络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所以当气血运行失常不走常道时,会对经络造成一定的损伤。
3.2 伤及脏腑情志由脏腑所化之气产生,情志的畅达与否也会对脏腑正常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当情志不舒时会影响相应脏腑的机能。《灵枢·寿夭刚柔》言:“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藏病。”不良情绪先损伤气机,继而导致脏腑的病变。根据《黄帝内经》五脏和五志的关系得出:过度“纠结”里的“思、忧、恐”会伤害脾、肺和肾脏,使之出现相应的病变。前面提到过度“纠结”会扰乱气机,所以它也会影响肝胆的疏泄而伤及肝胆。研究发现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会伤及肝脏[8]。《灵枢·口问》有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过度的不良情志刺激首先会伤及心脏,心又为君主之官,心受伤,五脏六腑的机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现代神经科学也发现,情绪通过内脏的神经中枢、神经肽和神经内分泌影响内脏的活动[9],当人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状态的时候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会减退[10]。
3.3 影响病情临床上,经常见到情志因素影响病情转归的现象,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加速疾病的康复,不良情绪则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忧患缘其内……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忧患能加重身体小病的病情,还能导致大病的不愈。《素问·汤液醪醴论》中也有记载:“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神不使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病治而无功是因神不能发挥作用,而神不能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止的忧患。神是中医治疗的中介,包括精神之神和生理之神,精神之神主要指心理情志方面。当人们欲望过大过多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会使人忧虑不安,所欲不得,忧患不止,长此耗伤心神导致精神受损,从而使治疗不能产生作用。因此长期过度“纠结”得失还会妨碍疾病的治疗效果。金曦等[11]认为七情过度先扰乱气机,使机体容易形成痰饮瘀血,进而对气血津液的化生产生影响,造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证,使病情缠绵难愈。情志不舒还可致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12]。
4 “纠结”致病的防治措施在个人修养上要守神合于道,使心灵不被外界事物困扰就不容易生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里的“恬惔虚无”的态度看待纷乱的事物,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这种达观的心态就不容易“纠结”。
在作息上,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熬夜,特别是在都市生活里,21~23点是夜生活的高潮期,而古人称此时为“人定”,意思是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停止手头的活动安定下来睡觉了。根据子午流注时间,23点~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运行的时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谋胆断,此时处于睡眠状态有助于肝胆疏泄,有助于情志畅达,有助于提升处事的果断力。因此,23点之前入睡对纠结者是很有必要的。
常言道:“看花解忧,听曲消愁。”《管子·内业》里也说:“去忧莫若乐。”根据中医五音理论,选择听适当的音乐可以缓解纠结者内心的忧愁。在《送杨置序》中,欧阳修记载了他曾有“幽忧之疾”,退下去闲居,也没有治好,后来在朋友处学琴,“受宫音数引”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知道病在身了。研究表明,旋律欢快活泼、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以及令人振奋的音乐具有消除忧虑的作用,情绪消沉的患者宜选用[13],而“纠结”正是一种消沉。
此外,《素问·奇病论》载:“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治之以胆募俞。”指出经常谋虑而不能决断会导致胆气虚而使人体产生不适的症状,可用刺激胆募穴(日月穴)和胆俞穴的方法进行治疗。由此可见,经常揉按日月穴和胆俞穴也可作为防治“纠结”致病的养生方法。
5 摆脱“纠结”的意义明代医家胡文焕在《类修要诀》中提出养生要养性情,寡嗜欲,并且以养心为要,以平和、淡泊、仁善的心对待生活[14]。过度“纠结”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恐所欲不得,不良的心态必然致使人们心情的不悦。乐观的情绪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甚至能够延长人的寿命[15]。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肿瘤的治疗[16-17]。所以,摆脱“纠结”,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和疾病的康复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纠结”不仅仅是一种当前人们面对繁乱的生活不知如何是好而表达内心矛盾的流行语,也是当前社会相当一部分人集“忧、思、恐”于一身的情志不舒的亚健康信号。过度“纠结”会伤害脏腑,扰乱气机,致使人体生病,并且不利于已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应当对此予以重视,及时采取相应养生措施,树立达观的心态,少熬夜,亲近自然,听舒缓身心的音乐,以防治过度“纠结”致病。
[1]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今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754. |
[2] | 刘昶. 浅析旧词新义"纠结"的用法[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 31 (4): 50–51. |
[3] | 黄云峰. "纠结"新用[J]. 语文建设, 2009, 54 (4): 67–68. DOI:10.3969/j.issn.1001-8476.2009.04.026 |
[4] | 李馨. "纠结"新说[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9 (4): 48–50. DOI:10.3969/j.issn.1004-2237.2009.04.011 |
[5] | 马香述, 王冀艳. "纠结"词义探微[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 54 (12): 86–87. |
[6] | 李桂兰.有一种纠结叫选择困难症[N].健康时报, 2016-08-19(2). |
[7] | 辛若丹, 李文森, 管考华, 等. 焦虑抑郁障碍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 (6): 1556–1559.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06.110 |
[8] | 乔明琦, 于霞, 张惠云, 等. "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及其论证[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 (1): 8–10. DOI:10.3969/j.issn.1007-659X.2006.01.003 |
[9] | 马瑞, 苏兆亮, 夏海平. 情志学说的神经科学印证及临床意义[J]. 医学争鸣, 2014, 5 (5): 18–20. |
[10] | 陈爱华, 郑福妹. 焦虑抑郁情绪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 20 (7): 580–581. |
[11] | 金曦, 金冬. 论情志病发病机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 (7): 500–501. |
[12] | 张伟, 张晓蕾. 浅谈悲(忧)伤肺[J]. 中医药学报, 2013, 41 (1): 4–6. DOI:10.3969/j.issn.1002-2392.2013.01.002 |
[13] | 杨倩.中医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及启示[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2-3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2006153524.htm |
[14] | 黄玉燕, 汤尔群. 从《类修要诀》谈胡文焕的养生思想[J]. 吉林中医药, 2012, 37 (1): 1–3. |
[15] | 柴野.积极乐观的情绪延长寿命[N].光明日报, 2003-01-13. |
[16] | 金剑英, 朱延安. 心理行为干预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08, 37 (8): 1341–13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08.08.026 |
[17] | 马海欧, 郑义, 刘晶. 综合护理干预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 (4): 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