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8, Vol. 35 Issue (12): 891-894

文章信息

王亚, QIANG SONG, 代紫阳, 王晨斌, 晏宽鹏, 杜梦凡, 姚纹, 张雅楠, 宋鑫, 李继安, 吴深涛
WANG Ya, QIANG SONG, DAI Ziyang, WANG Chenbin, YAN Kuanpeng, DU Mengfan, YAO Wen, ZHANG Yanan, SONG Xin, Li Ji'an, WU Shen-tao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Herbal treatment law and turbidity and toxin syndrome related diseases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mining
天津中医药, 2018, 35(12): 891-894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12): 891-894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12.0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6-18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王亚1 , QIANG SONG2 , 代紫阳3 , 王晨斌3 , 晏宽鹏3 , 杜梦凡3 , 姚纹3 , 张雅楠3 , 宋鑫3 , 李继安3 , 吴深涛4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 Accenture, San Diego USA 92101;
3.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唐山 063210;
4.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
摘要:研究系统整理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浊毒病症与用药相关文献,以期指导临床相关浊毒疾病辨证施治。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浊毒致病广泛,多集中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慢性胃炎。浊毒证舌脉以舌红或暗红,苔黄腻甚或垢腻,脉滑数或弦滑为主。治疗浊毒用药多样、灵活:通利二便、发汗给浊毒以出路;蠲除痰湿、瘀血以截断浊毒生成,清热解毒化浊以解浊毒胶着之势。研究可为临床浊毒辨证施治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浊毒    数据挖掘    病症    用药规律    

浊毒是人体水谷精微代谢紊乱(水谷精微过度积聚和化生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损害[1-2]。浊毒相合,浊夹毒性,毒借浊质,致病表现更为凶险怪异、繁杂难治、变证多端,甚至转为坏病[3]。浊毒是当今中医界的研究热点,已被视为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4]。但关于浊毒的辨证施治虽多见于某些疾病研究,却仍缺乏统一的辨证施治要点。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手段,系统整理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浊毒辨证施治相关文献,并对文献中浊毒相关疾病、浊毒证基本症状及其用药进行归纳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建库至2017年10月23日;文献类型:期刊;检索方式:主题(CNKI、万方数据库),关键词(维普数据库);检索词:浊毒;检索文献时间跨度:无限制。检索到的文献记录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导出的文献记录中包含的信息有作者、研究机构、题名、发表年份、关键词、摘要、期刊、卷次和起止页码。在导出的文献记录中另外补充了“疾病名称”、“症状”、“用药”信息。

1.2 文献纳排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1)含有浊毒证病症及其用药的文献。2)仅含有浊毒证病症的文献。3)仅含有浊毒证用药的文献。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性文献。2)浊毒概念不明确或浊、毒分而论之的文献。3)浊毒证采用方药之外的治疗手段(如针灸)且不含有浊毒证病症的文献。4)浊毒用药规律研究或临床经验用药总结的文献。根据以上标准,经人工分析1 466篇文献的内容,剔除文献863篇,共计纳入研究文献603篇。

1.3 数据规范

由于文献的发表机构存在名称更迭,名称又有全称和简称之别;疾病名称更是存在现代疾病名称与中医病名混用;中西疾病症状描述更是混杂多样;同一种中药的名称记载混乱,因此对文献中的研究单位名称、浊毒相关疾病名称、浊毒症状及浊毒用药给予进一步规范。

1.3.1 研究单位规范化

研究机构名称更改者,统一规范为当前的机构名称;研究机构用简称者规范为全名称;研究机构仅保留一级单位。

1.3.2 浊毒相关疾病名称规范

浊毒相关疾病从题目和关键词项目中提取。若1篇文献中出现多个病名,则从文献原文中提取浊毒相关的疾病名称。有明确西医病名者规范为西医病名,如消渴规范为糖尿病。规范后的疾病名称,按照西医内科学的疾病分类进行归纳[5]。未能明确西医病名者则保留中医病名,如口臭等。

1.3.3 浊毒症状规范

根据《中医诊断学》[6]进行浊毒症状名称规范:1)按相同症状处理:去掉表示部位、频度的词,如周身水肿、下肢水肿、眼睑水肿等规范为水肿,嗳气频频、时常嗳气等规范为嗳气。2)拆分为不同症状者:脘腹胀满拆分为胃胀、腹胀;苔黄厚腻拆分为苔黄腻、苔厚腻、苔黄厚。症状规范后剔除同条文献中重复的症状。

1.3.4 药物名称规范

根据《中药学》[7]进行药物名称规范:1)按不同药物处理:炮制后性味功效明显改变或习惯用法分开的药物分计,如生地和熟地黄;来源于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药物分计,如赤茯苓、白茯苓,天花粉、瓜蒌等。2)按相同药物处理:山茱萸、山萸肉统称为山茱萸。3)其他:对取末者,如黄连末等按生药黄连处理;对标明产地者,如川大黄等按规范药名大黄处理。

1.4 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整理及分析均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完成。首先使用Python进行研究机构、疾病名称、症状及药物的使用频次分析,并基于频次进行关联分析,探讨研究机构与疾病种类之间的关系及两味中药的配伍规律。

2 方药统计分析结果 2.1 浊毒证相关文献研究机构及所研究疾病种类分析

统计发现,参与浊毒辨证施治相关研究的机构共有416家,其中河北省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是浊毒辨证施治的主要研究阵地。通过研究机构与疾病名称关联分析可知,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肾脏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多从浊毒论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从浊毒论治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河北医科大学及河北省中医院从浊毒论治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见图 1

图 1 浊毒主要研究机构的主要疾病研究分布 Fig. 1 Diseases studied by the mai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urbidity and toxin theory
2.2 浊毒证相关疾病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浊毒相关疾病达144种,总出现次数达853次,其中泌尿系统疾病249次,代谢性疾病232次,消化系统疾病256次。其中泌尿系统疾病以肾功能衰竭(198次)和慢性肾病(41次)为主;代谢性疾病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153次)和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其并发症(71次)为主;消化系统疾病以胃炎(109次)为主。见图 2

图 2 浊毒证相关疾病占比 Fig. 2 Diseases related to turbidity and toxin syndrome
2.3 浊毒证基本症状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浊毒证症状繁多,高达371种,总出现频次达5 573次。对纳入频数大于50的浊毒基本症状进行分析,见表 1。浊毒的高频症状如纳呆、恶心、呕吐、胃痛、胃胀、腹胀等与脾胃系病密切相关;口干是消渴及其并发症的常见症状;水肿、口中异味(口中尿味)、尿少等与肾系病关系密切;多伴面色多晦暗、小便多黄赤、大便干燥或黏腻且伴排便不爽,舌象以红或暗红为著,苔多见黄腻或厚腻或黄厚,脉象以弦滑、滑数为主。

表 1 浊毒证频次大于50的基本症状 Tab. 1 Basic symptoms of turbidity and toxin related diseases with frequency more than 50
2.4 浊毒用药规律研究

研究中共涉及药物425味,药物总使用频次9 345次。表 2纳入了使用频次≥100的药物,其中大黄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黄连。对422味中药按功效进行归类并进行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清热药(其中清热解毒和清热利湿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和补虚药(其中补气和补血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分别是1 993次(21.63%)、1 621次(17.60%)。此外,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理气药的使用频率亦较高,见图 3。常用药对(药对总出现频次为59 028次)研究显示,最常用的两味药配伍为大黄+黄芪,其次为白术+茯苓,丹参+大黄,大黄+茯苓。见表 3

表 2 治疗浊毒高频药物对照表(频次≥100) Tab. 2 Chinese herbs of high frequency for turbidity and toxin treatment(frequency≥100)
图 3 422味中药按功用分类使用频数比较 Fig. 3 Frequency of 422 Chinese herb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
表 3 治疗浊毒高频药对对照表(频次≥90) Tab. 3 Chinese herb pairs of high frequency for turbidity and toxin treatment(frequency≥90)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浊毒相关疾病及基本症状分析,可以看出浊毒致病范围之广,涉及部位之多,充分体现出浊毒病邪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内达脏腑经络,外至四肢肌腠,游溢全身,形成多种疾病的致病特点[8]。浊毒高频症状中,小便多黄赤,大便干燥或大便黏腻伴排便不爽,舌象以红或暗红为著,苔多见黄腻或厚腻或黄厚,脉象以弦滑、滑数为主,反映出浊毒症状虽然繁杂,但二便、舌脉仍是辨识浊毒证的重要内容[9-11]。此外,研究也印证了浊毒致病常与痰瘀相夹的重要特点[11-12]。大便黏腻伴排便不爽,苔黄腻或厚腻,脉滑反映出浊毒为病常与痰湿相夹;而舌有瘀点瘀斑(44次),舌紫暗(38次)等高频症状提示浊毒致病亦常与血瘀相兼。

从浊毒用药规律分析可见大黄以绝对性优势居于用药频次首位,说明大黄是治疗浊毒中的一味专药[13]。浊毒用药虽种类繁多,但按功效来分多集中于清热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利湿药为主)、补益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芳香化湿药和理气药,体现出浊毒治疗不拘泥于一法一方,随证灵活。

给邪以出路[14],使浊毒从大便而出、从小便而去、从汗液而解。大黄通腑泄浊解毒,引邪从大便排出,临床运用以大便秘结为使用依据;茯苓、泽泻、薏苡仁、萆薢等渗湿利浊解毒,引邪从小便排出,临床运用以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尿少、身体困重为使用依据;麻黄、桂枝、苏叶、荆芥等发表透浊解毒,引邪从汗液排出,临床运用以皮肤瘙痒、尿少伴有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为使用依据。

截断浊毒生成[15],阻断湿、浊、痰、瘀、热、毒胶结成浊毒之势。茯苓、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除湿,为化浊解毒的治本之法,且大黄常与之配伍,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佩兰、藿香等芳香化浊除湿,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临证多见脘腹痞满,口甘多涎,舌苔腻;浊毒为患,每多夹痰,半夏、竹茹、瓜蒌等配伍大黄,祛痰消浊解毒,临证多见胃脘堵闷,痰多,口中黏腻无味,大便黏腻伴排便不爽;此外,浊毒为虐,亦多夹瘀,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大黄活血通络散浊,运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以搜剔宣通经络,临床运用以体内肿块形成、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舌质暗或有瘀点为使用依据。黄连、黄芩、蒲公英、茵陈蒿等配伍大黄,清热化浊解毒以解浊、毒胶着之势,临床运用以心烦、头身困重、口渴口黏、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舌红、苔黄浊厚腻为使用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二便、舌脉,浊毒其他症状频数统计的多少与浊毒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的疾病直接相关。对浊毒研究机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浊毒研究以河北省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代表,贡献了较多文献,分别集中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的浊毒论治。而浊毒证高频症状,如纳呆、恶心呕吐、胃痛、脘腹胀满、口干、水肿、口中异味(口中尿味)、尿少等也与以上疾病相对应。

综上可知,浊毒致病广泛,多集中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慢性胃炎;浊毒证舌脉以舌红或暗红、苔黄腻甚或垢腻、脉滑数或弦滑为主;治疗浊毒用药多样、灵活,通利二便、发汗给浊毒以出路,蠲除痰湿、瘀血以截断浊毒生成,清热解毒化浊以解浊毒胶结之势。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 中医浊毒概念问题探讨[J]. 中医杂志, 2017, 58 (14): 1171–1174.
[2] 王斌, 刘洁, 王莹月, 等. 化浊解毒方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LPL影响[J]. 天津中医药, 2018, 35 (2): 97–100.
[3] 吴深涛. 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18 (1): 24–26. DOI:10.3969/j.issn.1008-861X.2004.01.008
[4] 杨雁.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浊毒论治[J]. 中医药信息, 2013, 30 (2): 3–5. DOI:10.3969/j.issn.1002-2406.2013.02.002
[5]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
[6] 李灿东, 吴承玉. 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 第9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8.
[7] 钟赣生.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 第9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
[8] 徐伟超, 贾蕊, 李欣, 等.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J]. 新中医, 2015, 47 (9): 1–3.
[9] 陈艳哲.慢性胃炎浊毒证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89-1017826271.htm
[10] 赵伟, 李双蕾, 唐爱华, 等. 糖尿病浊毒内蕴辨证研究[J]. 四川中医, 2010, 28 (5): 25–26.
[11] 王红霞, 张相鹏, 刘晓冉, 等. 泄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型急性痛风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 32 (6): 24–26.
[12] 廉洁, 吴深涛. 吴深涛对浊毒的新认识[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21 (5): 104–1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5.034
[13] 罗旭.不同剂量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浊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3-1017038448.htm
[14] 李佃贵, 张彬彬, 张金丽, 等. "浊毒致病论"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08.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HZY200809006052.htm
[15] 李佃贵, 孟宪鑫, 王彦刚, 等.化浊解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治疗法则[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1.
Herbal treatment law and turbidity and toxin syndrome related diseases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mining
WANG Ya1, QIANG SONG2, DAI Ziyang3, WANG Chenbin3, YAN Kuanpeng3, DU Mengfan3, YAO Wen3, ZHANG Yanan3, SONG Xin3, Li Ji'an3, WU Shen-tao4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Accenture, San Diego 92101, USA;
3.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 China;
4.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urbidity and toxin diseases and drug use in the database of CNKI、Wanfang and VIP, so as to guide 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urbidity and toxin diseases in clonical practi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turbidity and toxin theory focuses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diabetes and hyperuricemia and their complications, and chronic gastritis. In turbidity and toxin syndrome, the tongue is red or dark red, the tongue coat was yellow and sticky, and the pulse was Huashuo (slippery, rolling and rapid) or Xianhua (long and tense). The common herbs and herb combinations were listed that are able to dispel turbidity and toxin, and eliminate dampness-phlegm and blood stagnation, and clear heat. This study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n turbidity and toxin syndrome.
Key words: Turbidity and Toxin     Data Mining     Basic Symptoms and Signs     Herb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