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宋雨鸿, 李思荃, 谢方镕, 周晓芸, 马军, 韩棉梅, 徐舒
- SONG Yuhong, LI Siquan, XIE Fangrong, ZHOU Xiaoyun, MA Jun, HAN Mianmei, XU Shu
- 结肠灵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Jiechangling decoction for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2): 91-9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2): 91-9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2.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1-25
2. 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 深圳 51810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质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大多认为其与胃肠动力学紊乱和内脏感觉异常敏感等有关[2]。根据罗马Ⅲ标准[3]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未定型4个分型,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并且发病率呈日益增长趋势。该病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中医学中无IBS这一病名,根据IBS-D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的范畴[4],病变部位在脾、胃、肠,发病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脏腑虚弱有关,常见病机为肝郁脾虚。证型有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临床上IBS-D以肝郁脾虚证多见。中医对其治疗讲求在辨证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治法有疏肝健脾、健脾化湿、化湿止泻、温肾健脾等。笔者主要探讨结肠灵汤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
结肠灵汤为已故广东省名中医潘锦瑶主任中医师自拟方,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验方,临床应用20余年,有一定疗效。该方主要由党参15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30 g,火炭母15 g,黄连10 g,白芍12 g,素馨花10 g,紫苏梗10 g,枳壳12 g,糯米根15 g,甘草6 g等组成。
1 临床资料研究病例来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共120例,均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下述纳入标准,不符合下述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3.5±11.5)岁,病程6~32个月,平均(12.6±5.4)个月。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3.3±12.1)岁,病程6~30个月,平均(12.2±5.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关于IBS-D的诊断标准[3]。
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提出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诊疗共识意见》[1]与《中医内科学》[5]的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1)符合IBS-D罗马Ⅲ诊断标准。2)近3个月内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消化道X线钡餐未见器质性病变。3)年龄18~65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2.4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因器质性疾病出现腹痛或腹泻者。4)有腹部手术者。5)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抑郁症患者。6)对研究药物过敏者。7)不同意参与调查者。
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即对照组每日口服匹维溴胺(得舒特,每片50 mg,法国苏威制药厂生产,批号:H20040759)每次50 mg,每日3次,水吞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结肠灵汤(3碗水煎至1碗),每日1剂。2组均连续服用4周为1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回访。
4 疗效评判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4]制定的IBS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腹痛、腹胀不适、大便性质、大便次数4项主要症状进行评分。按症状及体征正常、轻、中、重分别评分,无症状(正常)计0分;轻(轻微症状,不影响生活、工作,可以忍受)计2分;中(症状较重,已影响生活、工作,尚可忍受)计4分;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不能忍受)计6分。
4.2 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标准计算疗效指数(TI)。TI=(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TI≥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TI为70%~94%;有效:症状、体征均减轻,TI为31%~6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TI﹤3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4.3 复发率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5 统计学方法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结果 6.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根据表 1可知,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症状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 | ||||||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腹痛 | 腹胀不适 | 大便性质 | 大便次数 |
试验组 | 60 | 治疗前 | 2.9±0.3 | 2.6±0.4 | 2.8±0.5 | 2.8±0.3 |
治疗后 | 1.0±0.1 | 0.9±0.2 | 0.8±0.3 | 0.9±0.2 | ||
差值 | 1.9±0.2*# | 1.7±0.2*# | 2.0±0.2*# | 1.9±0.1*# | ||
对照组 | 60 | 治疗前 | 2.9±0.2 | 2.6±0.5 | 2.8±0.3 | 2.7±0.5 |
治疗后 | 1.6±0.1 | 1.7±0.3 | 1.7±0.2 | 1.7±0.3 | ||
差值 | 1.3±0.1* | 0.9±0.2* | 1.1±0.1* | 1.0±0.2* | ||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根据表 2可知,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8.33%。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表 3可知,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回访,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入选病例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
7 讨论IBS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该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并且经常与其他功能性肠道疾病有症状重叠的特点。IBS是全球的多发病,据流行病学统计,西方国家发病率8%~23%,亚洲国家发病率5%~10%[6-7]。IBS-D是IBS的常见分型,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因病程长、病情易反复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目前西医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有效地治疗IBS-D,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但治疗后症状仍易反复发作,效果不理想。匹维溴胺是一种高选择性的Ca2+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肠壁平滑肌细胞的Ca2+通道抑制Ca2+内流,从而缓解肌肉过度收缩,降低肠平滑肌的高反应性,改善腹痛、腹泻等症状。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以匹维溴胺治疗IBS,腹痛腹胀和大便性状、大便习惯等症状均有一定改善[8-9]。
中医将IBS-D归属于“腹痛”、“泄泻”范畴。常见病机为肝郁脾虚,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本临床研究使用的结肠灵汤, 其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素馨花疏肝解郁,枳壳、紫苏梗破气消积,党参、茯苓健脾祛湿,黄连、白花蛇舌草、火炭母清热泻火,糯稻根和阴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起健脾疏肝、清热祛湿之效。并根据患者的伴随症状、舌苔脉象加减方药。
本研究遵循随机分组原则采用对照组口服匹维溴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服用结肠灵汤的方法,评价结肠灵汤治疗IBS-D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而试验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8.33%)。试验组复发率(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1.67%)。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在匹维溴胺的基础上加用结肠灵汤,具有疗效显著、费用较低、缓解时间长、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是对IBS-D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补充, 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1] | 张声生, 李乾构, 魏玮, 等.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7): 1062–1065. |
[2] | 陈寒昱, 孙志广.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 (2): 243–245. |
[3] | 罗马委员会. Rome Ⅲ标准[S]. 胃肠病学, 2006, 130(5): 1459. |
[4] | 李乾构, 周学文, 单兆伟. 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90-94. |
[5] |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第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6] | Khoshkrood MB, Pourhoseingholi M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09, 18 (4): 413–418. |
[7] | Usai P, Manca R, Lai MA, et al.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Italian rural and urban areas[J]. Eur J Intern Med, 2010, 21 (4): 324–326. DOI:10.1016/j.ejim.2010.05.009 |
[8] | 詹丽杏, 李兆申. 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改变肛门直肠动力及内脏敏感性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8): 477–480. |
[9] | Evangelista S. Quaternary ammonium derivatives as spasmolytic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Curr Pharm Des, 2004, 10 (28): 3561–3568. DOI:10.2174/1381612043382972 |
2.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10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