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斌, 刘洁, 王英月, 曹红波
- WANG Bin, LIU Jie, WANG Yingyue, CAO Hongbo
- 化浊解毒方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LPL影响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removing turbidity and detoxicatio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metformin effect on lipoprotein lip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2): 97-10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2): 97-10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2.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0-16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化浊解毒方是天津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深涛教授针对浊毒内蕴证的自拟方,现成为本院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验方,在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疗效上也很显著[1-4],但其调节糖脂代谢机制[5-6]仍未完全明确。本次研究观察化浊解毒方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脂酶(LPL)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5月—2014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7],凡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RPG)水平≥11.1 mmol/L。2)无典型糖尿病症状,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BG)水平≥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PBG)≥11.1 mmoI/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餐后2 h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1.2.2 消渴病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凡具有口渴多饮、消谷易饥、形体渐见消瘦、尿多而甜等症状者即可确诊。
1.2.3 浊毒内蕴型诊断标准中医目前没有关于糖尿病浊毒内蕴型的确切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9]的相关内容,基本辨证要点如下。
症状与体征:口干多饮,口苦黏腻,头昏蒙不清,神疲乏力,脘腹满闷,腰膝酸软,小便赤浊,大便黏滞或干燥,皮肤外阴瘙痒,或伴疖肿疮疡,或伴肌肤甲错,或双下肢皮肤可见褐色斑。舌脉:舌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浊、黄腻或燥,脉濡数、弦滑或细涩。具备典型舌质和其他(症状和舌苔)至少4项,参考脉象,可辨为浊毒内蕴[10-11]。
1.3 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2)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属消渴病浊毒内蕴者。3)未经任何调血脂的药物治疗,或服药疗程未满1月并已停药1周以上。4)西医诊断符合2型糖尿病,病情稳定,且7.0 mmol/L≤FBG≤11.1 mmol/L,同时满足7.0%≤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5)近1月内无糖尿病酮症、重度感染和原发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6)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临床试验且依从性良好。满足以上全部条件者方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不得入选:1)1型糖尿病。2)妊娠糖尿病,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4)近1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重度感染,或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或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患者。5)目前在使用具有调节血脂的西药、中药及保健品等。6)怀疑或确定有药物滥用和依赖者,或对中药过敏者。7)依从性差,易造成病例失访的。8)正在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用SPSS 19.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及分组结果,并将分组结果制成分配卡放入相同序号的不透明信封里,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分配相同序号的信封,在试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序号的分组进行治疗。
2.2 治疗方法 2.2.1 一般治疗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12]、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心理调节等。
2.2.2 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肠溶片(由北京圣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80064)25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加服化浊解毒方(糖毒清颗粒,方药组成为黄连、大黄、黄芩、姜黄、干姜、佩兰、清半夏、柴胡、白僵蚕、蝉蜕、枳实、白芍,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厂提供),每袋10 g,每日2袋,温水早晚冲服。
2.2.3 疗程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2.3 临床指标观察 2.3.1 疗效性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游离脂肪酸(FFA)、LPL,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2.3.2 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均在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并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患者自述和研究者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资料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呈偏态分布则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共入组100例,脱落9例,剔除0例,最终完成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男(例) | 女(例) | 平均年龄(岁) | 平均病程(年)* |
治疗组 | 44 | 21 | 23 | 47.11±10.36 | 5.00(5.00) |
对照组 | 47 | 23 | 24 | 50.53±10.00 | 4.00(7.00) |
注:*表示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平均年龄为均数±标准差。 |
化浊解毒方对TG、TC、HDL、LDL、FFA,以及LPL的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验组TG、TC、FFA、LDL水平明显降低,LPL含量显著增多(P < 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DL水平组内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化浊解毒方能降低糖尿病患者TG、TC、FFA、LDL水平,能显著升高患者LPL水平,但对HDL无明显影响,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时间 | TG(mmol/L) | TC(mmol/L) | HDL(mmol/L) | LDL(mmol/L) | FFA(mmol/L) | LPL(U/ml) |
治疗组 | 44 | 治疗前 | 2.74±1.12 | 5.9±1.19 | 1.25±0.30 | 3.64±0.86 | 0.55±0.11 | 0.97±0.15 |
治疗后 | 1.98±0.63## | 5.19±0.89## | 1.32±0.26 | 3.20±0.86 ## | 0.44±0.11## | 1.08±0.17## | ||
对照组 | 44 | 治疗前 | 2.67±1.22 | 5.72±0.90 | 1.18±0.22 | 3.53±0.72 | 0.54±0.12 | 1.00±0.17 |
治疗后 | 2.67±1.00** | 5.72±0.85** | 1.26±0.22# | 3.53±0.67* | 0.53±0.11** | 1.00±0.15* | ||
注:组间比较,*P < 0.05,**P < 0.01;与治疗前比较,#P < 0.05,P < 0.01 |
两组患者治疗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
6 讨论LPL是脂质代谢中的关键酶,在富含TG的脂蛋白代谢中起主要作用,是TG降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反应的限速酶,与许多心血管及其相关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关系密切。研究表明[13],2型糖尿病患者LPL活性降低是引起高TG血症及HDL水平降低的原因, 并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化浊解毒方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包括TG、TC、LDL、FFA)均显著下降,HDL水平无明显变化,且仍有增加趋势,LPL水平明显上升,且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西医糖尿病脂毒性作用的发生,与中医浊毒理论的形成密切相关。吴深涛教授通过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浊毒为糖尿病病机启变要素这一新的糖尿病病机理论,认为由浊致毒的演变规律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并创立了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型糖尿病。糖尿病之浊邪的生变,是因患者脾弱而不能散精,升清降浊失司,水谷精微壅滞而化生的血浊等病理产物。而浊邪本为害清之邪气,加之其黏滞之性与毒相类,黏滞于血分癖败腐化必酿毒性。因此,由浊至毒生变的实质与糖尿病脂毒性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类似[14]。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其具体发病机制如《素问·奇病论》所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糖尿病脂毒性机制过程的研究[15-16]中发现,高血糖与浊毒之性趋同的瘦素、脂联素等脂肪细胞因子相关,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来调节脂代谢紊乱,最终可达到降糖效果。因此可确认脂代谢的紊乱可致2型糖尿病中的糖代谢紊乱。
二甲双胍作为目前国内外糖尿病指南推荐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不仅有直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同时还对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小肠内糖吸收等方面起作用[17]。化浊解毒方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根据糖尿病浊毒病机演变规律[18-19],以化浊泄浊,辅以解毒清热制定的方剂[20]。中药化浊解毒方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从降糖作用机制和靶点既有协同性,又有互补性,提高降糖疗效。从化浊解毒方主要通过整体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糖脂代谢角度考虑,其降糖机制可能与“胃-肠-胰岛轴”具有相关性[21]。通过上述试验的研究证明,化浊解毒方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纠正血脂异常情况,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其对血脂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LPL的水平,从而影响患者的脂代谢状况,这可能是该方改善血脂异常的机制之一。
[1] | 吴深涛. 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18 (1): 24. |
[2] | 廉洁. 吴深涛对浊毒的新认识[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21 (5): 104–105. |
[3] | 吴深涛.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新理念[J].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 (10): 10. |
[4] | 王斌, 邬金玲, 罗昆, 等. 化浊解毒法干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1 (5): 304–306. |
[5] | 王斌, 吴深涛, 王亭, 等. 化浊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血清GLP-1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1): 271. |
[6] | 王斌, 吴深涛. 化浊解毒方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GLP-1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 2015, 32 (7): 397–399.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15.07.04 |
[7] | WHO. 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 8 (1): 5–6. |
[8]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1-126. |
[9] | 中华中医药学会.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10] | 赵伟, 李双蕾, 唐爱华, 等. 糖尿病浊毒内蕴辨证研究[J]. 四川中医, 2010, 28 (5): 25–26. |
[11] | 王洪武, 王玉兴. 2型糖尿病证候研究规律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0 (1): 6–8.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1.01.03 |
[12] | 韦继红.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与进展[J]. 当代医学, 2013, 19 (13): 14–15.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3.13.008 |
[13] | 钟海新, 陈玉驹, 严棠. 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变化[J]. 广东医学, 2002, 40 (7): 698–699. |
[14] | Kusunoki M, T sutsumi K, Hara T, et al. A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ator, NO-1886 prevents impaired endo thelium-dependent relaxation of aorta caused by exercise in aged rats[J]. Exp Gerontol, 2002, 37 (7): 891–896. DOI:10.1016/S0531-5565(02)00023-2 |
[15] | 吴深涛. 浊毒与糖尿病糖毒性和脂毒性的相关性[J]. 中医杂志, 2004, 45 (9): 648. |
[16] | 章清华, 吴深涛. 化浊解毒方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3, 31 (4): 50–52. |
[17] | 母义明, 纪立农, 宁光, 等.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共识[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8): 673–681. |
[18] | 吴深涛, 闫冬雪. 从浊毒论糖尿病血脂异常之防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 (8): 1047–1049. |
[19] | 于晓辉, 檀金川. 从浊毒论糖尿病肾病[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 (3): 183–185.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3.03.18 |
[20] | 常柏, 甄仲, 陈良, 等. 苦寒药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J]. 天津中医药, 2009, 26 (2): 35–36. |
[21] | 甄仲, 常柏, 李敏, 等. 开郁清热方对自发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9 (4): 200–203.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0.04.13 |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