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8, Vol. 35 Issue (3): 186-187

文章信息

赵娜, 范青, 王金贵
ZHAO Na, FAN Qing, WANG Jingui
小儿捏脊手法操作与“药性”探讨
Investigate the "property" and operation of children chiropractic
天津中医药, 2018, 35(3): 186-187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3): 186-18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3.0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1-20
小儿捏脊手法操作与“药性”探讨
赵娜 , 范青 , 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 天津 300193
摘要:捏脊手法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操作并不统一,其“药性”内涵古医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捏脊手法遵循《肘后备急方》的操作方向由下至上操作更为妥善,因作用于督脉与膀胱经,属温热类手法,能振奋阳气,对于阴寒类、虚寒类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关键词捏脊    补泻    督脉    膀胱经    

捏脊是小儿推拿手法之一,可谓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广为人知、最广泛应用的,因其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甚至许多家长都会自行给孩子捏脊以保健防病。清代夏禹铸(字卓溪)在《推拿代药赋》中说道:“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凉,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因此,笔者认为厘清捏脊手法的操作方法、主治功效,有助于提高临床水平,也有利于小儿推拿的长久发展,于是也效仿夏禹铸“前人忽略捏脊,后学今来一谈”。

1 捏脊手法源流

捏脊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作为治疗腹痛的方法,用于成人而非小儿。

然而,笔者查阅明清小儿推拿文献,包括最早记载小儿推拿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1574年)、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针灸大成》第十卷《小儿按摩经》(1601年)、“推拿最善之本”《小儿推拿秘旨》(1604年)、《小儿推拿秘诀》(1605年),还有清代《小儿推拿广义》(1676年)、《幼科推拿秘书》(1784年)等等都没有捏脊手法及其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

北京冯氏捏脊疗法传承了数代,1962年出版了《小儿捏脊》[1]一书,系统介绍了捏脊的手法和临床应用,书中表明其传承源于民间。但江静波[2]认为“捏脊疗法”是新发掘出的一种小儿推拿疗法,并认为其称为“捏脊疗法”还不太妥当,因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了这种方法,因此应当据葛洪的记载称之为“拈脊皮疗法”。而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中医学院使用的推拿教材中均有捏脊手法介绍。

2 捏脊手法操作 2.1 百花争鸣的操作方法

冯氏《小儿捏脊》[1]中介绍为:从尾骶部长强穴开始,把皮肤捏起,沿着脊柱,随捏随拿随推随放,直到大椎穴,如是为常规捏,为了加强疗效可以重提几处相适应的背腧穴。又介绍了通过拿捏皮肤的厚薄、指力的轻重、推捻速度的快慢等体现手法的补泻,即提放次数少、捏拿皮肤薄、指力轻、速度慢为补,反之为泻,可概括为“轻补重泻”。

《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3]中将捏脊手法分为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补法即长强捏至大椎,捏3趟;泻法即大椎捏至长强,捏3趟;平补平泻即先由长强捏至大椎,再由大椎捏至长强,第3趟再由长强捏至大椎。此种补泻分类,类似于针灸补泻方法中的“迎随补泻”。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4]将捏法沿长强至大椎一线自下而上称为捏脊,可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2.2 术由道出,以道论术

这些操作方法是不是都有效,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但是“术由道出”,任何一个治疗方法都有它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以道论术”还原捏脊手法的本真。

捏脊手法主要施术于背部中央,操作为将脊骨处皮肤提起、捻动,因其着力部位较表浅,当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皮部,督脉皮部合与太阳,所以捏脊手法主要刺激的是督脉及膀胱经。

《素问·骨空论》言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下出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中的补泻是根据手法操作方向与督脉循行方向的关系而定的,“迎”向督脉循行方向,即从大椎至长强,便是泻;“随”着督脉循行方向,即从长强至大椎,便是补。

而《灵枢·经脉》言:“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恰恰与督脉反向而行。捏脊手法必定旁及膀胱经,难道捏脊向上操作为补督脉而泻膀胱经,向下操作为泻督脉而补膀胱经?笔者以为捏脊着力面较大,单从一条经的循行方向论补泻略显偏颇;捏脊的操作是“拈取其脊骨皮”,手指相对而提起皮肤,并没有“迎”、“随”的方向性;捏脊主要作用于皮肤,较为表浅,达不到经脉的深度,因此“迎随补泻”的理论并不适用。若采用推脊手法,仅作用于督脉一线,采用“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则可根据操作方向定补泻性质,如姚笑[5]研究所证实的上推脊柱可升高家兔体温,下推脊柱可降低家兔体温,也正和《小儿推拿秘诀》[6]所云:“伤寒骨节疼痛,从此用指一路旋推至龟尾。”因此,笔者认为遵循《肘后备急方》的操作方向更为妥善。

3 捏脊手法的“寒热温凉”

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之会,又为“阳脉之海”,督领一身阳气、统帅诸阳经;膀胱经为巨阳是诸阳之首,就其穴性而言应当属温热。而通过捏脊的手法可以调整温热强度,有“温”有“热”,两种不同的效果。

3.1 重手法,大热泻寒

如《肘后备急方》中的“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卒腹痛”从其发病迅速可以判断其为实寒证,而“深取”为重手法,可以起到温中散寒、泻其寒实的作用,因而重手法捏脊对寒邪犯表、寒邪内侵等阴寒证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3.2 轻手法,温阳助长

小儿乃纯阳之体,并非说其阳热,而是言其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7],“阳常有余”应是其常态,若“阳不足”则脾阳不升、卫外不固、生长迟缓。因而轻手法捏脊,振奋阳气,对于卫阳不足的呼吸系统疾病、中阳不足的消化系统疾病、肾阳不足的生长发育疾病均能有一定治疗作用。

由于其性质偏温,可以助火,因此阳盛阴虚、肝旺多怒或热毒雍盛等证并不适宜使用。

4 结论

捏脊手法既古老而又年轻,其“药性”内涵古医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当代推拿书籍中关于捏脊的主治功效多是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理气血之类宽泛的描述,而该手法临床使用范围广泛,仿佛“包治百病”,不利于临床规范使用和疗效的提高。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捏脊手法遵循《肘后备急方》的操作方向由下至上操作更为妥善,因作用于督脉与膀胱经,属温热类手法,能振奋阳气,对于阴寒类、虚寒类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笔者在临床使用中严格遵循“病知表里虚实”,虽未能“推合重症能生”,但确实发现针对寒性腹痛、脾虚泄泻、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用捏脊手法以壮其阳确实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明, 冯奎福. 小儿捏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1.
[2] 江静波. 拈脊皮疗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2 : 3.
[3] 骆竞洪. 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M].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248-252.
[4] 俞大方. 推拿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88.
[5] 姚笑. 不同方向推脊对家兔体温的影响——论推拿补泻与穴位功效的关系[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13-14.
[6] 周于藩. 小儿推拿秘诀[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38.
[7] 胡鹏. 小议徐氏扶阳理论及其在儿科临床的运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 (1): 11–13.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1.03
Investigate the "property" and operation of children chiropractic
ZHAO Na, FAN Qing, WANG Jingui     
Department of Massag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Children chiropractic technique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 but its operation is not unified, the connotation of "property of a medicine"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there is no clear record,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direction that chiropractic follow Zhou Hou Bei Ji Fang bottom-up operation is more appropriate, because acting on the governor vessel and bladder, belongs to the warm technique that can inspire yang, for both disorders, type of deficiency of yin cold treating effect.
Key words: chiropractic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Dumai     bladder meri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