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郭家奎, 孙熙罡, 吴迪, 吕福全, 吉学群, 熊杰
- GUO Jiakui, SUN Xigang, WU Di, LYU Fuquan, JI Xuequn, XIONG Jie
- 脑血栓片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观察
- Clinical study of Naoxueshuan tablet against convalescent stroke of blood stagnation obstruction syndrome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4): 255-25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4): 255-25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4.0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1-04
2. 天津市环湖医院, 天津 300350;
3. 天津市南开医院, 天津 300100;
4.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5.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62
中风病是引起成年人因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中风发病率120~180/10万,患病率400~700/10万,每年死亡病例>150万,幸存者600~700万,其中67%~78%为缺血性中风病,且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3],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4]。脑血栓片具有活血化瘀、醒脑通络、潜阳熄风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客观评价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收集时间为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病例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研究中试验组脱失12例,对照组脱失8例,脱失原因包括自行停药、服用影响疗效评价药物、自行中途退出、误诊、误纳等,共有124例患者纳入分析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教育程度等人口学资料基线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性别(例) | 年龄 (x±s, 岁) |
病程 (x±s,d) |
教育程度(例) | ||||
男 | 女 | 小学 | 中学 | 大专 | 本科 | ||||
对照组 | 64 | 52 | 12 | 60.53±8.95 | 24.52±8.06 | 12 | 41 | 9 | 2 |
试验组 | 60 | 48 | 12 | 61.97±8.57 | 24.02±7.91 | 6 | 42 | 8 | 4 |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诊断疗效评价标准(试行)》[6]。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选择瘀血阻络证为观察证型。
1.3 纳入标准1)符合缺血性中风病瘀血阻络证的诊断标准。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为8~20分。3)病程在15~60 d。4)年龄40~80岁。5)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者。3)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者。5)过敏体质。6)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症者。
1.5 脱落标准1)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2)试验中病情加重,需停止用药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者。3)试验中出现其他影响试验观察的疾病。4)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不接受药物治疗或检测。5)受试者依从性差(试验用药依从性<80%)。
1.6 剔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者。2)随机化之后无任何数据。3)未使用试验药物。4)自动中途换药或加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药物者。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由专业统计人员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生成1:1的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产生的随机号,编写随机分配卡,并装入不透光信封并密封(拆封后不可复原),按信封内的分组情况进行分组。量表评分人员、临床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在盲态下对患者进行评价。
2.2 治疗方法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拜耳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0 mg,每日1次,服药12周。试验组在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服用脑血栓片(规格0.3 g/片,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2020173,批号C89020),每次1.2 g,每日3次,服药12周。对照组禁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
2.3 观察指标采用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SS-QOL)量表、中风病中医症状评分,于入组当天、治疗6周、12周和纳入后24周进行综合评测。
2.4 疗效评定标准NIHSS量表:临床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无减少或增多以及评分减少<17%。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计算两组治疗后积分减分≥7分的比例。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1分为基本恢复,2分为相对独立,3~5分为明显残障,比较两组达到相对独立的比例。
2.5 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定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评定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3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26例,有效2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NIHS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3.636,P<0.05),两组NIHS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6周,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12周和随访至纳入后24周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试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 2。
分 | |||||
组别 | 例数 | 入组当日 | 治疗6周 | 治疗12周 | 纳入后24周 |
对照组 | 64 | 9.67±1.80 | 7.48±2.51* | 5.34±2.69* | 4.83±2.87* |
试验组 | 60 | 9.98±1.96 | 6.97±2.41* | 4.15±2.43*# | 3.27±2.47*#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时间无交互效应(F=1.761,P>0.05),治疗后试验组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纳入24周时,试验组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依然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试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详见表 3。
分 | |||||
组别 | 例数 | 入组当日 | 治疗6周 | 治疗12周 | 纳入后24周 |
对照组 | 64 | 50.70±17.97 | 62.73±22.06* | 75.16±21.60* | 78.75±22.27* |
试验组 | 60 | 50.08±20.96 | 67.75±21.12* | 83.67±15.89*# | 88.17±14.87*#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Rankin分级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试验组在纳入24周时,Rankin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在纳入后24周时,试验组基本恢复29例,相对独立19例,明显残障12例,达到相对独立的为80.00%;对照组治疗后基本恢复26例,相对独立10例,明显残障28例,达到相对独立的为5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活动水平,试验组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当。见表 4。
例 | ||||||||
组别 | 例数 | 观察时点 | 0分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
试验组 | 60 | 入组当日 | 0 | 2 | 6 | 25 | 26 | 1 |
治疗6周 | 0 | 6 | 10 | 32 | 12 | 0 | ||
治疗12周 | 0 | 18 | 21 | 19 | 2 | 0 | ||
纳入后24周 | 4 | 25 | 19 | 11 | 1 | 0 | ||
对照组 | 64 | 入组当日 | 0 | 1 | 10 | 18 | 34 | 1 |
治疗6周 | 0 | 4 | 14 | 22 | 23 | 1 | ||
治疗12周 | 0 | 16 | 16 | 19 | 11 | 2 | ||
纳入后24周 | 1 | 25 | 10 | 20 | 7 | 1 |
两组患者治疗后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SS-QOL量表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时间无交互效应(F=2.937,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间改善SS-QOL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随访至纳入24周时,试验组改善SS-QOL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参与水平,在治疗期间两组的改善情况一致,试验组在远期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见表 5。
分 | |||||
组别 | 例数 | 入组当日 | 治疗6周 | 治疗12周 | 纳入后24周 |
对照组 | 64 | 105.66±33.06 | 120.78±33.39* | 136.78±37.59* | 144.66±43.82* |
试验组 | 60 | 99.78±27.56 | 127.57±29.88* | 150.78±34.13** | 160.70±35.58*#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 < 0.05。 |
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中风病中医症状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别×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8.788,P < 0.05),说明两组中风病中医症状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试验组在治疗12周和随访至纳入后24周时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试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 6。
分 | |||||
组别 | 例数 | 入组当日 | 治疗6周 | 治疗12周 | 纳入后24周 |
对照组 | 64 | 19.80±3.44 | 16.72±4.32* | 13.41±4.61* | 12.16±4.90* |
试验组 | 60 | 20.18±4.07 | 15.57±4.12* | 10.38±4.71*# | 8.70±4.76*#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 < 0.05。 |
临床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基本病机多为气血失调,血脉不通,瘀血阻滞所致,病位在脑,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患者多后遗经络形证。故治疗多以标本兼治为原则,治以活血化瘀,舒利血脉,使瘀血阻络情况得到改善。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系由脑供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闭塞、血液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与易损斑块、动脉夹层、高脂血症和放射性血管损伤等因素相关[8]。有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液具有浓、稠、黏、聚的特点,血液浓缩、高黏血症、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为造成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且互为因果[9]。在诸多病因中,缺血性损伤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脑血循环障碍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血灌注压不够,血流缓慢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的脑灌注压、良好的脑血循环是治疗的根本[10];改善脑供血、供氧,控制血液黏度、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关键;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治疗的准则。
脑血栓片遵循了“血实者,宜决之”,“疏其血气”的原则,恰恰切中了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滞的病理变化。组方中水蛭、土鳖虫活血破瘀;红花、桃仁、赤芍、当归、丹参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牛黄豁痰开窍;组方中采用的进口野生赛加羚羊角,属贵重药材,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之功。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醒脑通络、潜阳熄风之功,可有效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血液的黏、聚、凝等病理状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水蛭是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强效抑制血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另外还可以减轻脑组织周围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脑血管循环[11];土鳖虫可降纤、降脂、提高血清超高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减少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12];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微循环、稳定斑块、增加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作用[13-15];赤芍可抑制炎性渗出,降低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16];羚羊角可增加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解热等作用,对昏迷高热患者疗效显著[17]。因此,脑血栓片在促进患者脑内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
脑血栓片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社会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医症状,并能够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同时使用时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 方向华, 王淳秀, 梅利平, 等.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9): 847–853. |
[2] |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 中国肿瘤, 2008, 17 (5): 344–345. |
[3]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 (8): 629–643. |
[4]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 (4): 258–272. |
[5] |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6-55. |
[6]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
[7]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99-104. |
[8] | 蔡业峰. 缺血中风诊断与治疗[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27. |
[9] | 陈松林, 徐文明, 姚璐, 等. 益气活血化痰法辅助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3, 34 (14): 2258. DOI:10.3969/j.issn.1001-9448.2013.14.055 |
[10] | 岳爱霞. 醒神通络方加针灸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10): 200–204. |
[11] | 郑文旭. 脉血康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 31 (4): 247–249. |
[12] | 王淑云, 谢福军. 脑血栓片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878–1879.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2.11.083 |
[13] | 李明梅. 脑血栓片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12): 3166–3167.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2.12.100 |
[14] | 李明梅, 裘兰兰. 脑血栓片中赤芍的质量监控[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9): 2372–2373. |
[15] | 贺歆彦, 李铁东, 付丹飞, 等. 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26 (4): 919–920. |
[16] | 王宁. 脑血栓片对急性脑梗死病人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21 (5): 23–24. |
[17] | 姚南, 李友宾, 段金傲, 等. 羚羊角在中药复方中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成药, 2009, 31 (2): 56–63. |
2. Tianjin Huanhu Hospital, Tianjin 300350, China;
3. Tianjin Nankai Hospital, Tianjin 300100, China;
4. 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Tianjin 300120, China;
5.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ogistics College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Tianjin 3001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