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赵晓萌, 万青云, 吴文忠, 陈栋, 刘成勇, 赵亚楠, 贺挺
- ZHAO Xiaomeng, WAN Qingyun, WU Wenzhong, CHEN Dong, LIU Chengyong, ZHAO Yanan, HE Ting
- 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郁”论浅识
- Depression on the superficial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4): 278-28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4): 278-28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4.1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1-26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常伴有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1]。作为时代性疾病,CFS虽无近期生命危险,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社会各方面功能下降,因此引起广泛的关注。据文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20%处于疾病状态,而75%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系统异常有关[2-4],治疗上以药物治疗[5]和非药物治疗[6]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尝试以中医学“整理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思想为指导,结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从中医“郁”的角度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何谓“郁”?人类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总结并发展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概括了“郁”的两大内涵——天地自然之郁和人体之郁。前者与笔者所阐释的CFS之“郁”相关性较小,在此不详细赘述,后者则表现为气血津液之郁、脏腑之郁、经络之郁等[6]。中医学“郁”的内涵,是指在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条件下,形成的以“结聚而不得发越”、“抑而不通”等为特点的一种状态。现代中医多认为“郁”多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低落,咽有异物等,此乃狭义之“郁”。而笔者论述的“郁”,既不是独立的疾病,又不是相应的症状,此乃广义之“郁”。笔者拟从“郁”的角度出发,从“气血津液之郁、脏腑之郁、经络之郁”三个角度阐述慢性疲劳综合征。
1 病因病机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就病因而言,慢性疲劳综合征多为内因与不内外因,即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但从病机上来说,慢性疲劳综合征为肝郁气滞,湿阻脾胃,经络阻滞。
1.1 气血津液之郁——情志内伤之肝郁气滞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情志方面多表现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思绪混乱等神经精神症状[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灵枢·本神》曰:“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挽乱,四肢不举。”七情内伤,易伤五脏六腑,则失其生理功能。袁苹[9]研究发现CFS在科技人员中发病比较高占26.23%,其次是大学生和干部分别为18.31%和17.32%。CFS是由心理因素引起,而以学习压力为主要诱因,并与社会信息化、快节奏化息息相关。而心理因素通过影响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的防御机制被破坏,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可见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一有怫郁,百病丛生”。《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亦明确言明:“悒郁动肝致病。”肝失疏泄,情志抑郁,日久可出现身体及心理的疲劳,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1.2 脏腑之郁——饮食失宜之湿阻脾胃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饮食方面多表现出食欲减退,无饥饿感,有时可能出现偏食,食后消化不良,腹胀;大便形状多有改变,出现便秘、大便干燥或大便次数增多等。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全身困重,若累积数月或数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可有一种重病缠身之感。《论语乡党·第十》篇中,孔子指出“食不厌精,绘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然而现代人饮食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太阴阳明论》明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饮食失宜,湿邪阻滞中焦,脾失健运,食物无法化生精、气、血、津液“以灌四傍”。《诸病源候论》亦有言“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故饮食失宜伤脾,不仅脾虚无法运化自身水谷精微,致其化为痰湿,若湿邪阻于经络肌肉关节,致“全身困重”;更使脏腑筋肉不得气血濡养,则“四肢乏力”。《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指出脾气虚弱所致的“脾劳”,典型症状是倦怠兼发热。此处的发热意指低热,符合CFS症状[10]。湿邪黏滞,除了症状多表现滞涩而不爽,如大便排泄不爽,病程亦会缠绵,故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病程多为半年以上。
1.3 经络之郁——劳逸失度之经络阻滞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运动方面多表现出全身疲惫,四肢乏力,周身不适,活动迟缓。有时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肌痛、关节痛等。《素问·宣明五气论》有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度安逸,或长期卧床,阳气不振,可使气血流通不畅,进而出现气滞血瘀,以致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肌肉四肢软弱无力,甚至形体虚羸。“久卧”或“久坐”,可以说是目前人们所习惯的一种不良生活方式,而正是这种不良生活方式的积累,使机体处于固定的姿势,肢体得不到舒展,造成局部肢体部位经络循行不畅,阻滞不通,久则肌肉关节酸痛,四肢乏力,周身不适。
2 治疗原则 2.1 调畅情志,木郁达之《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者》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情志抑郁,郁怒伤肝,可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木郁也。《医旨绪余》言:“木郁达之,木郁者,肝郁也。达者,条达、通达之谓也。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故凡胁痛耳鸣,眩晕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当条而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医贯·郁病论》言:“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其而愈。一方何曰:逍遥散是也。”肝气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情志活动异常,而强烈或持久情志刺激,亦可影响肝气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逍遥散中柴胡为君,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另佐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情志之郁初起伤气,继而及血,不可治以消散,应治以苦辛凉润宣通。除汤药外,还多用艾灸、饮醇酒、怡情、以情胜情等法治疗。故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倾向,情志干预治疗亦必不可少。
2.2 合理饮食,土郁夺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在水液代谢中起枢纽作用,凡水液上腾下达,皆赖于脾之枢转。《医旨绪余》言:“土郁夺之,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土性贵燥,惟燥乃能运化精微,而致各脏也。壅滞渍濡,则郁。故凡肿满痞塞,肿,大小便不利,腹疼胀,皆土郁症也。当攘而夺之,以复其健运之常。”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化湿和胃。《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有言:“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动,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与今天提倡的“膳食指南”理念不谋而合。究其病因,饮食不当,湿邪阻滞,损伤脾胃,以致土郁,故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应首当其位。
2.3 动静结合,经络活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这一原理,穴位可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穴位下的解剖结构为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目前针灸治疗CFS中,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单纯针刺、电针、温针灸、穴位埋线等。安贵霞[11]用俞募配穴针灸治疗CF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疼痛和抑郁症状,同时通过提升体内细胞因子水平方式改善患者免疫力。陈杰[12]针刺百会、膻中、内关、中脘、足三里、关元后加电针,予以低频率连续波刺激,留针30 min,总有效率88.89%。程良利[13]选用肝俞、脾俞、肾俞温针灸与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同用,穴位、针刺、药物三者结合,使脏腑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消除疲劳、缓解疼痛。周蕾等[14]通过取穴关元、肾俞、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对CFS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有独特优势。以上临床研究观察证明,针灸治疗对于CFS患者疗效显著。针灸治疗效果除了基于辨证取穴原则以外,更多是源于针灸本身能通经活络,理气活血。就病因而言,CFS患者自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必要,通过日常运动训练加强血液循环,不“久坐”,亦不“久卧”,动静结合,气血方不瘀滞。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证候群。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郁证》曰:“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降及血,终乃成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理解为以“郁”为标,气血失衡为本,将解郁与调补气血有机结合,集“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经络活之”为一身,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 | Fukuda K, Straus SE, Hickie I, et al.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4, 121 (12): 953–959. DOI:10.7326/0003-4819-121-12-199412150-00009 |
[2] | 田萌, 毛丽娟, 赵影, 等.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处方制定[J]. 体育科研, 2015, 36 (1): 45–48. |
[3] | 侯晓勇, 贾广坡, 田连营, 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相关机制探讨[J]. 河北医药, 2015, 37 (16): 2463–2466. |
[4] | 潘莉, 张静平, 李丽花. 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12): 1556–1557. |
[5] | 丁兴.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代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8): 248–249. |
[6] | 彭伟, 王康锋, 杨晓楠, 等. 亚健康状态干预措施的探讨[J]. 光明中医, 2014, 29 (2): 211–213. |
[7] | 李清. 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779059 |
[8] | Cockshell SJ, Mathias J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people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arison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J]. Neuropsychology, 2014, 28 : 394–405. DOI:10.1037/neu0000025 |
[9] | 袁苹.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影响因素[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5): 375–376. |
[10] | 朱玲. 从肝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J]. 北京中医药, 2012, 31 (4): 292. |
[11] | 安贵霞. 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0 (7): 970–971, 991. |
[12] | 陈杰.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63例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6): 56–57.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1.16.034 |
[13] | 程良利. 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2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3, 45 (1): 111–112. |
[14] | 周蕾, 冯祯根.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1 (2): 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