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郝莉莉, 刘小溪
- HAO Lili, LIU Xiaoxi
- 健脾利湿汤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调节T细胞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Jianpi Lish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lcerative colitis by regulating the function of Treg cells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5): 344-34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5): 344-34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5.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2-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变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直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UC病因不明,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公认免疫因素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
调节T细胞(Treg)属于CD4+T细胞亚群,能抑制炎症反应,防止过度免疫所致的组织损伤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2]。Treg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在UC患者肠道黏膜组织也见Treg细胞增多[3]。Treg能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自然杀伤细胞(NK)、CD8+T等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而穿孔素-颗粒酶B途径是上述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的途径之一[4]。免疫细胞识别靶细胞后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穿孔素附着于靶细胞表面,破坏细胞膜;颗粒酶B则经损伤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降解DNA进而介导靶细胞凋亡。但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否与UC发病相关,Treg是否通过调控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水平发挥减轻UC炎症损伤的作用,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
本院采用健脾利湿汤治疗大肠湿热和脾虚湿蕴型轻中度UC,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拟深入探讨健脾利湿汤的临床疗效,并从细胞免疫角度揭示其治疗UC的机制,为促进中药疗法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总RNA提取试剂盒、逆转录试剂盒、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试剂盒均为北京康为世纪有限公司生产。ELISA试剂盒为德国IBL公司生产。所用仪器为ABI 7500型荧光定量PCR仪、Bio-Tek酶标仪等。
1.2 临床资料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广州会议)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5]。
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标准:采用改良的Tru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标准[6]。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的表现[7]。
1.2.2 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度。4)临床类型为初发型或慢性复发型。5)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1)重度UC患者。2)临床类型为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的患者。3)克罗恩氏病、阿米巴肠病、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的患者。4)合并肠穿孔、肠梗阻大出血等的患者。5)合并心脑肝肾等基础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等的患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4 剔除标准1)依从性差者。2)服用治疗以外其他药物影响疗效判断者。3)突发其他疾病必须终止治疗者。4)中途退出或失访者。
1.3 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和病房,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17岁。临床类型属于初发型的12例,属于慢性复发型的47例。病情严重程度属于轻度的25例,属于中度的34例。
1.4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序列软件分为对照组30例,健脾利湿组29例。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急性期每日4次,每次1 g;维持治疗每日3次,每次0.5 g。健脾利湿组口服本院自拟的健脾利湿汤(黄连10 g,苦参15 g,败酱草30 g,白头翁15 g,土茯苓30 g,当归15 g,姜黄15 g,党参20 g,炒白术20 g,制附子10 g,防风10 g,厚朴15 g,车前子20 g),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患者每晚均行锡类散灌肠。治疗均持续3个月。
在治疗前、用药后30 d和用药后3个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评分、疗效等进行评价;于治疗前和用药后3个月两时间点采集患者静脉血;并采集1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体检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以评价用药前后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6-7]。
1.5.1 主要症状评分主要症状指腹痛、腹泻、脓血便。腹泻:正常(0分),无腹泻;轻度(3分),腹泻每日<4次;中度(6分),腹泻每日4~6次;重度(9分),腹泻每日>6次。脓血便:正常(0分),无脓血便;轻度(3分),少量脓血;中度(6分),脓血便为主;重度(9分),全部脓血便或便新鲜血。腹痛:正常(0分),无腹痛;轻度(3分),腹痛轻微,隐痛,偶发;中度(6分),腹痛或胀痛,每日发作数次;重度(9分),腹部剧痛或绞痛,反复发作。
1.5.2 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按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计算[7],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积分]×100%。
1.5.3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胃肠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评分。该量表共有32个条目。每个问题进行7级评分,总分32~224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6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水平依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抗炎因子TGF-β的水平。
1.7 RT-qPCR法测定血中Foxp3、穿孔素和颗粒酶BmRNA的水平取正常人及患者新鲜血液1.5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柱提法提取总RNA,取2 μL总RNA逆转录为cDNA。将cDNA、上下游引物、荧光染料等加入反应体系中,RT-qPCR法检测。引物由苏州金维智公司合成。Foxp3引物序列为5’-CACTGGTTCACACGCATGTTT-3’和5’-CACCCGC-ACAAAGCACTTG-3’;穿孔素引物序列为5'-CGC-CTACCTCAGGCTTATCTC-3'和5'-CCTCGACAGT-CAGGCAGTC-3';颗粒酶B引物序列为5'-TGGGG-GACCCAGAGATTAAAA-3'和5'-TTTCGTCCATA-GGAGACAATGC-3';GAPDH引物序列为5′-AGG-GCTGCTTTTAACTCTGGT-3′和5′-CCCCACTTGA-TTTTGGAGGGA-3′。PCR扩增条件为:94 ℃预变性15 min;94 ℃ 15 s、60 ℃(Foxp3)/58 ℃(穿孔素)/59 ℃(颗粒酶B)/58 ℃(GAPDH),均为30 s;72 ℃ 30 s;进行40个循环。反应结束,2-ΔΔCT法分析结果,计算目的基因相对于管家基因GAPDH的表达情况。
1.8 统计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其中主要症状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基因表达等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中无序资料采用χ2检验,有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正常人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2.71±3.84)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38±6.53)岁;病情程度,轻度13例,中度17例。健脾利湿组29例患者中,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96±6.83)岁;病情程度,轻度12例,中度17例。对照组和健脾利湿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12周的临床试验观察。
2.2 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上述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P<0.01);健脾利湿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 1。
2.3 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数比较治疗30 d和3个月后,健脾利湿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4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在胃肠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除社会能力外,健脾利湿组在其他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5 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正常人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水平较高,而抗炎因子TGF-β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P<0.0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化,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健脾利湿组改变更为明显(P<0.01),见表 4。
2.6 患者治疗前后Foxp3等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正常人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低,而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外周血中上述基因表达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化,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健脾利湿组的改变更为明显(P<0.05),见表 5。
3 讨论近年来,UC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其病程迁延反复,易致癌变,因而被WHO列为难治性疾病。UC病因不明,但由于UC患者常伴有外周关节炎、前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加之免疫抑制剂对UC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免疫因素被认为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通过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防止过度免疫所致的组织损伤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Foxp3是其特征标志物[2]。研究显示,与正常值相比,UC患者外周血中Treg数量降低,而肠道黏膜中Treg数量增加;UC患者外周血中Treg数量与疾病活动性呈负相关,UC活动期时外周和肠道黏膜的Treg数量呈一低一高的反方向变化趋势[1]。循环中Treg数量下降可能是UC发生后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机体藉此募集更多的Treg以减轻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此外,UC患者肠道黏膜组织中IL-1β、IL-6等促炎因子水平升高,IL-10、TGF-β等抗炎因子水平下降;随病情缓解,可见IL-1β、IL-6水平下降,IL-10、TGF-β水平上升[8]。Treg通过分泌TGF-β来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性;TGF-β又可促进T细胞向Treg分化,由此增加肠道组织中Treg数量,减轻UC过强的细胞免疫反应。
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由CTL、NK、CD8+T等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毒性蛋白,两者与细胞免疫功能直接相关,在清除细菌和病毒感染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活化后的Treg细胞可表达颗粒酶B,通过穿孔素/颗粒酶B途径杀伤多种自体靶细胞[1]。但目前穿孔素/颗粒酶B途径与UC发病之间的证据还很少。
西医治疗UC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UC有效率高,但易引起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急性期UC最为有效的药物,抗炎作用强,但不能久用。免疫抑制剂对重度、顽固性UC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其在抑制肠道免疫的同时,也会抑制全身免疫功能,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变态反应、感染等。生物制剂也用于重症患者,起效快、疗效好,但此类药物价格昂贵,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尚待观察[9]。相比于西药,中医药在治疗UC、提供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独特优势。
UC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肠澼”等病范畴。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权,致使气血生化不足,从而外邪内侵,损伤肠络。此外,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而为患,从而湿热内生,热毒蕴结于肠,气滞血凝,化为脓血而发病。基于UC脾虚失健、湿热蕴肠的病因病机,本院采用健脾利湿方剂治疗轻中度UC,取得良好疗效。方中黄连、苦参清热解毒燥湿;败酱草、白头翁、土茯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当归、姜黄养血活血,通络止痛;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制附子散寒除湿;温肾暖脾;厚朴、防风、车前子行气化湿。诸药合用,共凑健脾活血清热利湿之功。
本研究结果发现,健脾利湿方剂在改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症状上明显优于美沙拉嗪;也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UC患者外周促炎因子IL-1β水平较高时,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较高;与此同时,抗炎因子TGF-β水平及Foxp3 mRNA水平则较低。经治疗,患者病情缓解的同时,上述指标均向相反方向变化。说明穿孔素/颗粒酶B的水平与机体内炎症反应强度存在一致性,穿孔素/颗粒酶B通路参与了UC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健脾利湿方剂通过调节Treg的数量和功能,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抑制穿孔素/颗粒酶B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此减轻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
[1] | Pedros C, Duguet F, Saoudi A, et al. Disrupted regulatory T cell homeostasi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6, 22 (3): 974–995. DOI:10.3748/wjg.v22.i3.974 |
[2] | Josefowicz SZ, Lu LF, Rudensky AY. Regulatory T cells:mechanism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J].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2012, 30 : 531–564. DOI:10.1146/annurev.immunol.25.022106.141623 |
[3] | Holmén N, Lundgren A, Lundin S, et al. Functional CD4+CD25high regulatory T cells are enriched in the colonic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ncrease with disease activity[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06, 12 (6): 447–56. DOI:10.1097/00054725-200606000-00003 |
[4] | Cao X, Cai SF, Fehniger TA, et al. Granzyme B and Perforin Are Important for Regulatory T Cell-Mediated Suppression of Tumor Clearance[J]. Immunity, 2007, 27 (4): 635. DOI:10.1016/j.immuni.2007.08.014 |
[5]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 广州)[J]. 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10): 818–831.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2.10.024 |
[6]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29-134. |
[7] | 张声生, 李乾构, 沈洪, 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5): 527–532. |
[8] | Abdallah HI, Freund JN, Reimund JM, et al. Enteropathogenic e.coli sustains iodoacetamide-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like colitis in rats:modulation of IL-1β, IL-6, TNF-α, COX-2, and apoptosisi[J].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 Homeostatic Agents, 2012, 26 (3): 515. |
[9] | 杨泽云.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 2015, 30 (8): 18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