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施风兰, 高伟, 秦丰玉, 满意, 徐佳岐
- SHI Fenglan, GAO Wei, QIN Fengyu, MAN Yi, XU Jiaqi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初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Randomised control cinical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galactostasis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5): 358-36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5): 358-36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5.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12-28
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原因,亦是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严重时影响母乳喂养。临床产后乳汁淤积的治疗多单一施行手法按摩或者手法按摩和仪器两者联合治疗,目前未见评价3种方式联合治疗乳汁淤积的报道,研究拟采用中医穴位手法按摩、耳穴治疗及产后康复治疗仪三者联合治疗,分析、评价三者联合治疗相对于单一手法按摩治疗的有效性,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乳母健康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天津市和平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后乳腺保健科门诊就诊的产后乳汁淤积产妇192例,年龄20~35岁,孕周37~41周,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g。所有产妇否认既往有乳腺疾病手术史,无母乳喂养禁忌,均自愿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情况正常,吸吮能力正常。纳入标准:确诊乳汁淤积无乳腺炎形成,乳房疼痛,乳房局部肿块。排除标准:患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确诊乳腺疾病或局部皮肤存在湿疹、破溃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2名患者分为3组:A组(手法穴位按摩+耳穴压丸治疗+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64例、B组(手法穴位按摩+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64例、C组(手法穴位按摩)64例。治疗第3次后进行随访,A组脱落2例,B组脱落4例,C组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的病例为A组62例,B组60例,C组63例。各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出生体质量以及乳汁淤积症状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治疗方法每日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A组每次治疗前先给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同时进行耳穴压丸,20 min的物理仪器治疗后进行中医穴位手法按摩治疗。按摩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逐渐加大力度,且轻重适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宜,按摩顺序应先健侧后患侧。疑有脓肿形成时,勿用力挤压肿块部位。B组每次治疗前先给予20 min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再进行中医穴位手法按摩治疗。C组仅进行中医穴位手法按摩治疗。
1.2.1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采用北京拓殖智业科技有限公司的TZ-CH300型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产妇取仰卧位,将两个乳房专用皮肤电极片黑色一面下垫湿毛巾,分别由根部向乳头覆盖,露出乳头,将皮肤电极充分地紧密贴合在产妇双乳上并固定后即可按开始键进行治疗,尽量在3 min内调节到产妇能够耐受的最高强度,均由统一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每次治疗20 min。
1.2.2 耳穴压丸法将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在内分泌、心、肝、胃、胸、三焦等耳穴上,双侧耳廓同时使用,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5次。每次约10 min,以局部出现酸、胀、痛为宜。
1.2.3 中医穴位手法按摩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每次按摩约30 min。操作者在操作前洗净并温热双手,涂搽少许润滑剂于乳房表面。首先环揉整个乳房,了解硬块的范围、乳汁淤积情况;拇指点揉膻中、屋翳、膺窗、中府、乳根、天池等穴位1~2 min;然后慢慢提拉乳头及乳晕部位,以使乳腺管扩张;经过乳汁淤积区肿块处,依靠拇指和掌指的合力向乳头方向滑动,排出积乳,直至乳汁排空。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乳房的疼痛程度与肿胀硬度。乳房疼痛评分:产妇乳房疼痛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分为轻度(<4分),中度(4~7分),重度(8-10分)。乳房肿胀硬度评分:乳房硬度分为3度。Ⅰ度,触之如嘴唇,为正常或轻度胀痛;Ⅱ度,触之如鼻尖,为中度胀痛;Ⅲ度,触之如额头,为重度胀痛。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拟定[1]。治愈:乳房硬结消失,乳房胀痛消失,乳汁排出通畅。显效:乳房硬结变软变小,乳房胀痛明显减轻,乳汁排出较通畅。无效:乳房硬结无明显变化,乳汁排出困难。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的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间治疗疗效比较A组治愈47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B组,治愈43例,显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C组治愈35例,显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9.4%。3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治疗前后3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变化比较3组治疗后乳房疼痛程度的变化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乳房疼痛均得以缓解,乳房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见表 3。
2.3 治疗前后3组产妇乳房肿胀程度变化比较3组治疗后乳房肿胀程度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房肿胀程度均得以缓解,乳房肿胀程度为Ⅱ、Ⅲ度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见表 4。
2.4 治疗前后3组产妇乳汁排出通畅程度变化比较治疗后3组间乳汁排出通畅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汁排出困难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见表 5。
3 讨论母乳是新生儿的最理想食品,可保障其健康成长,母乳喂养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科学育儿方法,对母婴健康均有利[2-3]。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初产妇在产后常会出现乳房胀痛等现象,进而导致产妇乳汁淤积,引起一系列乳房疾病[4]。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症状,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乳腺管不通、乳汁难以排出、淤积在乳房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疼痛、局部有硬块、有沉重感[5],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帮助产妇早期疏通乳腺管是防治乳腺炎的有效措施。
中医穴位手法按摩的方法可以疏通乳络气血、消散积聚,清除乳汁淤积及乳孔堵塞,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穴取膻中,膻中属任脉,为八会穴之气会,推膻中有行气活血、宽中理气作用;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过,屋翳、乳根为局部取穴,适度刺激二穴可行气解郁、通乳化瘀。乳中穴位于乳头中央,拿乳中以疏通乳络,从而使乳腺管排乳通畅,改善乳汁积聚,降低产妇乳汁淤积的发生[6]。
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也是常见的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方法。《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依据经脉循行分布,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络,下乳之功效。通过用王不留行籽胶布贴压局部肝、胃、三焦等耳穴,可调节脏腑功能、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从而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及排出[7];贴压胃、肝两穴能起到疏肝和胃,疏通乳络的作用;内分泌穴可以起到调节泌乳的作用;乳房则是病位所在镇痛效果明显;总之耳穴压丸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配合乳房按摩可以减轻乳汁淤积[8]。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乳汁淤积是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带动乳头周围皮肤、腺体的运动产生与婴儿吮吸同样的效果,且按摩力度均匀,无不适感,可以改善乳腺局部血液循环, 起到疏通乳腺管的作用[9]。
有文献报道运用中医推、拿、按、揉手法,结合乳房相关穴位进行乳房局部按摩,能疏肝清热、理气活血、消肿散结、疏通乳络,提高母乳喂养率[10]。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穴位手法按摩可有效改善乳房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脑垂体分泌缩宫素和催乳素,促进乳汁快速进入乳腺管排出,进而达到缓解乳汁淤积、减轻乳房胀痛、预防乳腺炎的目的[11]。也有研究显示手法按摩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后乳汁淤积可有效缓解产妇乳房肿胀疼痛,疗效显著而持久,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和预防乳腺炎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2]。
但是目前未见手法穴位按摩、耳穴贴压联合产后康复治疗仪3种方法综合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报道。本研究采用3种方法联合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结果显示3种方法联合通乳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手法按摩。并且3种方法综合治疗后乳房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的患者数为零,乳房肿胀程度为Ⅱ度、Ⅲ度以及乳汁排出困难的患者数也明显减少。在产后康复治疗仪电刺激治疗的同时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可以改善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最后给予中医穴位手法按摩治疗。通过综合治疗能有效促进积乳的排出,消除乳房肿胀,减轻乳房疼痛,预防乳腺炎发生而终止哺乳,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3种方法联合治疗乳汁淤积效果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1] | 韩春峰, 田元生. 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162. |
[2] | 曾倩. 家属参与孕期训练对初产妇分娩、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4): 290–293. |
[3] | 李春娣. 人文理念下的综合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剖宫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2): 100–103. |
[4] | 张景玲, 林艺红, 汪桂艳, 等. 孕期足背乳腺反射区按摩对产后血清泌乳素水平、泌乳量和乳房问题作用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 (6): 1294–1296. |
[5] | 丁美琳. 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 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85. |
[6] | 王莉萍, 许宏兰, 姜冬杰. 穴位指压及乳房按摩对急性乳腺炎患者肿块期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8): 1373–1374. |
[7] | 张晨芳, 杨日普, 吕春红. 耳穴压药促产褥早期乳汁分泌的研究[J]. 新中医, 1997, 29 (8): 18–19. |
[8] | 王月玲. 运用中医手法促进剖宫产术后早期母乳喂养成功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5, 30 (5): 963–965. |
[9] | 田淑英. 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热敷治疗产妇乳汁淤积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2): 63–64.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12.030 |
[10] | 张林, 于森. 穴位按摩结合中药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 (4): 454–455. |
[11] | 童小兰. 护理干预联合中低频脉冲刺激治疗产后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8): 254–255. |
[12] | 刘美玲, 尹苗. 手法按摩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产后乳汁淤积的干预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 22 (21): 3331–3333.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6.2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