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海桥, 刘丹, 张宏
- CHEN Haiqiao, LIU Dan, ZHANG Hong
- 针刺调神方治疗视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gulating spirit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optic fatigue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6): 422-424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6): 422-42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6.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2-10
视疲劳是指用眼超负荷后导致用眼后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持久度下降、眼睛干涩等局部症状或伴有全身症状, 以致影响视作业正常进行的一组症候群。本病虽是以眼部不适症状为主, 但现已不认为是独立的眼病, 而是眼或全身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是一类心身疾病[1]。随着视频终端的飞速发展, 工作、学习的用眼时长增加, 加之生活压力的增加, 视疲劳发病率大大提高, 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工作[2]。笔者基于导师张宏教授的调神理论研究, 采用张宏教授创立的"调神方"治疗视疲劳取得一定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选择2016年6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眼科确诊视疲劳患者6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分会眼视光学组颁布的《视疲劳专家共识》中主观症状诊断标准[3]:1)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2)眼部干涩、烧灼感、发痒、胀痛、流泪。3)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在明确视疲劳病因的前提下, 用眼后出现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视疲劳。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年龄在14~65岁之间; 同意并签署治疗方案协议; 近1月未采用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或针刺治疗者, 且对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针刺治疗无不良反应者; 眼部检查提示无眼部器质性病变者; 具备较高依从性者。
1.4 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 近1月应用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或其他同类药品及接受针刺治疗者, 并对针刺疗法不适者; 治疗疗程内使用其他可能干扰效果及评价指标的药物或疗法者; 患有影响治疗的眼部其他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采用导师张宏教授的针刺调神方[4]为主, 取穴:四神聪、神庭、印堂、睛明(双)、阳白(双)、太阳(双)、合谷(双)、内关(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取仰卧位, 揣穴定穴后局部消毒后进针。睛明穴进针后不做提插捻转, 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其余各穴进针后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以求得气, 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 min, 每10 min行针1次(睛明穴不行针)。每日针刺1次。
1.5.2 对照组使用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瑞眸舒, 长春迪瑞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规格10 mL, 批号:国药准字H20103590), 滴入眼结膜囊内, 每次1滴, 每日3次。
1.5.3 疗程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积分:根据诊断标准中的7项眼部症状及4项全身症状计分, 其中非常明显症状者记为3分, 较明显症状者记为2分, 稍有症状者记为1分, 无症状者记为0分。统计出各项症状评分总和即为视疲劳症状积分。
1.7 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 治愈:疗效指数≥ 90%, 显效:60% ≤疗效指数 < 90%, 有效:30% ≤疗效指数 < 60%, 无效:疗效指数 < 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8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分类资料用构成比及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治疗前,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 1。
2.2 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 两组的视疲劳症状均改善, 两组总有效率为96.67%和63.3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2。
2.3 治疗前后视疲劳症状积分比较及视疲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疲劳症状积分比较,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对视疲劳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说明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改善视疲劳症状更好。见表 3。
3 讨论视疲劳所定义的症状与中医文献中"肝劳"一病相类似。首载于《千金要方》:"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 名曰肝劳。"《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认为久视耗伤营血, 心火内动, 灼伤眼络, 导致眼珠发痛, 是谓肝劳, 并指出肾水耗损过多者, 无以抑制心水, 则为难治。《灵枢·脉度》则指出"肝气通于目", 若肝脏疏泄功能正常, 能够推动气血津液上达于目, 则目能视物辨色。总之, 古代医家大致认识到本病发生发展与心、肝、肾三脏有关[6]。现代中医眼科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有二:一为久视损伤心神, 耗气伤血, 致目中经络阻塞不通, 发为本病; 二为肝肾精血亏虚, 筋失濡润, 调节失司, 发为本病。针灸治疗选穴多发挥"肝开窍于目"的理论, 以补益肝肾为法, 以眼周局部取穴配合肢体远端取穴为多, 较少提及眼与"神"之间的关系[7]。针灸方法有针刺、中药熏敷、雷火灸、耳穴、眼部刮痧、眼部按摩、穴位埋线等治疗, 均有着较好疗效[8-13]。
笔者导师张宏教授多年从事针灸治疗眼病的临床研究, 高度重视针刺"调神"的应用, 总结临床经验创立针刺"调神方", 临床用于治疗眼病取得确切效果。张宏教授认为视疲劳虽以眼部不适症状为主, 但其形成与全身性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相关,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密切相关, 其中心身疾病所提出的"心身相关性"与中医理论中"形神同一论"不谋而合。然而神生理功能的执行全都有赖于五脏六腑气血的供养, 五脏六腑所藏的气血为神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 究其发病根源, 是由心神受损, 导致气血运行逆乱, 脏腑功能失于调和, 或是情志异常, 直接影响脏腑正常功能, 继而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 由此五脏六腑之精无法上注于目而发为本病。
针刺调神方选取四神聪、神庭、印堂3穴位于头颅之上, 四神聪在人身之巅顶, 与督脉及膀胱经紧密关联, 其中膀胱"入络于脑", 督脉"络属于脑"。神庭、印堂两穴是督脉之穴。头为精明之府, 元神汇聚于此并入脑, 以上诸穴与脑相通, 可以起到治神定神、使气血调和、理顺经络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 联系互为表里的三焦经, 又通于阴维脉, 故内关有着调理三焦及全身之气机的作用。三阴交为脾经穴, 是肝、脾、肾三经气血交会的枢纽, 故本穴能调理肝、脾、肾三经之气血。内关、三阴交合用, 同调五脏之气血, 使五脏气血安和, 化源充足, 则心神得以濡养。合谷属大肠经原穴, 太冲属肝经原穴, 合称四关, 可调整全身脏腑之气血, 通达三焦及经络之气机, 使气血安和。研究表明针刺太冲穴对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第一环的b波、第五环的b波, 鼻下象限的a波均有一定作用, 为证实"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提供实验依据[14]。睛明是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之处, 在目内眦; 阳白属胆经, 在瞳孔之上; 太阳为奇穴, 在目外侧, 针刺此3穴可疏通眼部局部周围之经络气血, 起到开窍明目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刺激睛明穴使视网膜电图振幅增高, 使后极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兴奋性增强, 还同步诱发眼睛和大脑放电, 促进视觉通路传导, 改善大脑皮层兴奋性[15-16]。诸穴合用, 针刺调神, 可宁心神, 则气血调和, 化生有源, 五脏各司其职, 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经络通畅, 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目, 目得所养, 使眼部不适症状及全身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总而言之, 本研究采用针刺调神理论选穴配穴以治疗视疲劳综合征的效果显著, 治愈率较高, 明显优于对照组, 是一种针对视疲劳综合征的高效治疗方法, 本方法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及"形神合一"理论, 从针刺调神理论着手治疗, 为视疲劳综合征的针刺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穴配穴思路, 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1] | 姚杨华, 缪晚虹. 视疲劳的相关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 26 (4): 273–276. |
[2] | 谌俊斐. 视疲劳的原因分析及运动矫正策略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6 (3): 109–113. |
[3]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4, 16 (7): 385–387. |
[4] | 李霞, 丘志刚, 徐娟, 等. 张宏教授针刺"调神方"临床医案介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8): 2533–2535. |
[5]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6] | 庞龙. 视疲劳中医古籍探源及其证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 (9): 669. |
[7] | 黄钡明. 针刺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8] | 刘静, 张彬. 针刺为主治疗视疲劳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5, 37 (6): 62. |
[9] | 朱力立, 曹禹, 张怡颖, 等. 中药熏敷治疗大学生视疲劳的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6, 38 (9): 1320–1322. |
[10] | 左韬, 赵磊, 张祝强, 等. 雷火灸治疗重度VDT视疲劳疗效观察[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5, 28 (5): 342–343. |
[11] | 刘耀萌, 哈略, 黄畅, 等. 耳穴在近视和视疲劳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 (1): 120–123. |
[12] | 莫红红. 眼部刮痧联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 (5): 128–129. DOI:10.11954/ytctyy.201705053 |
[13] | 李种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视疲劳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21 (s2): 297. |
[14] | 胥林波, 陈晓莉, 段俊国, 等. 针刺肝胆经原穴对眼多焦视网膜电图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2): 150–154. |
[15] | 严良, 徐红, 王丽. 采用多焦图形视网膜电图观察针刺睛明、合谷等穴位对慢性青光眼的影响[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 22 (1): 26–29. |
[16] | 张玮, 李华南, 赵娜, 等. 基于人类本能浅谈睛明穴在VDT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的桥梁作用[J]. 中国针灸, 2017, 37 (1): 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