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思毅, 沈晓敏
- Low Su Geh, SHEN Xiaomin
- 论消积导滞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 Using method of promoting digestion and relieving stagnation to cur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8): 634-635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8): 634-63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8.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2-2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3. 天津安仁中医医院, 天津 30019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镜普查证实,中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AG的患病率占慢性胃炎的23.2%,与胃癌的发病呈正相关。调查研究表明,80%以上的胃癌病人同时伴有CAG存在,大约10%的CAG患者可发展成为胃癌[1]。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呕血”、“便血”等范畴。本病多因禀赋不足、劳逸过度、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失调等引起。气血失恒,气滞血瘀,胃膜失滋,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近现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脾胃虚弱、胃阴亏虚,兼夹寒凝、热郁、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因素诱发而成,主要临床表现可见胃脘疼痛、痞满饱胀、嗳气、嘈杂、食欲不振、消瘦等。
笔者门诊临证之际,发现本病患者前来就诊时,常以食欲不振或食后饱胀为主诉,故以消积导滞之保和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颇佳,今例举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餐前纳呆案患者女性,59岁,2017年3月1日初诊。
主诉纳呆6年有余。自诉6年来反复纳差不知饥,食后亦感饱胀痞满,得嗳则舒。2015年4月28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胃息肉。病理显示:胃角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重度肠化,局灶伴轻度非典型增生;胃底腺息肉,轻度黏膜慢性炎症。
来诊时症见:纳呆,伴见烧心,胃脘坠胀不适,饮食后则甚,大便量少不成形日一行,睡眠轻浅易醒,神疲乏力,时有白痰,腹诊见右胁下疼痛拒按,舌淡胖而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缓。《内经博议·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云:“胃虚七证。胃弱不纳食,及不思饮食。”据此辨证患者乃胃虚而受纳失司,浊气积而不降,而致脾运受戕,运化无权,水谷精微化生匮乏,气血生化乏源,治当消积导滞为要,兼以健脾和胃主之,方选保和丸合补中益气汤化裁。
处方:广陈皮15 g,清半夏10 g,云茯苓30 g,生山楂15 g,炒神曲15 g,炒麦芽15 g,生黄芪20 g,焦白术15 g,党参10 g,炙甘草6 g,当归15 g,柴胡3 g,升麻3 g,白毛藤30 g,龙眼肉10 g,露蜂房10 g,水煎服。
二诊(2017年3月15日):患者进药之后胃纳渐开,连服14剂复诊,诉胃脘已和,知饥能纳,食后不再饱胀,坠胀亦不多见,烧心较前减轻,睡眠转安,唯大便溏硬不调,解时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遂于上方基础上加减,制作水丸以作巩固治疗之用。
2017年8月电话随访,诉服丸药以来,除了偶见烧心之外,余无所苦。
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本例患者病程较长,胃腑亏虚,受纳无权,腐熟不利,又有食后饱胀,谷食难消之症,按《素问·五脏别论》所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为六腑之首,其气以通为用,滞则胀满,故以保和丸消积导滞通其气,并用补中益气汤健脾和胃图其本,标本兼顾而获效。
2 食后胃痛案患者男性,64岁,2017年2月14日初诊。
胃痛3月余,胃脘两胁皆胀痛不休,口干口苦,知饥少食,食后约2 h后脘胁痛剧,且有烧心反酸,大便软溏不成形日一行,睡眠多梦不安,手心触之温热,舌红胖而有裂纹苔厚黄燥,脉弦滑。2016年4月23日胃镜示:食管炎,胃窦重度萎缩性胃炎,腺体重度肠化伴轻度非典型增生。《素问·举痛论》曰:“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亦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本患者虽有胃虚“知饥少食”之证,然脘胁皆痛,又兼有口干苦,手心热,舌苔厚且黄燥,脉弦滑等阳明蕴热之象,判断其必为阳明腑实邪闭不通之证,当先下之,拟以保和丸合小承气汤,消积导滞、通腑泻热。
处方:广陈皮10 g,清半夏10 g,云茯苓15 g,连翘壳10 g,焦楂曲各15 g,生大黄6 g,炒枳实10 g,川厚朴10 g,浙贝母20 g,海螵蛸20 g,仙鹤草30 g。4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少量多餐,空腹进药。
二诊(2017年2月19日):胃痛减轻,脘肋渐和,知饥能纳,食后虽仍疼痛,但较前已轻,仍有烧心、口干口苦,大便仍溏软一行,睡眠已安,舌暗红齿痕苔薄黄腻,脉弦缓。上方去乌贝散,焦山楂改生山楂15 g,加白毛藤15 g,葛根30 g,藿香10 g,木香6 g,生白术10 g。7剂,水煎服。
三诊(2017年2月28日):药后诸症皆缓,食后亦不难受,二便睡眠尚可。续与前方调治近一月。
四诊(2017年3月26日):诸症均好,脘肋疼痛未见,纳食睡眠都好,唯大便偶不成形,以3月5日方加减,改作为丸剂徐徐图之。
2017年8月中旬随访,患者一切均好,胃脘两胁均无不适。胃镜复查(2017-7-26)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诸病源候论·胃病候》云:“气盛为有余,则病腹䐜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本例患者乃胃气之实证,故予承气方泻其腑实而奏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此病,由于部分腺体萎缩或减少,容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常会引起患者的消化功能障碍,或纳呆少食,或餐后饱胀、饮食不化,食滞不消、日久而成积,其病机与中医食滞证相同,故用消积导滞法能消除食滞以恢复脾胃纳谷运化功能,恰对本病之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疗本病时,若患者以食欲不振为主诉者,或纳呆食少,或食后饱胀,皆可以消积导滞法为基本大法,以保和丸为基础方,再进一步辨证分型,或兼以健脾益气,或兼以滋养胃阴,或兼以疏肝和胃,或兼以破瘀散结,或兼以通腑泻热等法,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的始终,随证加减,灵活遣方用药。
[1] | 陈涛, 李彦斌, 韩立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5, 35 (3): 486–489. DOI:10.3969/j.issn.1001-5779.2015.03.063 |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3. Tianjin Anre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