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文龙龙, 林伟龙, 黄培新
- WEN Longlong, LIN Weilong, HUANG Peixin
- 黄培新教授滋阴思想初探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nourishing yin of Professor HUANG Peixin
- 天津中医药, 2018, 35(9): 644-646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5(9): 644-64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8.09.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04-12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 510405
黄培新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黄培新教授从事临床及教育30余年,理论及临床功底深厚,注重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际的结合,对滋阴法有独到的理解。笔者有幸跟师黄培新教授,将其滋阴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学术思想概述黄培新教授认为阴虚理论必须追溯于人法天地的思想及水地说,水地说认为人秉阴精而生,阴化气,气生形。《素问》[1]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黄培新教授继承并发展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2]的思想,结合天人相应原则,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血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人法天地,人体阳亦有余而阴亦不足。黄教授同时结合地域及气候对人体阴阳的影响,指出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较为发达,快节奏、高压力、熬夜等有异于古代恬淡虚无的现代生活习惯极易耗伤阴精;更兼广东地处南方,高热与潮湿夹杂,湿热明显,湿热易伤阴精,“东南地卑湿, 湿热相火为病者, 十居八九”[3];现代人生活安逸,大多无体力活动的经历,而纵欲无常,纵欲伤身,更易耗损阴精。结合人、地、时三因素,黄培新教授继承“阴常不足”理论,提倡在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滋阴疗法。
2 辨证及用药特色 2.1 滋阴清热降火阴平阳秘是中医追求的理想目标,阴阳失衡则百病丛生,火热可伤阴,阴弱则生火热,两者互为因果,黄教授认为人体禀阴精而生,更应重视阴弱则生火热的病理过程。“人之一身阳有余而阴不足,劳欲无度,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阴伤为其本,虚火为其标,阴越伤则火越旺,火越旺则阴更伤,只有滋阴降火并用,则阴能补,火能降。”治疗上提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辨证施治——实火可清、虚火可补、火郁当发。如患者表现为口干,饮水多,面色潮红,出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脉数,说明患者本在阴虚,外表性热,当滋阴清热,予北沙参、百合、麦门冬、石斛、玉竹重在滋养肺胃之阴,稍以清热,枸杞子、桑椹、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之阴,黄精补脾;如患者表现为失眠多梦,特别是难以入睡,情绪烦躁,口苦咽痛,目赤,便秘,表明患者阴伤严重,热已化火,阴越伤则火越旺,火越旺则阴越伤,只有滋阴与降火并用,阴方能补,火方能降。黄教授则在滋阴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药,多用生地清血热,牡丹皮、赤芍、紫草清心肝火;地骨皮降肺火,五倍子敛肺火;黄芩、淡竹叶、莲子清心火;夏枯草、决明子、龙胆草清肝火;石膏、知母、黄连清胃火;如患者出现高烧、肢体抽搐等火盛表现,可予水牛角、羚羊角、熊胆降火[4]。
2.2 益气养阴益气养阴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变化,黄教授指出气与阴密不可分,人秉阴精而生,生理上,阴可化气,精的消耗与气的生成相并而生,病理上,阴精不足,则气化生不足,气化生功能不足,则阴愈虚,最终表现为气阴两虚,阴是本,气是力,《内经》曰: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气伤精。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气短乏力,面白无华,心悸失眠,食欲下降,舌质淡黯,苔少或无苔,脉细数[5]。黄培新教授认为有形之阴精不能速成,无形之气急当顾护,因此治疗上当以益气为主,养阴为辅,此即不养阴而养阴之法。常用黄芪、党参补益脾肺之气;西洋参、太子参益气养阴生精;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养阴生津,其中人参性甘温,具益元气生津液的功效,麦门冬甘寒,养阴润肺生津,人参与麦门冬合用,益气养阴功效益彰,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3味药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黄教授多重用山药,认为山药药性较为平和,补脾肺肾之阴,同时兼顾益气,是益气养阴的要药,《本草新编》[6]更是将其奉为可君可臣之品,用之无不宜者也,多用受益,少用亦受益。
2.3 活血化瘀阴虚是血瘀证的常见病因,黄培新教授认为阴虚患者常伴有血瘀证,临床常见固定点疼痛,遇冷加剧,皮肤甲错,口唇紫暗,临床常遗漏的是舌后壁静脉曲张,治疗上常用滋阴活血之品,如熟地黄、当归补血活血,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如伴有红疹等热毒表现,可予紫草、徐长卿、两面针凉血活血透疹,伴有大便黏腻患者予大黄、虎杖活血祛瘀同时清泻湿热;伴有情绪不畅,胸胁胀痛,善太息者予玫瑰花、茜草、桃仁、益母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2.4 清热化湿阴虚湿热是黄培新教授在临床上观察到的独特现象,一般而言,阴虚者是指阴津亏虚,而湿热者则水湿停聚,一为津亏,一为水多,阴虚与湿热不大可能同时存在。黄教授从《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阴沉且布,雨变枯槁”得到启示,认为阴虚湿热存在理论基础:阴虚湿热证主要以阴虚为基础,阴虚则内火旺,灼伤津液化生痰湿,痰湿与内热混杂化生痰火湿热,湿热伤阴最终形成阴虚湿热证。患者可表现为皮肤甲错,手足麻痹,头晕,头重如裹,面部油腻,意识迟钝,昏昏欲睡,大便干涩,苔黄腻,脉数。治疗上,推崇“气化湿亦化”和“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思想,认为治疗核心在于滋阴与清热化湿的微妙配合,滋阴过盛则有关门留寇之虞,滋阴不足则湿热之邪不去,因此滋阴和清湿热必须维持平衡才能实现疾病的治愈。常用生地、玄参、石斛滋阴,麦门冬、桑叶、天花粉滋养肺胃之阴,肉苁蓉、白芍、牛膝滋补肝肾之阴;半夏燥痰湿;陈皮、枳实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化湿,黄柏、知母、栀子祛湿热;黄连、黄芩、犀角苦寒清热。如患者出现胸闷汗出,口干渴,说明湿热初起,黄教授常予枳壳、杏仁、桔梗宣肺利气化湿;藿香、佩兰、石菖蒲、郁金芳香化湿;如患者出现舌尖红等湿渐化热的临床表现,可予连翘、滑石等辛泄清热;如患者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症,当予石膏、知母、苍术等药清阳明实热,辅以化太阴之湿。
3 病案举隅 3.1 病例1患者男性,因“失眠2年余”来诊。症见难以入睡,睡眠表浅,早醒,精神较差,口干饮水多,气短乏力,无发热恶寒、出汗,食欲一般,大便稍干,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弦。中医诊断:不寐(阴虚火旺),处方:生地20 g,山茱萸15 g,醋龟板20 g(先煎),知母10 g,黄柏10 g,牡丹皮10 g,泽泻15 g,茯苓15 g,党参30 g,香附15 g,浮小麦30 g,大枣15 g,炙甘草5 g。每日1剂,煎至200 mL,温服,共7剂。服药后患者睡眠改善,可入睡,口干减轻,但仍有气短乏力,予原方基础上去黄柏、牡丹皮、泽泻,加白术、柴胡,服药后患者气短乏力明显缓解,维持原方治疗。
按语:失眠属于不寐[7]范畴,涉及激素失调、神经系统紊乱等多个机制,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疗法,大多只能依靠化学药物控制症状[8-9]。事实证明中医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10-11]。根据患者症状,诊断为失眠,辨证为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是滋阴降火的常用方剂,黄培新教授运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12],患者有火热表现,将熟地黄换生地加强滋阴清热功效,佐以甘麦大枣汤补益气血[13],安心养神,配合党参益气养阴生津,脾为至阴之地,健脾即补阴,可用茯苓、香附健脾安神。服用7剂后患者睡眠改善,证明火已清,故可去黄柏、牡丹皮、泽泻;患者仍气短乏力,故加白术、柴胡加强健脾升阳功效。
3.2 病例2患者女性,因“反复头晕3年”来诊,患者3年前出现头晕,昏沉感,平素伴有口干口苦,身体自觉发热,纳一般,睡眠差,大便干,小便调,舌淡苔白,脉细。中医诊断:眩晕(火旺阳亢)。处方:天麻15 g,钩藤15 g,白芍2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山茱萸20 g,生地20 g,龟甲20 g,龙齿30 g,肉苁蓉15 g,砂仁5 g,牛膝15 g,每日1剂,煎至200 mL,温服,共7剂。服药后患者口干口苦及大便干较前缓解,但仍有头晕,睡眠仍差,缘患者阴虚致火旺,故减肉苁蓉,加决明子、龙胆草配合天麻、钩藤、龙齿加强平熄肝风,夜交藤养血安神。7剂药后患者头晕、睡眠明显改善。患者疗效明显,以方测证,辨证准确,遂予维持原方治疗。
按语: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不能站立。多因饮食劳倦、病后体虚等导致气血肾精亏虚,或阴虚阳亢,扰动清窍。根据患者症状,诊断为眩晕,辨证为火旺阳亢,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患者口干口苦、大便干,身体发热感,提示阴虚严重,阴虚致阳亢,故可见眩晕。治疗上,当以滋阴为本,兼顾平抑阳亢。黄教授以山茱萸、龟板滋补肾阴,白芍、生地滋补阴血,女贞子、旱莲草补阴气。佐以天麻、钩藤平熄肝风,龙齿平抑阳亢,牛膝引火下行,补阴之品多为寒凉之品,为防伤胃气,予砂仁护胃。服药后患者口干口苦及大便干较前缓解,阴虚之体得到一定缓解,但患者仍有头晕,睡眠仍差,缘患者阴虚虽得到改善,但阳亢依旧,故仍有头晕,睡眠差。黄教授认为决明子、龙胆皆苦寒之品,具有清肝明目,泻肝火的功效;夜交藤甘平,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故予加决明子、龙胆草配合天麻、钩藤、龙齿加强平熄肝风,夜交藤养血安神。患者服药后阳亢之质明显改善,眩晕及失眠症状亦随之改善,遂以原方维持治疗。
4 结语黄培新教授从经典中医理论人法天地的思想及水地说出发,继承并发展人秉阴精而生的滋阴思想,认为人体在先天及后天的过程中阴精亏虚明显,平素当注意阴精的顾护,滋阴学术思想以滋补阴精为要。同时临床变化万千,可伴有阴虚火旺、血瘀、湿热等不同病机,指出在重视补阴的同时,亦强调临床应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发,根据不同的病机,个体化治疗予以不同的药物,滋阴学术思想总体意在阴平阳秘,而非一概而论,临证当灵活运用。
[1] | 田代华. 黄帝内经[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 朱震亨.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格致余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3] | 朱震亨.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丹溪心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4] | 钟赣生.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5] | 李灿东.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
[6] | 陈士铎. 本草新编[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
[7] | 贾玉, 贾跃进, 郑晓琳. 中医对失眠认识的探讨及展望[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1): 163–166. |
[8] | 中国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 3(1): 8-25. |
[9] | 许晓伍, 黄妙纯, 刘凤岚, 等. 失眠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 世界睡眠学杂志, 2017, 4 (5): 307–312. |
[10] | 李帅, 赵远红. 中医治疗失眠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 2016, 35 (6): 570–573. |
[11] | 顾思臻, 窦丹波. 中医中药对PCPA失眠大鼠模型HPA轴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29 (1): 83–86. |
[12] | 李霞, 张俊, 方晏平. 知柏地黄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肾阴虚证42例[J]. 河南中医, 2016, 36 (8): 1422–1424. |
[13] | 李鑫辉, 许福丽, 李雅婧, 等. 黄政德教授运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临床经验[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7 (4): 390–394. |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