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19, Vol. 36 Issue (12): 1153-1155

文章信息

匡尧, 孙士全, 刘斯文, 李华南, 石玉生, 骆雄飞
KUANG Yao, SUN Shiquan, LIU Siwen, LI Huanan, SHI Yusheng, LUO Xiongfei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Textual research about location of Yinlingquan on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天津中医药, 2019, 36(12): 1153-1155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12): 1153-1155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9.12.0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8-20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匡尧1 , 孙士全2 , 刘斯文1,3 , 李华南1,3 , 石玉生1 , 骆雄飞1,3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 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161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 天津 300193
摘要:《脏腑图点穴法》是近代推拿学中影响较大的按摩学专著,但因为其源于道家独特的理论观点,在穴位名称、定位和操作术式上与传统中医不尽一致,存在穴位与传统经穴同名而实异的现象,容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阴陵泉"的定位,是争议颇多之处。目前关于"阴陵泉"的定位争议主要有3种:认为其定位与传统中医的阴陵泉穴(SP9)、曲泉穴(LR08)或血海穴(SP10)相同。考虑到该书受众较广,影响面较大,厘清"阴陵泉"之定位,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方考证,"阴陵泉"应为《脏腑图点穴法》中的特定穴。
关键词脏腑图点穴法    阴陵泉    定位    

《脏腑图点穴法》[1]是1962年由王雅儒口述,河北中医研究院整理出版的按摩学专著。该书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采用点穴疗法,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对近代推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3],如董好魁的《脏腑经络按摩》[4]、王英华的《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5],均乃受其影响而写成。近年来全国多地雨后春笋般兴起各种形式的学习班、研修班[6],有多部相关授课视频见于网络,传播面甚广。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阐明《脏腑图点穴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多家医院及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临床及基础研究[7-13],足见其在近代推拿学界中的影响之大,受众之广。

但该书也存在颇多争议之处,如存在穴名与传统经穴相同,而定位却与传统经穴有所区别的现象[14]。“阴陵泉与彧中齐放法”是该书重要手法之一,其中“阴陵泉”的定位是存在争议之处。根据原书记载:“阴陵泉:膝上内侧二寸,主治与彧中并用,可使气分疏通,为虚、实诸症治任脉各穴后的必须施治的穴位。”[1]并由著者备注“阴陵泉的部位,系王文口授《推按精义》中的记载,与《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原书出版时,出版者已意识到此“阴陵泉”非通用之阴陵泉穴(SP9),为了尊重原作者,故没有更改。

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加考虑,直接将原书中“阴陵泉”视为阴陵泉穴(SP9)者;亦有根据原书“膝上内侧二寸”的记载,将原书中“阴陵泉”视为曲泉穴(LR08)或血海穴(SP10)者。如果医者用错穴位,患者徒受点穴之苦,且对于疾病康复无所帮助,容易出现误治。考虑到各地学习班以及网络受众多为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他们的手法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基层百姓的健康,所以厘清《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至关重要。

1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本意 1.1 “阴陵泉”的定位不同于阴陵泉穴(SP9)

虽然原书中已明确说明:“阴陵泉的部位,系王文口授《推按精义》中的记载,与《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的记载不同。”仍然有医者将“阴陵泉”误作阴陵泉穴(SP9)使用。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类医者未注意到原文提醒,只依据自己先前所学,将“阴陵泉”与阴陵泉穴(SP9)对号入座,以致产生错误。因为有原书佐证,此观点为最容易排除的错误观点。

1.2 “阴陵泉”的定位不同于曲泉穴(LR08)

由于原书中插图所显示的“阴陵泉”定位[1](见图 1)与曲泉穴(LR08)所在位置相似,故有医者据此认为原文“膝上内侧二寸”,应理解为“膝上,内侧二寸”,即“膝内侧两寸”。笔者在对比原书中其他插图时发现,原书插图存在工笔不够细致、穴位定位不够精确、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如对气海穴和关元穴的描绘中,关元穴与气海穴到神阙穴的实际距离比例应为2:1,但图中的距离比例远大于2:1[1](见图 2)。所以书中插图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反应穴位的准确位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制,未有既熟知穴位定位又长于美术之人参与该书的插图绘制工作等有关。笔者认为在原书文字描述无疑的情况下,应该舍弃参考插图,按照原文的描述来寻找“阴陵泉”的准确定位,“阴陵泉”定位与曲泉穴(LR08)相同的说法可以排除。

图 1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插图 Fig. 1 Illustration of "Yinlingquan Point" in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图 2 《脏腑图点穴法》中“气海穴”与“关元穴”插图 Fig. 2 Illustrations of "Qihai Point" and "Guanyuan Point" in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1.3 “阴陵泉”的定位不同于血海穴(SP10)

根据书中“膝上内侧二寸”的定位,有医者认为髌底内侧端上两寸的血海穴(SP10)应当为实际操作中的取穴定位。虽然国际标准中,膝盖内侧上两寸只有血海穴(SP10),足厥阴、足少阴在膝盖内侧上两寸处均无穴位记载,此处也无经外奇穴。但是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作为原书中“阴陵泉”定位与血海穴(SP10)相同的充分条件,若沿皮肤横断面在膝盖上两寸做一连线,则此连线上所有穴位均可能为“阴陵泉”。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原书胸腹部手式章节里(第三章第一节),“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中提到“病人仰卧……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这时,病人可能感觉胸部轻松”在后文分筋法中,也多次提到“用大指(或中指、无名指)扣住阴陵泉部位大筋”。故“阴陵泉”处有一大筋,即解剖之肌腱,或细长型肌肉肌腹,且此大筋应该容易触碰到,否则用中指或无名指难以扣住操作,而血海穴(SP10)处并无此“大筋”,故可以排除。

1.4 如何理解“膝上内侧二寸”

原书记载了“阴陵泉穴,膝上内侧二寸”,而解释“膝上内侧二寸”,需参照原书前后行文的特点。原书穴位定位中涉及内侧的有“少商,拇指上端内侧”“商阳,食指内侧”“二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列缺,手腕内侧一寸五分”。这些穴位定位与国际标准一致,对于确定“阴陵泉”位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国际标准穴位的位置可推断:原书中“内侧”的定位术语指桡侧(如少商、商阳穴)和近心端(如列缺穴),“后侧”指远心端(如二间穴)。据此推测,“膝上内侧二寸”,应为膝盖以上,往近心端两寸。

1.5 “阴陵泉”为《脏腑图点穴法》中特定穴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脏腑图点穴法》之“阴陵泉”,与书中“阑门穴”[15]类似,应为书中所特有的穴位。结合解剖位置以及此处肌肉结构,笔者认为书中“阴陵泉”的定位是“膝内上两寸,足厥阴之前,足太阴之后,股内侧肌和缝匠肌两者之间的凹陷处”。在实践中,此处可轻松弹拨股内侧肌和缝匠肌,弹拨此处施行“阴陵泉与彧中齐放法”,能获得原书中所描述的“病人感觉胸部轻松”的治疗效果。无论是从动作的合理性还是疗效的感觉上,均符合原书记载。

2 “阴陵泉”为特定穴的临床意义 2.1 操作上的可行性

原书中,共提及“阴陵泉”123次,其中操作术式上,有“用大指拨按”“用大指扣”“用中指和无名指扣”“用食指和中指扣”几种。从操作的可行性上,若将“阴陵泉”定位视为阴陵泉穴(SP9)、血海穴(SP10)、曲泉穴(LR08)的取穴位置均存在操作难度大、动作不合理、难于施术的问题。而若将“阴陵泉”视为“位于膝内上两寸,足厥阴之前,足太阴之后,股内侧肌和缝匠肌两者之间的凹陷处”的特定穴,穴位附近则有股内侧肌和缝匠肌的肌腱和肌腹,可以轻松施行点按、扣的操作。

2.2 主治上的吻合性

原书记载“彧中穴与阴陵泉并用,可使上下气分疏通。为虚实诸症,在治任脉各穴后的必须施治之穴”。可见“阴陵泉”主要是用来调理气分,使气分畅通。若“阴陵泉”位于足太阴和足厥阴之间,通过调整用力方向,上可以刺激到足太阴,下可以刺激到足厥阴,对于脾气下陷及肝气郁结导致的气分不通,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2.3 体例上的一致性

《脏腑图点穴法》作为民间特色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特点。比如书中的“阑门穴”[15],虽然未记载于任何针灸典籍,但是其在书中应用最为广泛,作用显著。“阴陵泉”作为该书另一重要穴位,与“阑门穴”一脉相承,均源自道医独特的理论思想。笔者认为,只要是临床行之有效的穴位,尽管其未被大家孰知,但由于其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仍然应该沿用。

3 结语

中医推拿早期以师带徒形式口口相传,经历几代沿袭至今,由于手法掌握者记忆不牢固或者理论独特等原因,在穴位名称上难免出现张冠李戴、名称混淆的情况。研究者在整理挖掘古籍文献资料时,不能拘泥于现有学术知识,也不可拘泥于同行观点,治学者需要秉持慎独精神,反复阅读古籍原文,多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西医学知识,进行认真比对分析,力求做到准确、完整地将中医古籍学术思想予以保留、传承、发展。在尊重原术式的基础上,术式方可加以改进,使之简单易用,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康。另外,对于此类民间广泛误用的穴位,一定要多方考证,及时纠偏,以免以讹传讹,造成后期以假乱真,使技术失去了本来面目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审阅. 脏腑图点穴法[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62.
[2]
王艳国, 严隽陶, 房敏, 等. 《脏腑图点穴法》学术思想探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5, 21(1): 1-3.
[3]
芮娜, 蒋艳文, 彭征屏, 等. 基于气和三焦理论探讨脏腑图点穴法的理论基础[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10): 120-122, 157.
[4]
董好魁, 李恩复. 脏腑经络按摩[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1.
[5]
王英华. 脏腑机能调整按摩法[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6]
刘伟. 武当杂志社举办首届脏腑图点穴法实用技术培训班[J]. 武当, 2006, 25(1): 4.
[7]
付亚兰, 徐艺菲, 曲萌, 等. 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变化研究脏腑图点穴法"首开中焦"的顺序效应[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 53(3): 83-88.
[8]
杜春雁, 晋黎, 刘璇, 等. 脏腑点穴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6): 2707-2710.
[9]
肖星蕾, 付亚兰, 肖姣, 等. 脏腑图点穴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Cajal间质细胞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J]. 环球中医药, 2018, 11(5): 661-665.
[10]
芮娜, 彭征屏, 潘璐. 脏腑图点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3): 64-66, 70.
[11]
陶立波, 张军. 脏腑图点穴法治疗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7): 103-104.
[12]
杜君威, 葛湄菲, 王风伟. 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腹部中寒型腹痛经验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6): 634-635.
[13]
刘慧.脏腑点穴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1-1015506875.htm
[14]
王霖. 《脏腑图点穴法》特异"经穴"定位的理论考证[J]. 中国针灸, 2013, 33(5): 459-459.
[15]
杜君威, 侯秀刚, 孙潇君, 等. 浅谈脏腑图点穴之要穴——阑门穴[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 10(2): 122-124.
Textual research about location of Yinlingquan on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KUANG Yao1 , SUN Shiquan2 , LIU Siwen1,3 , LI Huanan1,3 , SHI Yusheng1 , LUO Xiongfei1,3     
1.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3. Tuina Biological Effect Level 3 Laboratory,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is a modern massage study with greater impac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iqu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operations about name, location and operation of acupoints, which is different with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asy for readers to misunderstand. It is controversy about the location of yinlingquan acupoint.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points:yinlingquan(SP9), ququan(R08), xuehai(SP10). Considering that the book has large influe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linic to clarify the location of yinlingquan. After many research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yinlingquan which is descripts in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should be a specific acupoint rather than the above three viewpoints.
Key words: Acupoint Pressing Therapy of Zang and Fu    Yinlingquan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