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天清, 时晶, 李婷, 秦斌, 樊东升, 刘娜, 李雨濛, 周沪方, 田浩林, 纪显玥, 贾冬冬, 田金洲
- ZHANG Tianqing, SHI Jing, LI Ting, QIN Bin, FAN Dongsheng, LIU Na, LI Yumeng, ZHOU Hufang, TIAN Haolin, JI Xianyue, JIA Dongdong, TIAN Jinzhou
- 帕金森病排便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in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fecation disorder
- 天津中医药, 2019, 36(2): 137-14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2): 137-14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9.02.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10-09
2.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0730;
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019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显著降低进而出现症状。1817年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首先报道并系统描述了PD。据报道中国2005年55岁以上人群中PD患者为199万,预计2030年可达到494万[1]。PD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其非运动症状常早于运动症状数年或数十年出现。非运动症状中尤以便秘突出,在50%[2]到70%[3]以上的PD患者中出现。在PD患者中便秘的出现与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相关性[4],泻药估计应用在40%以上的PD患者中[5-6]。但由于泻药不良反应大,长期服用疗效下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PD及其非运动症状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研究探讨PD排便障碍患者的证候特征,旨在为中医治疗PD排便障碍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患者进行筛查,共纳入合格病例102例,年龄在40~90岁,均符合PD诊断标准,所有入选者均具有足够的视、听觉分辨力,且能够良好配合研究人员的研究。
1.2 PD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英国脑库制定的原发性PD临床诊断标准(UKPDC)。
1.3 PD排便障碍诊断标准排便障碍作为PD的一个症状,目前国际国内尚未制定出诊断标准,研究中所使用的PD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参考2013年Cersosimo MG[7]在Journal of Neurology上发表文章中的诊断标准。拟定PD排便障碍诊断标准为:符合PD诊断标准,同时近1个月内排便每周少于3次。
1.4 观察项目1)采用PD HOEHN & YAHR(H & Y)分级[8],对患者进行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2)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及评估时间记录病程。3)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9]对PD患者症状进行总体评价。4)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参照田金洲教授课题组的PD证候量表(PD-PES-13)的证候诊断标准[10]。各子项目所得积分值相加即为该证候的积分,积分≥7分认为该证候成立。
1.5 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在40~90岁的患者。2)符合英国脑库PD诊断标准。3)H & Y分级 < 5。4)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6 病例排除标准1)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2)患有PD以外慢性疾病且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患者。3)有精神行为异常,且不能配合完成量表测评。4)具有癫痫及外伤后癫痫病史。5)怀孕及哺乳期女性。
1.7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表达,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Pearson相关,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Spearman相关。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经过筛查共纳入PD合格病例102例,其中PD排便障碍患者合格病例44例,非排便障碍患者合格病例58例;性别方面,男60例,多于女42例,占总人数的58.82%,男女比例为1.36:1;年龄方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53±9.42)岁,60岁以下者占16.67%,60~69岁的患者占33.33%,70~79岁者占38.23%,80岁以上者12.75%;排便障碍组平均年龄(70.83±8.22)岁,非排便障碍组平均年龄(68.55±10.21)岁。PD排便障碍组与非排便障碍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间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PD排便障碍组与非排便障碍组量表积分比较结果在12个证候积分数值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均以髓减积分数值为最高,分别是(9.44±5.98)分和(9.18±5.60)分;其次为肝风和气虚积分;而阳虚、血虚及阳亢积分数值较低。见表 1。
2.3 两组间中医证候出现频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D患者中,排便障碍患者脾虚比例高于非排便障碍患者(P < 0.01)。见表 2。
2.4 PD排便障碍组证候分布与H & Y分级相关性PD排便障碍患者中,髓减证与H & Y分级具有相关性。随着H & Y分级水平升高,髓减证逐渐加重(P < 0.05)。见表 3。
2.5 PD排便障碍组证候分布与病程相关性PD排便障碍患者中,各证候与病程不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 3。
2.6 PD排便障碍组证候分布与UPDRS积分相关性PD排便障碍患者中,髓减证和肝风证与UPDRS积分具有相关性,说明随着UPDRS分值升高,髓减证和肝风证逐渐加重(P < 0.05或P < 0.01)。见表 3。
H & Y分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肾虚、气虚、血虚、髓减、内热、痰浊、肝风采用Pearson相关法;UPDRS积分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气虚、阴虚、髓减、内热采用Pearson相关法;其余均采用Spearman相关法。气滞、血瘀证积分成立者病例数不足无法进行相关性统计。
3 讨论目前,对性别是否为PD排便障碍的危险因素说法不尽相同。Gage H等[4]研究发现性别与PD排便障碍存在相关性;Kamm MA[9]认为无相关性;在本研究中PD排便障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另年龄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与前期研究相似。但PD排便障碍组与非排便障碍组在患者年龄分布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PD排便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年龄无关。
PD属中医“颤证”的范畴,病位在脑,与脑髓相关。本病的病理学基础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丢失。靳昭辉等[10]阐明PD中髓减证最常见;肖正文[11]指出滋肾益髓方治疗本病疗效明确。本研究在两组证候积分及证候出现频率的比较中发现,髓减积分和出现频率最高。本研究结果与中医学理论、现代病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相同。
PD患者中,排便障碍患者脾虚比例高于非排便障碍患者。究其病机,《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作用,化生精气,向上输于脾,脾主升清,主运化,将津液上输于肺,肺可通调水道,使津液输布运行正常。如果脾虚升清、运化功能失常,肺失濡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肺热移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职而形成便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干涩,由此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本病属风象,与肝肾关系密切,其关键为髓海失充,筋脉失荣,肢体失控。本研究显示PD排便障碍患者H & Y分级越高髓减证越重。靳昭辉等[12]指出髓减贯穿疾病的全过程;赵国华[13-14]指出髓海不足与H & Y分级水平呈正相关。同时本研究显示随着UPDRS积分水平升高,髓减证、肝风证逐渐加重。李雨濛[15]指出髓减、肝风与UPDRS积分及H & Y分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中医学中疾病大多是以症状来命名的,PD排便障碍应分属中医学“颤证”和“便秘”两个疾病。由PD引起的排便障碍,虽然可以单独为病,但必须兼顾其为PD本身的影响因素所致。赵国华等[16]认为,从中医学角度来看,PD的某些非运动症状虽然可以单独为病,但前提是这些非运动症状必须为PD伴见症状。与一般的功能性便秘不同,PD排便障碍是由PD造成的,病因是明确的。排便障碍是P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对PD严重排便障碍患者来说,当排便障碍成为主诉时,仅仅对“便秘”的辨证治疗显然是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因此,在目前中医对PD排便障碍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的研究认识中不难发现,PD排便障碍的证治规律研究只能附属于PD的研究之中,不能独立地进行平行的研究。PD排便障碍属于“颤证”和“便秘”的合病,其病因病机较单纯性便秘应有不同,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病证结合治疗[17]。
本研究通过分析统计PD排便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其与病程、UPDRS积分、H & Y分级等的关系,基本达到了研究的目的。但PD的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特点,故对其中医证候的研究涉及范围甚广,本次研究收集的样本例数尚不足,今后的研究要努力拓宽研究范围,扩增研究样本例数,以利于更加明确PD及其非运动症状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1] |
Dorsey ER, Constantinescu R, Thompson JP, et al. Projected number of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in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s, 2005 through 2030[J]. Neurology, 2007, 68(5): 384. DOI:10.1212/01.wnl.0000247740.47667.03 |
[2] |
Ashraf W, Pfeiffer RF, Park F, et al. Constip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to psyllium[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1997, 12(6): 946-951. DOI:10.1002/(ISSN)1531-8257 |
[3] |
Palma JA, Kaufmann H. Autonomic disorders predicting Parkinson's disease[J].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2014, 20(1): S94-S98. |
[4] |
Gage H, Kaye J, Kimber A, et al. Correlates of constipation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J].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2011, 17(2): 106-111. |
[5] |
Bassotti G, Maggio D, Battaglia E, et al. Man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anorectal function in early and late stage Parkinson's disease[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 68(6): 768-770. DOI:10.1136/jnnp.68.6.768 |
[6] |
Dip HE, Gage H, Kimber A, et al. Excess burden of constip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a pilot study[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06, 21(8): 1270-1273. DOI:10.1002/(ISSN)1531-8257 |
[7] |
Cersosimo MG, Raina GB, Cristina P, et al.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prevalence and occurrence before motor symptoms[J].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3, 260(5): 1332-1338. DOI:10.1007/s00415-012-6801-2 |
[8] |
佚名. 帕金森病Hoehn-Uajr(修正)分仪量表[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2): 51. |
[9] |
Kamm MA. Constipation and its management[J]. BMJ, 2003, 327(7413): 459-460. DOI:10.1136/bmj.327.7413.459 |
[10] |
靳昭辉.帕金森病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
[11] |
Kamm MA. Constipation and its management[J]. BMJ, 2003, 327(7413): 459-460. DOI:10.1136/bmj.327.7413.459 |
[12] |
靳昭辉, 田金洲, 时晶, 等. 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6): 23-26. |
[13] |
赵国华. 老年颤证分期治疗3法[J]. 中医杂志, 1997, 47(5): 294-295. |
[14] |
赵国华. 再论帕金森病的分期治疗3法[J]. 中医杂志, 2005, 55(7): 541-543. DOI:10.3321/j.issn:1001-1668.2005.07.027 |
[15] |
李雨濛.帕金森病的证候特征及升清降浊方治疗的临床观察[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6-1018192144.htm
|
[16] |
赵国华, 徐春波, 曾慧敏.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辨证思路[J]. 中医杂志, 2008, 49(8): 747-748. |
[17] |
牛磊, 宫洪涛, 马云枝. 帕金森病肾病虚病机与治疗方向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 2010, 27(4): 133-134. |
2.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3.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