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杜旭, 陈泽林, 李志道
- DU Xu, CHEN Zelin, LI Zhidao
- 李志道教授四肢组合穴应用经验撷英
-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rofessor LI Zhidao's application of unitized acupoints for limbs
- 天津中医药, 2019, 36(5): 434-436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5): 434-43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9.05.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12-12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李志道,男,生于194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精研中医针灸教育、临床已逾50载,屡起沉疴,桃李芬芳。李教授上极医源而不泥古,中西互参而建树颇丰,尤对经络基本理论、腧穴释疑及创新、刺法精确操作等多有独到见解[1]。李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苦心孤诣创立四肢组合穴,法明效彰,可见一斑。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得李教授教诲,现撷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上肢组合穴 1.1 肱二头肌三针定位于肱二头肌的肌腹中,腋前纹头与肘横纹的连线上,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的交点,腋前纹头与肘横纹的中点,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的交点。主治前臂屈曲无力,上肢痿痹,西医学中脑血管病后遗症、颅脑外伤等,可酌情选用。针刺时向肱二头肌肌腹斜刺约1寸(同身寸,下同)。
按: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中“下极泉”在内侧沟取穴,要求获触电样针感,并不留针,以免使上肢痉挛加剧。而李教授认为,在外侧沟中取穴,不容易刺激到神经,便于长时间留针。针刺肱二头肌肌腹,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刺激肌梭引起牵张反射,促使瘫痪肌自主性收缩,提高偏瘫侧肌力和患者运动控制能力。
1.2 肱三头肌三针定位于肱三头肌的肌腹上,腋后纹头与肘尖之间平分四等分,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的交点、中点、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的交点,共3穴。主治肩部疾病,包括肩凝症、中风后遗症等,西医学中的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关节周围炎等,可酌情选用。针刺时,直刺0.5~1.0寸。
按:李教授强调中风后遗症患者如果出现大臂伸肌肌力减弱,针刺本组穴可兴奋肱三头肌,拮抗肱二头肌,促进患者上肢肌力平衡,可与肱二头肌三针协同应用,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1.3 前臂内、外侧六针前臂内侧六针定位:当太渊、尺泽连线上,太渊上3寸处与尺泽四等分,中间3个等分点处取穴;当神门、少海连线上,神门上3寸处与少海四等分,中间三个等分点处取穴。前臂外侧六针定位:当阳溪、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与曲池四等分,中间3个等分点处取穴;当阳谷、小海连线上,阳谷上3寸与小海四等分,中间三个等分点处取穴。针刺时,斜刺或平刺1~1.5寸。进针方向应沿着三组连线向手腕部针刺。针刺过程中如针尖触及骨骼,应略改变针刺角度。主治经络所过的肢体病症,包括中风引起的上肢不遂或痿痹、手肘无力、手臂肿痛及肘关节疼痛等;西医中的脑血管病后遗症、重症肌无力、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前臂肌肉扭伤等可酌情选用。
按:李教授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认为前臂内、外侧六针可治疗前臂六条经脉所过的肢体病症。治疗前臂关节、肌肉的劳损和扭伤性疾病时,常采用阻力针法配合静留针;治疗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病软瘫期和肌张力低病症时,常采用提插捻转、重刺激、不留针或静留针的方法;当治疗脑血管病硬瘫期和肌张力增高病症时,常采用缓慢进针、轻刺激、静留针、长留针的方法。
2 下肢组合穴 2.1 股前九针定位于在股前部,自膝关节髌骨上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分为4等分,每等分交界取一弧线,共三条弧线。沿三条弧线再分4等分,每等分交界处各取一穴。取穴时取仰卧位,须注意每3个穴位连线呈弧形。主治膝关节病变、膝部疼痛;四肢相关疾病,包括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下肢乏力等。现代医学中的腰椎病、股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病症可酌情选择此组穴。针刺时,向膝关节方向45°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即可。
按:李教授认为股前九针分别刺激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可促进膝关节的屈伸,有助于中风半身不遂患者下肢的恢复。如大多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由于膝关节的疼痛,大腿肌肉长期处于牵拉紧张状态,肌张力增高,本法对大腿部肌肉深刺、排刺,可以降低肌张力,减小股四头肌对髌骨及髌韧带的压力。
2.2 股后九针定位于股后部,自腘横纹至臀下横纹二者内侧端、外侧端及中间分别对应连成3条竖线,每条线分为4等分,每等分与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交界处各取一穴,上、中、下各成一横线,分左、中、右三穴,共九穴。主治膝关节病变;下肢相关疾病,包括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下肢乏力等。现代医学中的腰椎病、股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等病症可酌情选用。针刺时,直刺或向膝关节方向45°斜刺1.5~2.5寸,局部酸胀即可。
按:李教授认为股后九针是主要针对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的排刺,主要功能是刺激股屈肌,可以增强大腿屈肌群力量,协调与伸肌群的关系,与股前九针配合使用,可共治腰部、膝关节等病变。
2.3 小腿外侧八针定位于足三里和悬钟连线上,均分为三段,即足三里、悬钟穴及两者之间两穴,共四穴,在腓骨后缘与上述四穴相平处各一穴,两线共八穴。与悬钟相平即跗阳穴。合称为小腿外侧八针。针刺时,直刺1.0~1.5寸。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引起腓肠肌痉挛。主治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包括下肢痿痹、中风下肢不遂、足内翻、足下垂、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痛等。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足下垂等都可选用。
按:李教授认为足少阳经和足阳明经及其二者经筋互相牵涉,密不可分。从“筋”分布循行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足阳明经筋占据了足少阳经筋的位置。从“脉”及下巨虚、外丘、阳交和光明、阳辅穴的位置看,足少阳之脉:“……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足少阳经脉循行则占据了足阳明经脉的位置。故李教授临床创用小腿外侧八穴,兼顾两条经脉及其经筋,调整阴阳,治疗下肢痿痹、下肢不遂、足内翻、足下垂等疾患疗效颇佳。《席弘赋》云:“脚痛膝肿针三里,脚痛悬钟二陵三阴交”,概同此理。
3 讨论李教授结合多年丰富的宝贵临证经验,创立四肢组合穴,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平衡阴阳,以平为期。平衡阴阳是针刺的主要作用,也是其治疗的最终目的。《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针刺治病从诊断、辨证、治疗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细察阴阳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分析、归纳机体和病证的阴阳,采用正确的针刺治疗,才可能取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标。李教授认为,阴阳为一身之根本,疾病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于阴阳失衡,其有多种具象化表现,尤以四肢部直观表现明显。如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常呈现典型的以上肢内侧屈肌痉挛和下肢前侧伸肌痉挛为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与中医以四肢部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基本对应。如《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可以认为是四肢内侧屈肌群和外侧伸肌群失去平衡。李教授针刺组合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上肢痉挛,取肱三头肌三穴补阳,肱二头肌三穴泻阴,平衡“阳缓阴急”,以平为期,疗效独到[2]。2)现代医学肌腹理论。李教授从现代医学出发,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思路聚焦于控制机体运动功能的肌群、肌肉,主要是肌腹,因为运动关节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肌腹的收缩而完成。李教授认为肌肉之间病理性的“协同”关系是关节疼痛缠绵难愈的关键因素,可通过针刺刺激来调整肌力,称之为“肌腹疗法”。即根据病症涉及的关节部位及病变,结合患者病态运动姿势,分析得出发生病理性力学变化的肌肉、肌群,再根据相应肌肉形态、功能等,确定若干有规律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本法可能与针刺捻转或提插刺激肌梭有关,通过这种特殊感受器,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可引起牵张反射,使瘫痪肌肉兴奋而产生自主性收缩,增强的肌力与拮抗肌重新达成平衡[3],类似“平衡阴阳”。李教授在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等病症的诸多经验表明,采用相应组合穴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调节肌张力,调整各部位整体肌群的力量平衡,增加其稳定性,均疗效显著[4-6]。3)多穴组合疗效扩增效应。正如《针灸精义》云:“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症状。”李教授针刺治疗选穴分为单穴、对穴和组合穴3类,尤其重视组合穴,对于疑难重症主张以组合穴增强疗效,有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也证实[7-9]。李教授创立的一系列组合穴以经脉、经穴为参考,骨骼、肌肉、肌群为标志,多点刺激,效应扩增,共奏良效,每每效如桴鼓[10-14]。总之,李教授创立的四肢组合穴紧紧围绕临床核心问题,融合了中西医精髓,理、法、方、穴、术均精益求精,既是李教授勤思善思,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成果,也是其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不断总结、完善李教授本法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机制,必将对加快针灸临床创新发展有所裨益。
[1] |
陈波, 赵雪, 王丽, 等. 李志道教授针灸临证心识[J]. 中国针灸, 2011, 31(7): 635-637. |
[2] |
罗丹, 李志道, 任莉莎, 等. 针刺肌腹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J]. 河南中医, 2016, 36(10): 1833-1835. |
[3] |
窦祖林. 痉挛-评估与治疗[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41.
|
[4] |
马先林, 李志道, 徐立, 等. 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J]. 中国针灸, 2014, 34(5): 459-460. |
[5] |
温小华, 孙环宇, 麻秋雷, 等. 李志道教授"肌腹针刺法"治疗关节疼痛[J]. 中国针灸, 2014, 34(9): 902-904. |
[6] |
孙亚楠. 李志道教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J]. 中国针灸, 2012, 32(11): 1035-1037. |
[7] |
霍梦娟, 张岳, 刘波, 等. 针刺单穴和组穴的fMRI研究[J]. 放射学实践, 2016, 31(3): 219-224. |
[8] |
陈维翠, 侯小燕, 陈俊, 等. 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 中国针灸, 2015, 35(10): 1005-1009. |
[9] |
张岳, 霍梦娟, 刘波, 等.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探讨电针针刺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 15(1): 1-3, 8.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7.01.001 |
[10] |
王俊婷, 黄馨仪, 李志道. 李志道教授互动组穴治疗颈椎病[J]. 光明中医, 2016, 31(7): 931-932.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12 |
[11] |
陈波, 张静莎, 郭义, 等. 李志道教授胆经五刺经验采撷[J]. 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3): 141-142.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141 |
[12] |
韩丹, 李平. 李志道教授临床运用组合穴的经验[J]. 四川中医, 2014, 32(9): 6-8. |
[13] |
高奉, 李兰媛, 王志慧, 等. 李志道教授应用三阴交和胞宫五穴为主治疗痛经临床拾贝[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1): 49-50. DOI:10.3969/j.issn.1005-0779.2014.01.021 |
[14] |
宋艳东, 李志道. 李志道教授"补三气"组合穴应用举隅[J]. 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5): 403-404.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3.05.403 |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