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杜昕, 冯奇, 檀金川, 李玲
- DU Xin, FENG Qi, TAN Jinchuan, LI Ling
- 升降散研究进展
- Researching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out Shengjiang Powder
- 天津中医药, 2019, 36(5): 516-520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5): 516-52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9.05.2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8-12-10
2. 石家庄市中医院, 石家庄 050000
升降散首见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后经清代陈良佐的《二分析义》记载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赔赈散。杨璇将之更名为升降散,收载于《伤寒温疫条辨》组成:白僵蚕2钱,蝉衣1钱,姜黄3分,生大黄4钱。叶霖在增订张鹤腾《伤暑全书》时从杨璇著作中将此方引入,但升降散并非源出《伤暑全书》。升降散善能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透发郁热,不仅为治温之总方,亦为之郁热之总方。方以大黄为君,苦寒泻火,通腑逐瘀,推陈致新,善降浊阴。蝉蜕、白僵蚕为臣,蝉蜕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白僵蚕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姜黄为佐,气辛味苦,行气活血解郁。诸药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清升浊降,全方共奏“清升浊降”之功,给浊毒以出路。后世医家对此方的应用发挥甚广,究其组方,凡辨证属清浊升降失常所致之浊毒病症均可随证加减。现代医家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应用此方辨证论治喘证、水肿、泄泻、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机属于“清浊升降失常”者,均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升降散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 升降散的方论-理法古文有:“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症”的论述。吴谦《医宗金鉴》尚有“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的记载。故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乃医者选方之内涵也。现分列历代医家对升降散的立方论述于下,以体现本研究选方之深意。
《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升降散》曰:“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析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陪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当随赈济而陪之也,余更其名曰升降散。”
陈良佐《二分析义》“此方群书不载,亦非师传,佐以天下后世生民之性命为重,是以日不暇食,夜不暇寝,半生心力尽瘁于此,从一隅三反而得其旨趣,由触类旁通而得其要归,自阅历以造于精微,屡经验而知其神妙,非敢曰自裁,实独撰之方也。”
或曰:“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辟一切佛郁之气。夫蚕必三眠三起,眠者病也,合薄皆病,而皆不食也;起者愈也,合薄皆愈,而皆能食也。用此而治合家之温病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理法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及着眼点,随着对本方药认识的深入,现代医家对本方的理法的认识也更为精细与准确。
董振华[1]认为升降散治疗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以外感燥邪侵袭,日久蕴化热邪成毒,壅聚于足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导致的局部病变,如发热、口鼻干燥、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燥毒内盛之证,与温热病的温毒发颐颇为类似,效果明显。
赵元辰[2]将升降散的功用概括为升清降浊、攻下逐瘀、辛凉宣透。对于诸病病机为火热郁闭、升降失常者,该方宣郁清热之力甚强,可治疗临床所见的大、怪、坏证等。其方苦辛同施,升降并用,以调畅气机为根本,并可升清降浊、宣散郁火。因此认为该方剂治疗火郁引起的气机失调、痰湿内阻而出现各种奇怪病症可谓疗效颇佳。刘明坤[3]从其配伍特点入手,详细阐明了升降散的配伍特点-其理法具有辛凉透达、苦寒清泄、升清降浊、通利三焦、调畅气机、攻下逐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特点,因此临床较广。
2 升降散的药物研究-方药升降散首见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后经清代陈良佐的《二分析义》记载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赔赈散。杨璇将之更名为升降散,收载于《伤寒温疫条辨》组成:白僵蚕2钱,蝉蜕1钱,姜黄3分,生大黄4钱。方以大黄为君,苦寒泻火,通腑逐瘀,推陈致新,善降浊阴。蝉蜕、白僵蚕为臣,蝉蜕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白僵蚕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姜黄为佐,气辛味苦,行气活血解郁。诸药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清升浊降,全方共奏“清升浊降”之功,给浊毒以出路。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陈良佐曾有方解,说明此方机制:“蚕气温味辛,为清化之品,升清阳而降浊阴,散邪火而除邪热,则烦躁解而口不渴矣……故为君。蝉气寒无毒,味咸而甘,为清虚之品,处极高而守廉不食,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故能去湿散风;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故能涤热解毒……故为臣。姜黄性味辛苦大寒,无毒……能治血中之气,建功逐疫,故为佐。大黄苦寒无毒,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泄火,兼能补虚,荡涤肠胃,化食调中,安和五脏,推陈致新,能截定祸乱,所以有将军之号。”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炎、止血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4]。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5]。蝉蜕现代药理认为,蝉蜕侧重于抗过敏、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等方面的探索,且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6]。白僵蚕味咸辛,性平。具有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癫痫、高热惊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遗尿等症[7]。
3 升降散的临床研究 3.1 呼吸系统疾病——郁热病症魏秀娟[8]将100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升降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升降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咽痛、发热症状,疗效显著。郑丽[9]观察升降散随症加味治疗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味,治疗组予以升降散加减,发现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临床症状缓解及体征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而柳芬[10]应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发作期小儿支气管哮喘,同西医对照组选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比较,效果显著。近年来有学者[11-12]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同时应用升降散合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等,均取得显著疗效,提示升降散对病机为邪热郁阻,肺闭不宣的痰热郁肺证方证相和。
3.2 泌尿系统疾病高俊杰[13]观察升降散加味可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中医证候积分、复发率较低,能很好地改善早期DN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保护其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是临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于俊生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肾脏病,临证尤重视调理气机升降,用药轻清灵动,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经验丰富[14]。郝玉杰[15]观察升降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的影响,结论得出升降散加减方联合针灸治疗可降低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UAER和血清瘦素,升高脂联素。吕东波[16]研究观察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发现升降散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水平,有效提升患者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疗效显著。
3.3 儿科疾病李艳艳[17]分析导师闰永彬运用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口腔溃疡、草麻疹病例,指出升降散病机为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周卫东[18]选取2008年至2011年68例腹胀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静脉补液,研究组在静脉补液基础上,服用升降散,研究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取其升降散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之功效,可以排除胃肠积浊之物,调理消化之功。高红伟[19]应用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观察到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散及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作者分析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病机为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继乘肺、脾胃,熏灼内脏所致,选用升降散疏风散火、清热解毒、结开热泄的功效,方证相符,效如桴鼓。
3.4 免疫系统疾病周刚[20]将40例SIRS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除却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大黄液口服,治疗组加用升降散200 mL口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研究发现治疗组血浆TNF-α、IL-6、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在SIRS早期无统计学差异,后期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升降散对危重症患者SIRS的治疗有重要价值。同时分析,升降散的早期疗效主要还是大黄的降浊排毒的药理特性带来的,而后期升降散组与大黄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考虑为升降散的降浊以升清,升清以降浊-即在“降浊”(清除促炎因子及内毒素)的基础上,又发挥了“升清”的作用-推测升降散为调整了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平衡,有助于恢复免疫功能的自稳。董振华[1]临床应用柴芩升降散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腮腺肿大患者45例,疗效颇佳。同时对该方剂的中医治疗机制进行了探讨,推测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调节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马妍[21]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升降散合方治疗罕见的主要累及横纹肌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皮肌炎反复发作1例,效果满意。陈东亮[22]用升降散加味治疗RA湿热痹阻型患者,效果颇佳。并在方剂讨论中阐述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的作用,间接论述了升降散的应用范畴。
3.5 消化系统疾病杨雪洁[23]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50例,水煎服,每日1剂,用药7日为1个疗程。3~7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有效率为92%。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疗效。李凯杰[24]应用升降散合方治疗乙型肝炎,效果明显,对于患者免疫状态及肝脏状态改善有积极作用。胡学跃[25]以升降散为基本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加减,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确切。梁碧琪[26]应用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寒冷刺激、劳累或情志因素致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而发为的肠易激综合征,主症表现为腹泻,诸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调节,使药物有效成分从毛孔而入腠理,达到疏肝健脾、理气调肠的作用。顾雯艳[27]临床研究发现升降散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显著减轻炎性反应,可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
3.6 神经系统疾病耿昌明研究表明[28]补阳还五汤合升降散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认为升降散加味可以发挥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作用。黎胜驹[29-30]应用升降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偏头痛,升降散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均取得良好效果,认为升降散在偏头痛的治疗中起内外通和、气机调畅、而消杂气之流毒的作用。史江峰[31]将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的VD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口服升降散胶囊,B组口服吡拉西坦;两组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行为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分,评估病情和疗效。结果升降散可明显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作者在本病病机和治疗机制讨论时认为升降散其组方和临床实践都说明其治疗辨证关键在于气机失调,其药物组成针对的病理因素为“虚、痰、瘀、浊、毒”。
3.7 其他疾病柳自彬[32]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并阐述杨京慧主任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认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陈赐慧[33]探讨了升降散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畴,升降散核心仍为调整气机的升降,临证对于中焦升降失常、兼有火郁的,自可应用;升降散开郁理气,则气畅郁消,同时辅以各种心理治疗以缓解情绪波动,其功对肿瘤患者切合。魏永明[34]临床实践中应用升降散,治疗妇科中卵巢囊肿、月经周期延长、阴痒(霉菌性阴道炎),取其透泄邪热,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随证加味,疗效较好。董先惠[35]运用升降散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50例,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加味升降散联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胸水含量测定及胸膜肥厚粘连情况。马珊[36]认为升降散病机原为瘟疫外邪束表、里有郁热之证而设,根据其作用机理,在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特发性眼睑痉挛等眼科疾病中加减运用,收效显著,
4 结语升降散首见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后经清代陈良佐的《二分析义》记载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赔赈散。杨璇将之更名为升降散,收载于《伤寒温疫条辨》组成:白僵蚕2钱,蝉衣1钱,姜黄3分,生大黄4钱。升降散是清朝温病的名方。升降散善能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透发郁热,不仅为治温之总方,亦为之郁热之总方。方以大黄为君,苦寒泻火,通腑逐瘀,推陈致新,善降浊阴。蝉蜕、白僵蚕为臣,蝉蜕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僵蚕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姜黄为佐,气辛味苦,行气活血解郁。诸药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清升浊降。
本方从中医病机理法而言,为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透发郁热,不仅为治温之总方,亦为之郁热之总方;从中医方药而言,为宣通三焦,条达气血,清升浊降之良药。既有抗流感病毒、抗炎、抗感染、止咳和调节免疫功能,又有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血肌酚(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水平,有效提升患者肾功能,减少尿蛋白作用,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多系统疾病。后世医案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上广泛用本方治疗风热型感冒、肺炎、胸膜炎、湿疹、火热疹子、痔疮、咽喉炎、麻疹、肾炎、咳喘、角膜炎、眼睑炎等等疾病。诸病因其病机均为浊升降失常所致之浊毒病症。与原文主治病证的病机相符,则其机制易于明了。
虽然目前升降散的药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汤剂有效性的研究,而对治疗疾病的有效物质以及机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作为整体性和复杂性兼具的常用复方之一,我们应不断加深对升降散汤的药理机及临床研究,加强以升降散为基础方的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1] |
董振华. 柴芩升降散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腮腺肿大45例[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11): 42-44. |
[2] |
赵元辰, 花宝金. 从升降散浅谈以气机升降论治恶性肿瘤[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11): 2122-2123. |
[3] |
刘明坤, 吕文良. 浅议升降散的临床应用[J]. 环球中医药, 2012, 5(9): 689-691.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2.09.015 |
[4] |
刘娟, 魏胜利, 刘春生, 等. HPLC测定两种大黄四类功效组分的含量[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24): 346-350. |
[5] |
余美荣, 蒋福升, 丁志山.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9, 40(5): 828. DOI:10.3321/j.issn:0253-2670.2009.05.051 |
[6] |
徐树楠, 张美玉, 王永梅, 等. 蝉蜕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理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 23(12): 1678-9. DOI:10.3321/j.issn:1001-1978.2007.12.036 |
[7] |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等. 中药志(Ⅵ)[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84.
|
[8] |
魏秀娟, 石织宏, 等. 中药升降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s2): 62-63. |
[9] |
郑丽, 尧传翔, 郑家本. 升降散随症加味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4): 699-701.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61 |
[10] |
柳芬, 赵永萍. 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疗效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 2015, 11(1): 15-17. |
[11] |
潘晓. 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45例疗效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 2015, 11(3): 14-16. |
[12] |
秦鸿, 辛大永. 宣白承气汤合升降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6, 22(8): 85-87. |
[13] |
高俊杰, 杨洪庆, 汪芳丽, 等. 归芪升降散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3, 28(3): 23. DOI:10.3969/j.issn.1007-5615.2013.03.013 |
[14] |
李建英, 初德波, 于俊生. 于俊生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肾脏病经验[J]. 新疆中医药, 2015, 33(5): 52-54. |
[15] |
郝玉杰, 董燕飞, 王桂英, 等. 升降散联合针灸治疗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1(11): 1438-1440. |
[16] |
吕东波. 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20(148): 16-18. |
[17] |
李艳艳, 刘洁, 闰永彬.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举隅[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2): 77-78. |
[18] |
周卫东. 升降散治疗新生儿腹胀34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24(152): 22-24. |
[19] |
高红伟, 冯斌. 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2, 27(170): 900-902. |
[20] |
周刚, 张朝晖, 龚勋, 等. 升降散治疗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4): 537-538.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2.04.012 |
[21] |
马妍, 崔远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升降散合方治疗皮肌炎1例[J]. 新中医, 2013, 21(4): 537-538. |
[22] |
陈东亮. 升降散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2, 30(1): 56-58. |
[23] |
杨雪洁. 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50例[J]. 广西中医药, 2013, 36(1): 36-37. |
[24] |
李凯杰. 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 109-110. DOI:10.3969/j.issn.1673-7210.2012.03.050 |
[25] |
胡学跃, 左明晏. 升降散加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4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10: 16-17. |
[26] |
梁碧琪, 陆玉霞, 孙令军, 等. 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IBS临床观察与护理[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2): 175-177. |
[27] |
顾雯艳, 赵雷, 钱风华, 等. 升降散治疗急性胰腺炎[J]. 吉林中医药, 2013, 33(12): 1232-1234. |
[28] |
耿昌明, 韦道明, 郑士荣, 等. 补阳还五汤合升降散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6): 373-374. |
[29] |
黎胜驹. 升降散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80例[J]. 中医研究, 2014, 27(7): 37-38.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4.07.19 |
[30] |
黎胜驹. 升降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扰型偏头痛79例[J]. 广西中医药, 2014, 37(2): 65-66. |
[31] |
史江峰, 马健, 孙菊光. 升降散治疗血管性痴呆64例疗效分析[J]. 江苏医药, 2015, 41(27): 2569-2571. |
[32] |
柳自彬, 高鹏, 杨京慧.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 183-185. |
[33] |
陈赐慧, 花宝金. 升降散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吉林中医药, 2013, 33(1): 16-18. DOI:10.3969/j.issn.1003-5699.2013.01.007 |
[34] |
魏永明. 升降散加味治疗妇科病3例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32): 4317-4318. |
[35] |
董先惠. 升降散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5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78): 28-29. |
[36] |
马珊, 李亚飞. 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5(3): 52-53. DOI:10.3969/j.issn.1000-2723.2012.03.013 |
2. Shijiazhua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